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汉语教材分类语料库
共13条
-
话题:我们的身体/流动的物质 标题:正气与邪气正气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及抵御邪气、维持健康的力量;邪气则是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正气能抵抗邪气,邪气会损害正气,正所谓“正邪不能两立”。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邪气侵入、正气抵抗、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正气与邪气的盛衰,不仅决定着疾病的发生,还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
如果正气抗邪有力,正能胜邪,一般就不会发病,即使发病也比较轻微。反之,如果正气难以抵抗外邪,正不胜邪,就会发生疾病,,且病情较重。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培养正气,抵御邪气,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发展过程中,正邪相争一般有三种转归:一种是正气强盛,及时驱邪外出,正胜邪退,疾病痊愈。一种是正气虚衰,无力抗邪,邪气日益滋长,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第三种是正邪双方势均力敌,呈现相持状态,从而使疾病迁延难愈,成为慢性病或留下后遗症。因此,临床医生要很好地把握正邪盛衰状态,扶正驱邪,使疾病向正胜邪退的方向发展。
疾病是由正邪双... -
话题:我们的身体/流动的物质 标题:气功气功是中医气功养生学专门术语,是中华民族独创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用以治疗疾病。
气功导源于古代的“吐纳”、“导引”,有坐、卧、站等多种姿势。其方法主要调整自己的呼吸之气,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从而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休息,然后发挥大脑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机能的畅通,加强肠胃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质代谢,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
气功在中国古代种类繁多,根据练功目的之不同,... -
话题:我们的身体/流动的物质 标题:重要的津液(马丽在学校小卖部买水,遇见林美)
马丽:近我总是口渴,喝多少水都不行。
林美:我看你皮肤也有点儿干燥,刚才那位病人,主任说他“津液代谢失常”,你的症状跟他倒是有点儿类似啊。
马丽:啊?是吗?
林美:是的,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比如胃液、肠液、鼻涕、唾液和泪水等。它们在人体内可以滋润、调节机体和排泄代谢产物。就像雨露滋润着植物一样,体内无处不在的津液滋润着四肢百骸、关节髓窍。
马丽:我以后可不敢做“爱哭鬼”了。
林美:也不能这么说,因为津液的排泄对人体也是很有利的。
马丽:看来津液真的很重要。
林美:可不是。刚才那位病人,津液不足,也就是中医里说的“津伤”,所以口渴咽干,口唇干裂,舌苔发红,皮肤干枯没有光泽。如果你想成为人人羡慕的“美容大王”的话,光靠化妆品可是不够的,注意补充水分才是关键啊,这样才能有充足的津液由内而外地来滋润你的皮肤,皮肤自然就会有光泽了。
马丽:那我从今天开始要每天喝足八杯水才行。
林美:其实津液不仅与我们的皮肤状态息息相关。还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呢。身体中有五种特别的津液分别对应五脏。
马丽:五脏我知道,是肝、心、脾、肺和肾。
林美:对。比如肝在液为泪,意思是肝对应的津液是泪,泪正常了,肝也就正常了。
今天给大家介绍中医理论中称作“津液不足”的症状,也称“伤津”。人体的津液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滋养四肢百骸,是我们生命的基础,现代医学说我们身体的... -
话题:我们的身体/精神 标题:六气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六种气候--风、寒、暑、湿、燥、火,是万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环境因素,称为“六气”。如同江海之水既能承载舟船,也能使其翻覆一样,六气既能促进万物的生长发育,也可以危害万物。
那么这六种因素何时是有害的,从而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呢?这取决于其程度以及人体的适应能力。如果六气太过、不及或与季节时令不符,就可以引发疾病,这时它们就成为致病因素,变成“六邪”,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
举例来说,暑指夏季炎热的气候,为夏季的主气,但如果暑热这种气候过度,使人发生了疾病,它就成为邪气,被称为暑邪。暑邪具有炎热、升散、消耗人体津液等特点,夏季因感受暑邪而引起头痛、发热多汗、心烦、口干口渴、恶心厌食、疲倦乏力等症状,称做“中暑”。
当然,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人体正气充足,体质强壮,即使遭遇不正常的气候因素,也不会受到伤害;反之,如果正气不足,体质虚弱,即使是正常程度的气候因素,也可能导致疾... -
话题:我们的身体/精神 标题:气2中国古代的哲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天、地、人、植物、动物等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无形的,但当气聚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有形的实体,形成了自然界的万物。自然界万物的生长收藏、寒假交替、昼夜往来,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中医学认为,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气,根据其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从来源讲,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从功能讲,有宗气、营气、卫气等;从分布讲,有脾气、肝气、胃气等。这些“气”虽然有不同的名称,实际上却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又说“人身一气耳”。
人体的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总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气的运动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量充足... -
话题:我们的身体/精神 标题:气的学说气机,简单地讲,就是指人体内气的运动。气、机可以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在我们的身体里,气机的运动虽然有升有降、有出有入,但都朝着一个方向走。如果有一辆车逆行了,那就要堵上半天。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气机通畅,身体才会健康。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在调补阳气的中药里,有一个名方,叫“四君子汤”。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名字,是因为它的药性。它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草药组成的。这四味药的药性都比较平和、不热不燥。就好像古时候的君子,品行正直,不偏不倚。
“四君子汤”主要是用来治疗脾胃气虚症的。什么是气虚呢?这和气的运行有关。人身体里的气运行不畅通,脏腑功能就会减弱。除了气虚以外,还有气滞、气逆。气滞是运行不畅通的气停留在了某一个部位,比如说:肝气郁结。气逆是本来应该向下运行的气反而向上运行了,比如说:胃气上逆。
得了脾胃气虚症的病人,脸色总是黄黄的,浑身没有力气,吃饭的时候没有胃口,吃一点儿东西就会觉得肚子胀痛,而且还会拉肚子。我们常常听到的病名:慢性胃炎啦、消化... -
话题:我们的身体/经络 标题:四气、五味、归经每味中药都有不同的药性,一般用四气、五味和归经来概括。
四气也称做四性,即寒、热、温、凉。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对立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在程度上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温性、热性药物可以祛寒,用来治疗寒证;寒性、良性药物可以清热,用来治疗热证。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味不同的药物,作用功效也有不同。辛味药能散、能行,甘味药能补、能缓,苦味药能泄、能燥,酸味药能收涩,咸味药能软坚。每一位中药都具有特定的气和味,如黄连味苦性寒,熟地味甘气温。
每一味中药在人体内都有特定的作用部位,即归经。大部分药物的归经都不是单一的,可以同时针对几个脏腑、经络产生功效。例如,黄芪归脾、肺经。
综上,描述一味中药的药性,首先要说明它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然后进一步说明相应的功能和主治。比如,麻黄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功能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肺和膀胱经的寒性病症。
中国古代元金时期有一位很有名气的医家叫刘完素,擅长治疗火热病。他认为... -
话题:我们的身体/经络 标题:经络txt(欧凡和林美正在听歌,突然听到一句“快打开任督二脉”......)
《双节棍》这首歌真有意思,林美,你知道什么是“任督二脉”吗?
“任督二脉”指的是任脉和督脉,它们是经络的一部分。
经络?
经络就像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大的叫作“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小的叫作“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脉和络脉统称经络。
你这么一说,经络就像是人体的交通网一样。
不错,这个交通网遍布身体的上下内外,将人体的不同部位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这样看来,经络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可以走正气,也可以走邪气。
对。因此体内脏腑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在体表一定部位表现出来,身体某一部位的疾病在身体另一部位也可以找到反应点。例如,胆囊疾病可以在小腿外侧的胆经上找到压痛点,腰扭伤可以在手的相关部位找到压痛点。所谓“头痛医脚”“上病治下”“左病治右”,就是这个意思。
马丽,你读过《皇帝内经》吗?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了经络,而《皇帝内经》就贯穿了这个概念。
我真想读读这本书,可惜我的汉语水平还不太好。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 -
话题:我们的身体/经络 标题:经络漫谈水在江河沟渠中流动,车在大道小路上行驶,事物运行都有一定的道路。经络就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这些道路中较粗大的叫做“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较细小的叫做“脉络”,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络就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
经络系统就像是人体的交通网,它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运行气血,濡养脏腑,感应传导,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
经络也是外邪由表入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的病变也可反应于外表,表现在某些特定的部位,例如胃火可见牙龈肿痛等。由此,在针灸治疗中常常有“头痛医脚”“上病治下”“左病治右”的现象。
经络与我们的健康、疾病以及治疗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古人才说... -
话题:我们的身体/经络 标题: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俗称穴位。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陆续发现的,起初是“以痛为腧”,后来把某些“按之快然”、“驱病迅捷”的部位称为“针灸处”,并逐渐确定位置,明确主治,赋予了名称。
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总结,把腧穴归纳整理为三类:十四经血、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十四经穴是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奇穴是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的穴位,如后背的定喘穴可以治疗咳嗽哮喘;阿是穴是没有固定的名称和部位,往往随压痛点而定的腧穴。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十四经的腧穴不仅可以治疗局部病症,还可以治疗远隔部位或所连属脏腑的疾病,有的还具有全身性作用。如足三里可以治疗局部的下肢疾病,它循行于腹部而属胃,又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腧穴之一,同时还可以增强人体正气,是重要的保健穴位。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观诸物,近取诸身”,结合腧穴的分布特点、作用、主治等内容赋予一定的名称,大致有以下几种:
1、根据位置命名,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 -
话题:我们的身体/经络 标题:腧穴2哎。近学习太累了,我的眼睛又酸又胀,难受死了。
你先休息一下,让我来给你按摩按摩。
(几分钟后)
咦?真奇怪,我的眼睛觉得轻松多了。
我按摩的是你眼睛周围的穴位,治疗眼睛疲劳的疗效可是很明显的。
穴位?
对,穴位是中医学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也叫腧穴。中医学认为,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的施治点。刚才我简单地按了按你的晴明穴、四白穴和太阳穴,你眼睛的肌肉得到了放松,于是在短时间内就觉得轻松多了。
经络和穴位有什么区别?
人体内有很多穴位,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如果说经络是人体的通道的话,那么穴位就是通道上的突出点。经络和腧穴代表着中医关于人体的基本理念啊。
没错。经络和腧穴的知识还对针灸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要想学好针灸,首先得有经络和腧穴方面的理论知识做基础。
人们常说“有痛便是穴”。相传,在古时有一位医生,一直找不到病人病症所在,有一次无意中按到了某处,病人呼喊:“啊,是这里,是这里了。”医者加以针灸,果然疗效显著。于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
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压痛点... -
话题:我们的身体/脏腑 标题:五脏六腑真神奇足三里穴是历代医家所推崇的养生保健要穴,它属于胃经,是调养脾胃的大穴。通过按摩足三里穴,还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既然是用来调养脾胃的,那与我们的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能运化水谷,生成气血,产生营养物质,肾的精气有赖于这些营养物质的调养补足。所以,要想肾脏健康,必须脾胃调和。
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而久之,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你觉得去美容院很烦琐的话,这里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好方法。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让脸色越来越好看。足三里穴在膝盖附近,听起来好像和脸色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关系非常密切。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我们身体里的五脏六腑和脸上的五官都是互相联系的,经络就是他们之间的联系通道。足三里穴属于胃经,脾胃生病了,吃的东西消化不了,脸色自然就不好看了。
中医里的“五脏六腑”分类明确。心、肝、脾、肺、肾是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六腑。脏和腑互为表里。脏是“里”,腑是“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话题:我们的身体/脏腑 标题: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心、肝、脾、肺、肾被称作五脏,在人体中职责各不相同,同时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五脏中肾和脾分别被称做“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在人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肾被称做“先天之本”,因为肾主藏精,肾中有来自父母的先天之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精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生殖能力。
脾被称做“后天之本”,因为脾主运化,脾能运化水谷,产生营养物质,是人出生以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源泉,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
肾和脾,一个贮藏先天之精,一个产生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先天之精充足,进而可以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后天之精源源不断,又可以补充先天之精,这就是所谓的“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