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网页话题分类语料库
共6条
-
话题:养生/养生文化 标题:《红楼梦》中的美食养生之道_养生文化_中医中药网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贾府一日三餐的描写,更是不厌其烦,比比皆是。其中提到的诸多美食不仅能让人一饱口福,而且又有独特的保健功效。
民以食为天。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贾府一日三餐的描写,更是不厌其烦,比比皆是。其中提到的诸多美食不仅能让人一饱口福,而且又有独特的保健功效。细细盘点品味这些舌尖上的养生之道,就算时至今日,也依然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茯苓霜滋补 《红楼梦》第六十回,写柳家的去看侄子,临走时其嫂递过一包茯苓霜,并细说了其来历和服用方法:“这地方千年松柏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说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盅,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可见,这茯苓霜绝非平常之物。难怪,在下文中,又会引发贾府上下的仔细追究和严加盘查。在《神农本草经》中,更是把茯苓奉为上品,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因此,除了食用外,茯苓历来被尊为滋补佳品。相传,慈禧太后晚年,也对一种叫茯苓夹饼的小点心情有独钟。 豆腐皮能美容 在《红楼梦》第八回里,宝玉从外头归来,见到晴雯寒暄几句后,便直奔主题,很关切地问:“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别提。一送了来,我知道是我的,偏我... -
话题:养生/养生文化 标题:《诗经》里的中医养生_养生文化_中医中药网
我国中医养生学的起源、发展几乎与《诗经》同步,因此在《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学内容。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人们养生的目的在于健康长寿。我国中医养生学的起源、发展几乎与《诗经》同步,因此在《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学内容。在中医“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理念的影响下,在饮食、医药、环境卫生、音乐等方面,古人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养生经验。 追求健康长寿 在《诗经》中,人们对生死已经有了较客观认识。如《小雅·常棣》中“死丧之威”,意思是切身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唐风·葛生》中“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认识到人的寿命应该在百岁左右。《曹风·蜉蝣》中“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诗人借助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需面临消亡的困惑,感叹生命的短促。 在感伤、叹息的同时,古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向往已言表于诗歌,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现象。在《诗经》中有很多诗句,如《秦风·终南》中“寿考不忘”、《曹风·鸤鸠》中“胡不万年”、《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商颂·烈祖》中“绥我眉寿,黄耇无疆”、《周颂·载见》中“以介眉寿,永言保之”、《小雅·天保》中“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小雅·甫田》中“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等。在整部《诗经》中,有“万年”13处、“万寿”3处、“万寿无疆”6处、“眉寿”7次、“寿考”8处。可见,古人对健康长寿的殷切希望和追求。 现代学者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中华书局1983年)中指出:“《尚书·洪范》列举五福,首即曰“寿”。《诗经》三百篇中屡有万寿、眉寿、寿考之文,殷商鼎彝殆无一器不言万寿、眉寿者。人类重视久寿,古今固无异致矣。”说明在《诗经》时期,“长寿”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长寿”成为社会中美好的祝福语,是人们养生的目的和动力。 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人们对于世间万物也充满了敬畏之心,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永恒的,正如《小雅·天保》中“如月之恒,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尓或承。”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渐积累顺应自然的丰富经验,如《豳风·七月》中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日常生活和劳作中的顺应自然情况,享受丰收的回报,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四月秀葽,五月呜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医药保健 《诗经》中记载的动植物类、矿物类名达几百种。尽管《诗经》中记载的中医药知识还是零碎的、简单的、不确切的,但真实反眏了当时我国古人的保健养生情况。《诗经》中很少有直接用中草药来养生或疗疾记载,但从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许多相关信息。如《卫风·伯兮》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 -
话题:养生/养生文化 标题:《黄帝内经》养生三要诀:顺、和、节_养生文化_中医中药网
《黄帝内经》中阐发的养生之道是非常简单明了的。其中的“顺”“和”“节”三个字,就是养生的三字要诀。
从古到今,养生家们大都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渊薮,但是读过的人都发现《黄帝内经》是一部论“道”的书,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讲的便是养生之道,在养生方法方面并没有记载多少具体的“养生之术”,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养生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养生的基本思想是不变的。不论时代怎样变迁,生活环境如何变化,人的养生之道这一规律是不会改变的。而这一规律不是日常如何运动锻炼、如何呼吸吐纳、吃什么、喝什么、几点睡、几点起……这么简单,而是透过养生哲理来说明基本的规律,“道法于自然,失道无恒,循道而长。” 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地变迁,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与上古之人也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很多人认为学了很多古人的养生方法,但是用在自己身上就没有那么的好用了。其实这就是之前提到的养生的“道”与“术”的区别,知道多少养生方法都不如懂得那简单的养生道理,只有明白了道理、抓住了要领、顺应了规律,遵循道来养生才是真正的会养生。 《黄帝内经》中阐发的养生之道是非常简单明了的。“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短短的几句话,高度概括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其中的“顺”“和”“节”三个字,就是养生的三字要诀。 顺 所谓“顺”,就是顺应的意思,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生长发育的规律来养生,所有违背了这些规律的方法,都是不应采取的。 《黄帝内经》云,“故阴阳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黄帝内经》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说的就是人的养生规律要与阴阳四时变化相适,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变化来说,人应随着季节变换而调整自身的养生步调。 春生:“春三月,此谓发陈。”这时“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长:“夏三月,此谓蕃秀。”这时“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收:“秋三月,此谓容平。”这时“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藏:“冬三月,此谓闭藏。”这时“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人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如果与之相违背,人体则会出现春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季“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季“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季“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 -
话题:养生/养生文化 标题:从贾母、刘姥姥说寿由心生_养生文化_中医中药网
贾母和刘姥姥虽都是古稀老妪,但出身悬殊,一个是豪门巨富,一个是清贫农家,她们之所以长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乐”字,性格恬淡豁达,遇事想得开,有个好心态。
在《红楼梦》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中,真正长寿的屈指可数,刘姥姥是寿魁,贾母其次。“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一回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问刘姥姥多大年纪,刘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75岁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贾母享年83岁,在她“寿终归地府”时,刘姥姥还健在,甚至后来还为搭救巧姐儿而奔波,她的思维、行动也未见老态龙钟。贾母和刘姥姥虽都是古稀老妪,但出身悬殊,一个是豪门巨富,一个是清贫农家,她们之所以长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乐”字,性格恬淡豁达,遇事想得开,有个好心态。
恬淡达观
贾母从“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嫁到“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家,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她自己也说:“到你们家六十多年,该看的也看了,该吃的也吃了。”虽然贾母身处富贵,但她很恬淡达观,不像王熙凤工于心计,不像林黛玉多愁善感,不像尤三姐猛烈刚强,不像贾迎春柔弱懦怯。对贾府日常事,事无巨细,一概让凤姐去打理。她自己说:“乐得都不管,说说笑笑,养身子罢。”其实,人老了以后,理应多关心自己饮食起居,身体健康,恬淡也是一种延缓衰老的好方法。
贾母的达观,突出表现在“散余资贾母明太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一回中,当时贾府失宠,遭逢厄运,突然被抄家,贾赦被革去世职充军,贾珍又往海疆。全家人惊慌失措,悲伤啼哭。王熙凤又惊又惭,病情加重。贾母开始虽也“惊吓气逆”,但很快便和缓过来,说:“你们别打量我是享得富贵受不得贫穷的人哪!不过这几年看着你们轰轰烈烈,我乐得都不管,说说笑笑,养身子罢了。那知道家运一败直到这样!若说外头好看,里头空虚,是我早知道的了,只是‘居移气,养移体’,一时下不了台就是了。如今借此正好收敛。”接着便拿出自己的全部私房积蓄,一项一项分派,接济大家,还说:“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下剩的都给服侍我的丫头。”后来又“要想个法儿”,叫家人“热闹一天才好”,拿出钱来,给孙媳妇宝钗“办个生日”。充分表现她遇事想得开,达观的心态。
人生有三态,悲观、乐观和达观。悲观的人在山脚下看世界,只见到幽冥小径;乐观的人在山腰看世界,看到的是柳暗花明;达观的人在山顶上看世界,看到的是天广地清。达观就是豁达乐观,不论身处顺境或者逆境,面对成功或者失败,都能做到“不以物善,不以己悲”,好坏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贾母就是这种达观的人。
心态年轻
贾母虽年事已高,但心态年轻,爱热闹。她常说:“我是个极爱快乐的人,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们顽笑一回就完了。”每逢节日,贾母必与晚辈们在大观园内闲逛、看戏、玩乐、散心,有说有笑。贾母亲近小辈,一则是享天伦之乐,二是年轻人气血旺,乐事多,和他们在一起使她自己的心情也得到调节。
慈善为怀
贾母虽是封建家族长者,但她“怜贫恤老,斋僧布施”,以慈善为怀。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陪她游大观园,潇湘馆土地下苍苔满布,刘姥姥不走石子甬道,偏走土地,不料“咕咚”一跤跌倒,众人都拍手呵呵大笑。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挽起来,只站着笑!”刘姥姥爬起来后,贾母问她:“可扭了腰没有?叫丫头们捶捶。”
一次,到清虚观烧香,小道士误撞凤姐被追打,贾母忙喝住道:“别吓着他,倘或吓着怪可怜的,他老子娘岂... -
话题:养生/养生文化 标题:诗词中的养生之道_养生文化_中医中药网
明代名医龚延贤的这首《摄养诗》,是他多年养生保健经验的总结,为人们的日常养生提供了参考。寓养生保健于日常生活之中,延年益寿,其乐融融。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这首《齐天乐》表达了与故人久别的离愁。韩愈《元和圣德诗》云:“天锡皇帝,与天齐寿。”《齐天乐》调名本意即咏皇帝寿高,能与天齐寿。古人注重未病先防,即采取调养精神情志、加强锻炼、适应四时气候、注意饮食起居、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等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调养精神养正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正气歌》) 在卫生条件极为恶劣的地牢之中,面对元朝统治者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身体孱弱的文天祥却“幸而无恙”。文天祥认为自己是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抵御了所有的邪气、浊气,才保证了自己的健康。 文天祥的说法是有根据的。人的思想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人的喜怒哀乐可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强烈或长期反复的精神刺激可使气机逆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百病丛生。《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减少贪欲妄想,保持思想安定清静,能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减少疾病的发生。文天祥将国家大义、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得失之上,虽然失败,但内心无愧,心气和平。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宠辱不惊,故而可以“幸而无恙”。 加强锻炼强体质 “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明末清初陈氏太极第九代传人陈王廷词) 明末清初,兵戈四起、疫病流行,社会极为动荡,普通民众如同生活在人间地狱一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陈王廷虽抱一颗恬淡虚无之心,与《黄庭经》相伴,但为生活所迫,也难免有时郁闷,只落得“年老残喘”。穷则思变,武学根基深厚的陈王廷因此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陈氏太极拳。经常练习太极拳,既可用于技击,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也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唯有如此,弟子儿孙才可以在乱世中“成龙成虎任方便”。 古人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养精、益气、安神、活血,协调精气神血的相互关系,从而气机调畅、阴阳平衡、气血经络运行通达,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增进健康。 通过加强锻炼预防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在先秦时代已经应用“导引术”和“吐纳术”来预防疾病。长沙马王堆汉墓《导引图》的出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应用导引的国家,西方学者因此将中国称为是“医疗体操的祖国”。东汉神医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他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运动状态,发明了“五禽戏”,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的徒弟吴普经常练习“五禽戏”,结果“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达到了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其他如易筋经、八段锦,各类气功、武术等传统体育方法虽侧重点不同,但均是防病强身的锻炼方法。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练习这些传统的体育锻炼方法,可起到增强体质、防病强身的作用。 天人相应适四时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 -
话题:养生/养生文化 标题:金庸武侠中的养生宝典_养生文化_中医中药网
金庸先生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他的武侠世界里,都传递出中医养生的精妙,其中有很多养生方法值得我们效仿。
曾几何时,一本又一本武侠小说伴随着我们长大,“金庸”这个名字也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心中的“大侠”。10月30日,当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先生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他的武侠世界里,都传递出中医养生的精妙,其中有很多养生方法值得我们效仿。 有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三多:帅哥美女多、苦情虐恋多、中医元素多!对于很多热爱中医的人而言,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一种品味中医的享受。 一杯绿茶游江湖 金庸笔下有不少的“茶叙”情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黄蓉初遇,一壶龙井,两人天南地北地谈了起来。《倚天屠龙记》中,赵敏把张无忌等明教豪杰请到绿柳庄,以茶相待。《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是个江湖浪子,酗酒是其招牌之一,但是也喝过绿竹翁从一把陶茶壶中倒出的清茶。《天龙八部》三大男主人公,萧峰是饮酒之人,虚竹是喝水之人,唯段誉是品茶之人。 金庸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习惯深夜写作、阅读,直至清晨。期间,一杯绿茶定会伴其左右,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文思泉涌。金庸对绿茶有一定的研究,他说:“好的绿茶茶叶是鲜嫩的,清明之前便要采下。饮茶与养生是相通的,茶会使人怡神健脑,这一功能恰是养生所需要的。但我以为,喝茶时,每杯茶叶不要放太多,否则就浪费了茶的香味。” 不少人喜欢餐后喝点茶水刮油,因为茶有“利大肠,去热,解痰”的功效,在唐代的《食疗本草》中已有明确记载。在现存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的论述。 糯米嵌糖藕补心脾 《书剑恩仇录》中,糯米嵌糖藕这道菜能让陈家洛记忆深刻。陈家洛离家十年,日处大漠穷荒之中,这般江南富贵之家的滋味得以重尝,恍若隔世。 糯米嵌糖藕一般采用蒸煮的烹饪方法,是地道的江南美味。这样做的莲藕不但口感较好,而且蒸法有助于更多地保留藕的营养物质,有安神助眠之功效。 除了蒸着吃,煮着吃的藕也很好,比如清代养生专家王士雄在其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藕以肥白纯甘者良。生食宜鲜嫩,煮食宜壮老,用砂锅桑柴缓火煨极烂,入炼白蜜收干食之,补心脾。若阴虚、肝旺、内热、血少及诸失血证,但日熬浓藕汤饮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药可也。” 炸蜈蚣以毒攻毒 《神雕侠侣》中,洪七公亲手制作了一道骇人听闻的美食“炸蜈蚣”。这种食物却让杨过一开始都害怕。 中药认为蜈蚣是有毒性的,可以以毒攻毒,此外可以外治中风等疾患。《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已经有明确记载:“蜈蚣,走窜主力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六脉神剑手指穴位能治病 金庸所创作的武侠作品中,武林神功博大精深,其中也包含着深刻的中医养生法。以《天龙八部》为例,其中各路门派的武林绝学的背后蕴含着不少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值得学习和借鉴。 《天龙八部》里的“六脉神剑”乃大理段氏的高武学,由不同的手指隔空激发内力,变化精微。吐蕃国师鸠摩智就是为了抢到这门绝学,一直苦苦纠缠段誉。 这六路“神剑”其实是以六个穴位命名的。现实生活中,这些穴位虽然没有武侠小说描述的神奇威力,但确实有一定的保健效果。 少商穴在双手拇指外侧距指甲角0.1寸处,对治疗扁桃体炎、感冒发烧、咽喉肿痛等效果良好。可用对侧拇指的指甲缘点掐或用牙签的钝头点按。 商阳穴位于食指指甲角旁靠近拇指一侧,对治疗咽喉肿痛、手指麻木、热病等效果良好,经常刺激还有强精壮阳之效。可用两手食指相钩反复牵拉,或用木棒等按摩该穴。 中冲穴位于中指指尖的中央,具有苏厥开窍、清心泄热的功效,可用大拇指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左右。 关冲穴位于无名指指甲旁靠近小指一侧,有泻热开窍、清利头目的功效,可用于咽喉肿痛、头痛、热病等治疗,按摩力度以能感到明显酸麻胀为宜。 少冲穴在小指靠近无名指一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对治疗心火上炎导致的心中烦热、口舌生疮、尿黄等效果良好,可用大拇指用力按压,每次持续1分钟左右。 少泽穴也位于小指,位置与少冲穴对应,主治头痛、咽喉肿痛、高热等,可用拇指指甲掐按,每次约20秒,反复10次左右。 降龙十八掌模仿动物助长寿 丐帮帮主乔峰(后改为本姓萧峰)是《天龙八部》里的灵魂人物。他侠肝义胆,义薄云天,其武功绝学“降龙十八掌”更是威力无穷。 亢龙有悔、飞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