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网页话题分类语料库
共8条
-
话题:养生/因时养生 标题: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_顺时养生_中医中药网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阳历中,斗指丁时,太阳黄经为345度。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主好年景。有些地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的气象规律。由此可知,节气的转换对农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你是从商的生意人还是医生或是其他的职业,积累一定的物候知识,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所帮助的。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中医所说的体质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气质。气质是人体在... -
话题:养生/因时养生 标题: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_顺时养生_中医中药网
中医认为,春天应肝,肝气旺可伤脾。因此,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
气候特点:三月是春天将要过一半的时候,包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 
“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的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的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
春分的“分”,是过了一半的意思。此时正是农家忙的时节,也应该是春暖花开的时节。
中医认为,春天应肝,肝气旺可伤脾。因此,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
养生原则:“春夏养阳”。
养生关键:春养肝。
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称之为“春困”。这是人体的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三月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及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
话题:养生/因时养生 标题:小雪入冬寒未甚 防寒保暖防心病_顺时养生_中医中药网
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小雪;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而素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清晨起床应当及时穿上外套保暖防寒。
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小雪。此时,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成雪,但“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早卧晚起 防寒保暖
随着冬季的脚步走近,自然界阳气趋于潜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与天地相应,随着气温逐渐下降,人体气血由外向里收敛,精、气、神趋向伏藏,机体新陈代谢变慢。“冬三月,此谓闭藏……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则伤肾”。起居养生亦当顺应四时变化而养“藏”,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助阳气闭藏、精气充养。老年人精血易亏,小孩脏腑娇嫩,均经不起熬夜耗伤,建议早睡,于22:00前上床。年轻人虽气血充盛,但学习、加班、娱乐等活动较多,经常晚睡熬夜同样耗伤精血,损人正气,易致肾气亏虚,身体痿弱,为日后各种疾病种下病根,故也建议早睡,尽量于23:00前卧床休息。冬季本来就是一个静养藏守的季节,有效的休息当是这个季节调养的重点。这里建议“晚起”并不等于提倡“赖床”,需以日出时间作为尺度。
体质虚寒者、年老衰弱者、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防寒保暖。而素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清晨起床应当及时穿上外套保暖防寒。因为早上气温偏低,骤然受到寒冷刺激,会引起机体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调节情志 多晒太阳
小雪节气中,天气总是阴冷晦暗,大自然气压偏低,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的状态,甚者容易引发抑郁症。所以小雪节气的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调节情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做好小雪节气的情志养生,要多晒晒太阳,... -
话题:养生/因时养生 标题:小寒养生四要点_顺时养生_中医中药网
冬季天气寒冷,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不足,这时可以通过晒太阳来缓解。
1月5日是小寒节气。专家提醒,小寒时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勤晒太阳 冬季天气寒冷,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不足,这时可以通过晒太阳来缓解。充足的阳光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阳光可以让人很快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中摆脱出来,心情得到舒展。 睡好子午觉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说明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午时(11点~13点)“合阳”时间则要小寐,休息30... -
话题:养生/因时养生 标题:战胜节后综合征三字经_顺时养生_中医中药网
节日期间长时间的娱乐和探亲访友,熬夜、饮食不合理是在所难免的,不少人出现牙痛、口腔炎症、痤疮等“上火”症状,这些都与长假期间长时间劳累,水分补给不足,久坐导致气血循环不畅有关系,不妨试试按摩外关穴对症“灭火”。
每逢春节假期,往日里分散各处或不常相聚的亲朋好友汇聚在一起,共享欢聚时刻。但是,迎来送往也带来另一种劳累,于是“节后综合征”便乘虚而入。那么,有没有简单实用的中医防治妙招助您战胜“节后综合征”? 症状:双肩难受 腰酸背痛 对策:按肩井 摩腰眼 过一次节不少人都会累得腰酸背痛,往往希望让他人帮着揉肩捶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揉肩的具体穴位在什么地方。揉肩的常用穴位是肩井穴,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此穴位于肩上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专家介绍说,按摩肩井穴能够直接或辅助治疗肩膀酸痛症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坐直,按摩者可以站在被按摩者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自然搭在被按摩者双肩井部位,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如果再用空心拳帮被按摩者捶捶后背,效果会更好。需要提醒的是,注意肩井穴位的按摩力度不要过重、过久,尤其血压高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久按、重按。 按摩腰眼穴也是防治腰背痛的一个不错的方法。腰眼穴位于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开3~4寸的凹陷处。腰眼穴居“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为肾脏所在部位。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处,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症状:“上火”便秘 消化不良 对策:按外关 常摩腹 节日期间长时间的娱乐和探亲访友,熬夜、饮食不合理是在所难免的,不少人出现牙痛、口腔炎症、痤疮等“上火”症状,这些都与长假期间长时间劳累,水分补给不足,久坐导致气血循环不畅有关系,不妨试试按摩外关穴对症“灭火”。外关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腕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就是在手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按摩此穴,有防治热结便秘、上火等作用。按揉时方向要注意,每次都要顺着穴位向下进行推按。 专家介绍说,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摩肚腹能协调脾胃,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促进肚腹血液循环等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以肚脐为中... -
话题:养生/因时养生 标题:节后综合征快速恢复4要点_顺时养生_中医中药网
春节小长假期间拜年、聚会、各种娱乐、旅途奔波,难免熬夜、暴饮暴食,很多人平时的生活规律被打乱,身体不堪重负。
春节小长假期间拜年、聚会、各种娱乐、旅途奔波,难免熬夜、暴饮暴食,很多人平时的生活规律被打乱,身体不堪重负。因此在节后的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焦虑等,也有一些人出现便秘、长痘痘、口角溃烂、口腔溃疡等上火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大的原因就是“过度”,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载:“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有饮食过用致病、情感过用致病、劳逸过用致病等,如喜伤心、思伤脾,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等。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建议可以尝试做以下4点: 尽早收心 调整状态 很多人还不能适应规律的上班节奏,仍沉浸在休假模式,有的连做梦都在抢红包、打麻将。要尽早收心,古人言“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 去嗜欲以养心”,不要人在心不在,要加强自我调节,恢复原有生物钟,切换至正常模式。 早睡早起 作息规律 假期很多人的作息非常不规律,熬夜是难免的,也有一部分趁假期宅起来睡懒觉,一睡到中午,这也不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体经过一个冬天收藏状态,现在已经到了春天了,建议早睡早起,吹卯时风,做到与自然气息同频,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 适当运动 顺应春生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缓解疲劳感和紧张情绪。除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功法。工作间隙,伸伸懒腰、做做蹲起。慢跑、或快慢交替散步,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骑行是典型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使身材匀称,也是不错的选择。 调整膳食 减负纠偏 节日期间大油大荤,吃得人头昏脑涨,肠胃负担过重。高蛋白... -
话题:养生/因时养生 标题:雨水时节:防风寒 平肝气_顺时养生_中医中药网
雨水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即将到来;春季风气当令,初春阴寒尚在,所以,人们在春季更容易受到风寒之邪的侵袭。
雨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即将到来。 避寒保暖 春季风气当令,初春阴寒尚在,所以,人们在春季更容易受到风寒之邪的侵袭。丘处机所注的《摄生消息论》说,春季“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故春季应注意保暖防寒,顾护阳气,根据天气的寒暖添减衣物,不可骤减衣物,以免受寒,正确的做法是逐渐减少衣物。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春捂秋冻”中春季宜捂的原因。 重在平肝 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春季是养肝护肝的佳... -
话题:养生/因时养生 标题:睡眠六不宜_顺时养生_中医中药网
我国古人对睡眠是相当重视的,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提出睡眠过程中的一些禁忌,总结为“睡眠十忌”。
我国古人对睡眠是相当重视的,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提出睡眠过程中的一些禁忌,总结为“睡眠十忌”。一忌仰卧;二忌忧虑;三忌睡前恼怒;四忌睡前进食;五忌睡卧言语;六忌睡卧对灯光;七忌睡时张口;八忌夜卧覆首;九忌卧处当风;十忌睡卧对火。古人的经验总结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本文稍加总结归纳,具体分析如下: 不宜仰卧 因为仰卧位时,两手不自觉放在胸口,既压迫了心脏,影响其功能,有容易出现恶梦或梦魇。由于面朝上,一旦熟睡,容易因舌根下垂或口水流入气管而打鼾或呛咳。两腿由于伸直而使屈肌群被拉紧,影响肌肉放松。 睡前不宜大喜大怒或思虑过度 睡前大喜大怒,则神不能内守,不宜入眠。许多人喜欢躺在床上思考问题,这样会引起大脑的兴奋,时间一长,必然会引起失眠。有的人以看书报作为催眠的方式,有时可以获效,但是遇到刺激大脑兴奋的文字就会破坏睡眠的节律,起到相反的作用。 睡前不宜饱食、多饮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饱食偃卧则气伤”,《饮膳正要》中也说“晚餐不可多食”。《陶真人卫生歌》中说“晚食常宜申酉前,何夜徒劳滞胸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