中医网页话题分类语料库
共6条
-
话题:养生/春季养生 标题:春季为何易得流行性传染病?_春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春季雨水增多,万物萌动,阳生阴长,病原微生物也开始活动,加上风邪活跃起来,免疫力低的人容易得“温病”。
春季容易发生流行性传染病,比如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非典型肺炎等。这类传染病就是中医学中的“温病”。春季雨水增多,万物萌动,阳生阴长,病原微生物也开始活动,加上风邪活跃起来,免疫力低的人容易得“温病”。 “冬不藏精,春必温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冬天没有很好地“藏精”,春天就会得“温病”。这里的“藏精” ,指的是指冬季不要过度消耗肾精,青年人的性生活要适当,不要频繁,中老年人可以根据情况确定,体弱者尽量避免性生活,体力充沛者可以减少l生生活。冬季... -
话题:养生/春季养生 标题:春天别忽视防风保暖_春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春季天气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正是多感风寒之季,稍不注意,呼吸系统疾病就会不请自来,因此春天要注意防风保暖。
春季天气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正是多感风寒之季,稍不注意,呼吸系统疾病就会不请自来,因此春天要注意防风保暖。 捂:慢脱衣裳防感冒 初春,很多人都觉得春天已到,尤其是一些爱美年轻人,穿着单薄,更是给了风邪侵入身体提供了便利条件。若早早脱衣,很容易导致感冒。所以春天别急于减衣物,稍微捂一下,待气温较为稳定后,再逐渐卸去冬装。 护... -
话题:养生/春季养生 标题:春气通肝主生发 此季养肝适宜_春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春气通肝,春天是肝旺之时,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适宜养肝。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阳气渐生的季节,与肝相呼应,春气与肝气相通,春季养肝即是应季养生。四季养生遵循“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春天是草木萌生,百病始发的季节,更是肝病的多发时节。因为春气通肝,春天是肝旺之时,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适宜养肝。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但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专家提醒,春季养肝我们要做好生活起居、情绪调整以及饮食习惯等几个方面: 精神调摄 肝主升发阳气,喜条达疏泄,恶抑郁。要想肝气顺应自然。如果思虑过度,日夜忧愁不解,则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滋生。因此,多读书、多看报,开阔眼界,就能看得开,看得远。多培养兴趣爱好,兴趣多了,朋友就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多。学会释放不良情绪,避免急躁易怒的情绪。养肝护肝在春季就要注意调节情绪。“人和百福生”,避免“怒发冲冠”。 中医有“五味入五脏”“五色入五脏”之说,青色入肝,多吃绿色的蔬菜,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及膳食纤维适宜养肝;另外适量吃一些甜味食物,如龙眼、糯米、山药、薏米、扁豆等,补益脾气,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了,肝血也就足了。忌酸忌辣,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 -
话题:养生/春季养生 标题:“春捂”养生该怎么捂?_春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捂春的意思是春季着装要注意保暖,不要太快脱掉棉衣,减衣物强调递减。春捂应该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
春天已悄然开始,气温逐渐回暖,爱美的邻家姑娘小玲便脱掉了厚厚的冬装,换上了美美的春装,这个时候就听到小玲的奶奶不断唠叨:“哎呀,要捂春晾秋啊,不听话到老了会生病的。”每到春天总会听到老人们说“春捂秋冻,到老没病”“捂春晾秋”等一些俗语,年轻人们总是不以为然,认为不要紧。到底要不要“捂春”呢?来听专家怎么说。 什么是“春捂”? 捂春的意思是春季着装要注意保暖,不要太快脱掉棉衣,减衣物强调递减。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就有,“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意思是说春季阳气初生,冰河解冻,万物复苏,初生之阳如刚萌芽之幼苗,当然难以抵御早春的严寒,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祛寒就温,对应养生的要求就是要“春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不断生发,才能与自然界上升之阳气相合,才会有夏季阳气盛满的繁茂景象。 “捂”多久?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短也要捂15天左右。否则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何时“捂”? 一般而言,气温1... -
话题:养生/春季养生 标题:初春伊始寒料峭 衣食起居防感冒_春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体表抵御外邪能力较弱 。同时春季气候不稳定,时寒时热,稍不注意,就容易外感风寒湿气,表现出感冒咳嗽等症状。
宋代词人李清照有描写春寒的名句:“乍暖还寒时候,难将息。” 春季,尤其是早春,医院中感冒咳嗽人群明显增多。从中医学理论上看,这是因为人体与自然相应,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体表抵御外邪能力较弱 。同时春季气候不稳定,时寒时热,稍不注意,就容易外感风寒湿气,表现出感冒咳嗽等症状。 那么,如何预防春寒感冒呢?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季养生首先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机体的阳气。在精神养生方面,要避免暴怒,克服忧郁情绪,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平和恬静的好心态。其次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适时增减衣物。 再次要避免暴饮暴食。因为在进食过多的情况下,容易感受外邪,尤其是节假日或聚餐时表现尤为突出——遇到亲朋好友,边聊边吃,一不小心就吃多了。而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吃多的人就易患外感。这是由于饮食壅滞于胃腑,人体的气血就趋于体内,向外保卫防御的功能就会下降,所以易感风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胃肠型感冒。过去认为这是由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其实不一定是生冷,只要是吃多了或吃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就容易发病。也有人认为自己并没有吃多,... -
话题:养生/春季养生 标题:寒冬已尽春伊始 春季养生养“生气”_春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养生两字可理解为养“生气”。生机勃勃的状态,体现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春天给人的感觉,正如中医描述小儿生理状态时所言:“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数九寒冬将尽,盈盈春意正来。从上一年的冬至开始为“一九”,直到早春三月“九九”结束,数九的日子漫长却又充满期待。“九九消寒图”是消磨寒冬的好法子,用以描红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各有九笔,共八十一画,待一笔一划写完,刚好迎来了春季。不论身处严冬还是人生低谷,尤需珍重潜“藏”,耐心等待春风“生”暖,正是中医讲的冬藏、春生的养生之道。如今春风可待,“生气”当养。 “生气”之意 养生两字可理解为养“生气”。生机勃勃的状态,体现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春天给人的感觉,正如中医描述小儿生理状态时所言:“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清代大医叶天士诊治疾病时非常重视“生气”,他在临床上治疗一位七旬老人,“脉神形色,是老年衰惫。无攻病成法,大意血气有情之属栽培生气而已。每日不拘用人乳或牛乳约茶盏许,炖暖,入姜汁三分”。 叶氏治疗思路是栽培生气冀望延年,用的方子很像我们现代美味小吃“姜汁撞奶”。书中还说到:“阴阳脏腑不和,理偏就和,宜崇生气,如天地间四时阴阳迭运,万物自有生长之妙。” 不论治病抑或养生,“生气”都是非常需要重视的。因此,攻病祛邪,不能一味用猛药,正如《黄帝内经》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养生延年,温暖营养的食物以及舒畅的心情很重要。 情志为先 2014 年5 月16 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中指出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其中,情志养生尤以春天为要,春天尤以情志养生为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中国成语中也有“春风得意”之说,所以在春天里,我们要多做令自己高兴的事情,多欣赏、夸奖自己,让自己志得意满;多踏青赏花,多见想见、乐见之人,使自己心情舒畅。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到:“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shū)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心中如有不快,也当及时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采用聊天、运动、音乐等方式,如需用药的话,可根据辨证选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或其他疏肝解郁的方药。 此外,春季注重保持自身较好情绪的同时,也应让周围人“如沐春风”才好,尤其是处于领导岗位的人要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