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网页话题分类语料库
共14条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冬季养阳是关键 起居养生8要点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自然界万物闭藏。冬季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
冬季的自然界阴盛阳衰,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故养生专家建议,冬季养生应该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入冬后,天气转寒,因此“敛阴护阳”的主要内容就是“祛寒就温”。一般来说“进补”是冬季“养阳”的关键,当然这个季节的休闲和精神调养同样不可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自然界万物闭藏。冬季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 1、少出大汗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2、健脚板 健脚即健身。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时,还应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3、防犯病 冬季气...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冬日谨防冻疮复发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中医认为,冻疮虽然病在皮肤上,其实多为素体阳气不足,外寒侵袭,损伤阳气,寒凝血瘀而致。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它是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潮湿等因素引起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异常炎症反应,好发于耳部、鼻部、面颊、足跟、手指,症见局部皮肤发凉,出现暗紫红色或紫蓝色斑片,按之柔软。严重时出现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或溃疡。遇热后自觉痒、灼热感及疼痛。 中医认为,冻疮虽然病在皮肤上,其实多为素体阳气不足,外寒侵袭,损伤阳气,寒凝血瘀而致。因此,防止冻疮复发,关键在预防: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流循环,适当冷水洗手、洗脸,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要注意全身及局部的保暖和干燥;适当吃一些防寒保暖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辣椒、川椒、生姜、大蒜等;每...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冬三月养生的“养藏”之道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在冬季,人体的阳气也内敛、下降,并藏于肾。在五脏功能活动中,肾的闭藏在此时为主导,因此,冬季是养藏的季节,是补肾的季节。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为什么冬季需要“养藏”? 生命是一个生、长、收、藏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四季的体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人体五脏的对应的关系是肝主生、心主长、肺主收、肾主藏。《黄帝内经》中有不少相关的论述,譬如:“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可以说,冬季、肾和敛藏的趋势是互相关联的。 冬季,在自然界,表面上看不到生机,树木枯萎了,动物也冬眠了;其实是生机都潜藏起来了,树木的地上部分枯萎了,但地下的根部蓄积着能量、充满生机,动物的冬眠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保存生命物质。所以“藏”是冬季的特征,此时自然界阳气的运动趋势是下降、潜伏的。与之相应,在冬季,人体的阳气也内敛、下降,并藏于肾。在五脏功能活动中,肾的闭藏在此时为主导,因此,冬季是养藏的季节,是补肾的季节。 冬季补肾是顺应自然界和人体阳气下降潜藏的趋势,补肾的物质可以借助此势顺利地藏到肾中;如果春天补肾的话,补进人体的物质是往肝走的,不容易藏到肾中。所以,不同脏腑要在不同季节补效果才好,四季养生就是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只要冬季将肾补好了,肾中精气藏的充足了,就能保证下一年身体的健康。 冬季如何“养藏”? 《黄帝内经》有关于冬季养生的论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话说的是什么道理呢?在此为您解读一番。 十二脏腑时辰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酉时是补肾佳时辰 肾对应的时辰是酉时,相当于现在24小时制的17点~19点,也就是下午的5点~7点。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单位需要24小时值班,12个人排班则是每人2小时,就是一个时辰。肾排在什么时间呢?就是酉时。所以补肾在酉时好了,这里说的补肾包括服用补肾药物、针灸补肾穴位等。所以想补肾的朋友不妨参照这个时间来做,效果会更好。 冬天,...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冬三月养生的“养藏”之道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在冬季,人体的阳气也内敛、下降,并藏于肾。在五脏功能活动中,肾的闭藏在此时为主导,因此,冬季是养藏的季节,是补肾的季节。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为什么冬季需要“养藏”? 生命是一个生、长、收、藏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四季的体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人体五脏的对应的关系是肝主生、心主长、肺主收、肾主藏。《黄帝内经》中有不少相关的论述,譬如:“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可以说,冬季、肾和敛藏的趋势是互相关联的。 冬季,在自然界,表面上看不到生机,树木枯萎了,动物也冬眠了;其实是生机都潜藏起来了,树木的地上部分枯萎了,但地下的根部蓄积着能量、充满生机,动物的冬眠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保存生命物质。所以“藏”是冬季的特征,此时自然界阳气的运动趋势是下降、潜伏的。与之相应,在冬季,人体的阳气也内敛、下降,并藏于肾。在五脏功能活动中,肾的闭藏在此时为主导,因此,冬季是养藏的季节,是补肾的季节。 冬季补肾是顺应自然界和人体阳气下降潜藏的趋势,补肾的物质可以借助此势顺利地藏到肾中;如果春天补肾的话,补进人体的物质是往肝走的,不容易藏到肾中。所以,不同脏腑要在不同季节补效果才好,四季养生就是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只要冬季将肾补好了,肾中精气藏的充足了,就能保证下一年身体的健康。 冬季如何“养藏”? 《黄帝内经》有关于冬季养生的论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话说的是什么道理呢?在此为您解读一番。 十二脏腑时辰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酉时是补肾佳时辰 肾对应的时辰是酉时,相当于现在24小时制的17点~19点,也就是下午的5点~7点。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单位需要24小时值班,12个人排班则是每人2小时,就是一个时辰。肾排在什么时间呢?就是酉时。所以补肾在酉时好了,这里说的补肾包括服用补肾药物、针灸补肾穴位等。所以想补肾的朋友不妨参照这个时间来做,效果会更好。 冬天,...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阴阳交接到节点 养生更要看“运气”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中医学十分注重气化运动,冬至是阴阳气交接的重要节点;中医注重天人相应,顺时养生,五运六气是自然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规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12.22日是冬至,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重此节……一如年节”,民间尚有“冬至如大年”之说。 中医学十分注重气化运动,冬至是阴阳气交接的重要节点。《史记·历书》中讲“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寒热交争 防疾病 虽然冬季已过去大半,但从气象学上讲,冬至起“九”,将逐步进入一年中冷的数九寒天。 中医注重天人相应,顺时养生,五运六气是自然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规律,从五运六气角度看,2018年整体气候变化较大,上半年过山车式气温变化已然印证。今年的冬天不会太冷,因为今年是戊戌年,这个戊,在天干地支中属于火运太过,但同时又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有寒有热,尤其是进入小雪后的这一时段属于运气理论中的“终之气”,客气为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此时容易出现大雾天气,因为有寒、有湿,所以短时、局部的寒冷气候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从发病上讲,2018年冬季容易出现肺、肾系统问题。运气因子中有火、有寒,容易出现“民病厥心痛”“心痛”, 寒水克心火时,容易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进入下半年后,临床观察,血压波动大、上火、咳嗽、皮肤瘙痒、过敏出现反复的患者增多,寒热交争,心肾不交,导致焦虑、失眠病人容易病情反复。另外,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终之气”“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风属于木,木克土,会导致胎孕受损,要引起注意。 保护阳气 养精蓄锐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阳气也是一样,到了冬天阳气要收藏起来,蓄势待发,如果冬天应寒反暖,阳气就收不起来,要注意一些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季养生总原则:“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逆之则...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阴阳交接到节点 养生更要看“运气”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中医学十分注重气化运动,冬至是阴阳气交接的重要节点;中医注重天人相应,顺时养生,五运六气是自然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规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12.22日是冬至,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重此节……一如年节”,民间尚有“冬至如大年”之说。 中医学十分注重气化运动,冬至是阴阳气交接的重要节点。《史记·历书》中讲“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寒热交争 防疾病 虽然冬季已过去大半,但从气象学上讲,冬至起“九”,将逐步进入一年中冷的数九寒天。 中医注重天人相应,顺时养生,五运六气是自然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规律,从五运六气角度看,2018年整体气候变化较大,上半年过山车式气温变化已然印证。今年的冬天不会太冷,因为今年是戊戌年,这个戊,在天干地支中属于火运太过,但同时又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有寒有热,尤其是进入小雪后的这一时段属于运气理论中的“终之气”,客气为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此时容易出现大雾天气,因为有寒、有湿,所以短时、局部的寒冷气候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从发病上讲,2018年冬季容易出现肺、肾系统问题。运气因子中有火、有寒,容易出现“民病厥心痛”“心痛”, 寒水克心火时,容易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进入下半年后,临床观察,血压波动大、上火、咳嗽、皮肤瘙痒、过敏出现反复的患者增多,寒热交争,心肾不交,导致焦虑、失眠病人容易病情反复。另外,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终之气”“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风属于木,木克土,会导致胎孕受损,要引起注意。 保护阳气 养精蓄锐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阳气也是一样,到了冬天阳气要收藏起来,蓄势待发,如果冬天应寒反暖,阳气就收不起来,要注意一些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季养生总原则:“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逆之则...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冬日晒太阳 胜似喝参汤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中医认为,冬阳和煦温暖,晒晒背部,可刺激督脉,能振奋人体阳气,疏通经脉,使气血顺畅,收到防病健身的效果。
民间有句俗谚“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冬季晒太阳古人叫负暄,也叫负日、负曝,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中医认为,冬阳和煦温暖,晒晒背部,可刺激督脉,能振奋人体阳气,疏通经脉,使气血顺畅,收到防病健身的效果。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光下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可见,让孩子常晒太阳能增强体质。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太阳火除湿止寒僻,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和而病去。冬月以旧帛晒,受阳气,覆体,皆能却疾。作酱日晒,受日气多,人食之多补脾胃,久服长生,养生家有服日光法。” 研究表明,日光中含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人体在晒太阳时,在三种光线的照射下,可能产生很多有益的生理作用。紫外线是一种“天然消毒剂”,能够杀死皮肤表面上的细菌,改善体内的糖代谢,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可以调节钙的代谢,促使钙在肌肉的收缩和神经冲动的传递中发挥作用,使肌肉力量增强,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效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紫外线还可以使黑色素氧化,在充足的日照下,可以促进人体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以及性腺素的分泌,这将有效改善情绪低落、精神抑郁等不良心理。红外线可以增加皮肤的温度,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对皮肤组织生长、关节肿痛的治疗均很有好处;可见光有一定的镇静、止痛、解痉作用。总之,日光浴对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食欲、改善睡眠、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不过...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冬日晒太阳 胜似喝参汤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中医认为,冬阳和煦温暖,晒晒背部,可刺激督脉,能振奋人体阳气,疏通经脉,使气血顺畅,收到防病健身的效果。
民间有句俗谚“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冬季晒太阳古人叫负暄,也叫负日、负曝,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中医认为,冬阳和煦温暖,晒晒背部,可刺激督脉,能振奋人体阳气,疏通经脉,使气血顺畅,收到防病健身的效果。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光下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可见,让孩子常晒太阳能增强体质。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太阳火除湿止寒僻,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和而病去。冬月以旧帛晒,受阳气,覆体,皆能却疾。作酱日晒,受日气多,人食之多补脾胃,久服长生,养生家有服日光法。” 研究表明,日光中含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人体在晒太阳时,在三种光线的照射下,可能产生很多有益的生理作用。紫外线是一种“天然消毒剂”,能够杀死皮肤表面上的细菌,改善体内的糖代谢,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可以调节钙的代谢,促使钙在肌肉的收缩和神经冲动的传递中发挥作用,使肌肉力量增强,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效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紫外线还可以使黑色素氧化,在充足的日照下,可以促进人体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以及性腺素的分泌,这将有效改善情绪低落、精神抑郁等不良心理。红外线可以增加皮肤的温度,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对皮肤组织生长、关节肿痛的治疗均很有好处;可见光有一定的镇静、止痛、解痉作用。总之,日光浴对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食欲、改善睡眠、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不过...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阴盛冬季咋保健 中医火灸祛风寒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火灸疗法是从灸法演变而来,不仅运用灸疗的经络热效应,又结合中药外敷法,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激活机体免疫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寒冷的冬季也是阴邪盛的时期,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势必会造成寒邪入体,身体抵抗力变低,蕴生各种疾病,对于老人等体虚人群要特别注意固本扶正,防御风寒之邪对人体的侵袭。 火灸疗法 据了解,火灸疗法是从灸法演变而来,不仅运用灸疗的经络热效应,又结合中药外敷法,即无创伤性将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经过穴位渗透于全身腠理,再通过皮肤导入体内,直达病灶,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激活机体免疫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专家介绍说,进行火灸疗法前要先辨证病情,循经取穴,找出敏感点,敷上特制膏药,再进行火疗。不仅可以通过温热作用使气血畅通,经络阻塞症状得以缓解,而且有利于药物渗透,刺激穴位,疗效翻倍。此外对于治疗虚寒湿型病症,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膝骨...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阴盛冬季咋保健 中医火灸祛风寒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火灸疗法是从灸法演变而来,不仅运用灸疗的经络热效应,又结合中药外敷法,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激活机体免疫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寒冷的冬季也是阴邪盛的时期,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势必会造成寒邪入体,身体抵抗力变低,蕴生各种疾病,对于老人等体虚人群要特别注意固本扶正,防御风寒之邪对人体的侵袭。 火灸疗法 据了解,火灸疗法是从灸法演变而来,不仅运用灸疗的经络热效应,又结合中药外敷法,即无创伤性将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经过穴位渗透于全身腠理,再通过皮肤导入体内,直达病灶,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激活机体免疫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专家介绍说,进行火灸疗法前要先辨证病情,循经取穴,找出敏感点,敷上特制膏药,再进行火疗。不仅可以通过温热作用使气血畅通,经络阻塞症状得以缓解,而且有利于药物渗透,刺激穴位,疗效翻倍。此外对于治疗虚寒湿型病症,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膝骨...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冬季寒风来袭,小心吹“歪”脸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冬季气候寒冷,是面瘫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 20-40 岁的男性居多,病因一般是感染了嗜神经、带状疱疹等病毒,又在过度劳累或面部长期吹风等因素下而诱发。
寒风能够将脸“吹”歪,这个说法似乎不可思议。然而每年冬季,在很多人的脸上却验证了这一说法:口鼻歪斜、流口水,连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这原来就是“面瘫病”。那么人们又该如何防治呢? 冬季气候寒冷,是面瘫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 20-40 岁的男性居多,病因一般是感染了嗜神经、带状疱疹等病毒,又在过度劳累或面部长期吹风等因素下而诱发。对此,我们认为,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防范疾病入侵的好保障,因此建议大家在寒冷季节休息好,并做好保暖措施。 面瘫患者应该尽早就医,好在三天内就诊,如果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出现面瘫后遗症,如面部歪斜、面肌痉挛等。治疗越早,效果也就越好。目前,临床上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经及时正规治疗,完全治愈率可达到75%~85%,一般治愈后不会复发。 此外,面瘫病人可在面瘫治疗一周后配合自我护理,促进疾病恢复: 睡前用湿热毛巾敷患侧面部 20 分钟。 先用手掌自患侧外眼角向耳上方平推 50-100 次,再用手掌自患侧口角向外耳道方向平推 50 -100 次。 对照镜子做皱眉、抬额、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每次练习 2-3 分钟,每日练习 2-...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冬季寒风来袭,小心吹“歪”脸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冬季气候寒冷,是面瘫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 20-40 岁的男性居多,病因一般是感染了嗜神经、带状疱疹等病毒,又在过度劳累或面部长期吹风等因素下而诱发。
寒风能够将脸“吹”歪,这个说法似乎不可思议。然而每年冬季,在很多人的脸上却验证了这一说法:口鼻歪斜、流口水,连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这原来就是“面瘫病”。那么人们又该如何防治呢? 冬季气候寒冷,是面瘫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 20-40 岁的男性居多,病因一般是感染了嗜神经、带状疱疹等病毒,又在过度劳累或面部长期吹风等因素下而诱发。对此,我们认为,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防范疾病入侵的好保障,因此建议大家在寒冷季节休息好,并做好保暖措施。 面瘫患者应该尽早就医,好在三天内就诊,如果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出现面瘫后遗症,如面部歪斜、面肌痉挛等。治疗越早,效果也就越好。目前,临床上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经及时正规治疗,完全治愈率可达到75%~85%,一般治愈后不会复发。 此外,面瘫病人可在面瘫治疗一周后配合自我护理,促进疾病恢复: 睡前用湿热毛巾敷患侧面部 20 分钟。 先用手掌自患侧外眼角向耳上方平推 50-100 次,再用手掌自患侧口角向外耳道方向平推 50 -100 次。 对照镜子做皱眉、抬额、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每次练习 2-3 分钟,每日练习 2-...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冬季养阳是关键 起居养生8要点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自然界万物闭藏。冬季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
冬季的自然界阴盛阳衰,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故养生专家建议,冬季养生应该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入冬后,天气转寒,因此“敛阴护阳”的主要内容就是“祛寒就温”。一般来说“进补”是冬季“养阳”的关键,当然这个季节的休闲和精神调养同样不可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自然界万物闭藏。冬季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 1、少出大汗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2、健脚板 健脚即健身。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时,还应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3、防犯病 冬季气... -
话题:养生/冬季养生 标题:冬日谨防冻疮复发_冬季养生_中医中药网
中医认为,冻疮虽然病在皮肤上,其实多为素体阳气不足,外寒侵袭,损伤阳气,寒凝血瘀而致。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它是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潮湿等因素引起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异常炎症反应,好发于耳部、鼻部、面颊、足跟、手指,症见局部皮肤发凉,出现暗紫红色或紫蓝色斑片,按之柔软。严重时出现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或溃疡。遇热后自觉痒、灼热感及疼痛。 中医认为,冻疮虽然病在皮肤上,其实多为素体阳气不足,外寒侵袭,损伤阳气,寒凝血瘀而致。因此,防止冻疮复发,关键在预防: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流循环,适当冷水洗手、洗脸,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要注意全身及局部的保暖和干燥;适当吃一些防寒保暖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辣椒、川椒、生姜、大蒜等;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