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汉语教材分类语料库
共19条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五行 标题:五行五行和阴阳一样,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五”指木、火、土、金、水,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由具备这五种基本运动特性的物质构成的。“行”指运行和变化。古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归纳到这五行系统中来,可以根据其特性来认识和了解事物。
中医学理论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按照一定的特性归属到“五行系统”中,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是相生与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间的关系也用来描述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行的特性,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五行 标题:五行3五行与阴阳一样,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观察物质运动的结果。古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质。此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便称之为“五行”。
五行中的五种物质,各有自己的特性。
木曰曲直,原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或曲、或直,向上、或向外舒展。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躁动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五行 标题:你懂五行吗五行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是相生与相克。
首先,我们来看看五行相生。五行中,唯一有生命力的是木,生命需要水来滋养才能成长。所以说“水生木”;早人类是通过钻木来取火的,所以说是“木生火”;火燃烧以后,只剩下一堆灰烬,这是对“火生土”的解释;土里蕴藏着各种矿藏,所以说是“土生金”;古人从金属的表面发现了遇冷凝结的水珠,所以说是“金生水”。
其次是五行相克。树的根有巩固土壤的作用,在光秃秃的土地上种上树,可以避免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减少水灾带来的损失,人们用土来铸造围墙,保卫家园;以前每家每户的门前都要摆个大水缸,下雨时储备足够的水,如果发生了火灾,可以用来灭火;制造生产、生活工具的材料需要从金属里提炼,这些工具可以用来砍伐树木。这就是自然中的相克制衡;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讲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
金对应肺,如有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语音低微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肺了。
木对应肝,如有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安、胸胁隐痛、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时,可能肝出了问题。
水对应肾,如有腰膝酸软、水肿、尿频、记忆力减退、易感风寒、大量脱发等症状时,请注意您的肾。
火对应心,如有心...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整体的中医观念 标题:中医学(一)中医学
中医学,即中国医药学,又称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医疗经验的总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内容的科学。古代医者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创造了中医学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整体的中医观念 标题: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首先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的。古人对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是先经过解剖,然后命名并述其功能的。《内经》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这就是说:倘若一个人的身体发育正常,有皮有肉,医者就可以从体表上用尺去度量,用手来按摸其长短,而得到确切的比例数据。...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整体的中医观念 标题:中医的整体观--和谐统一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谚语叫“春捂秋冻,不生百病”,这提示我们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生活作息要顺应自然规律。例如,春天天气刚刚转暖,衣服不要一下子脱得太多,应该捂着一点儿。因为这时室外虽然比较温暖,但室内还很阴冷,如果一下子穿的太少,身体就不能适应室内外的温差,抵抗力就会下降,很容易感冒。进入秋天,天气刚开始转凉的时候,也不要过早地穿上太厚的衣服,让身体稍微冻着一点儿。因为这时室外虽然变凉,但室内还很暖和,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得不到耐寒锻炼,就会降低抗寒能力,不利于过好冬季。
“春捂秋冻,不生百病”,不仅是中国人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也是中医整体观的科学反映。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色,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人与自然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概括地说,人体本身是自然界大体系的缩影。中医学从这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人体内的五脏与五行、五味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肝脏属于目行,对应酸味;心脏属于火行,对应苦味;脾脏属于土行,对应...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整体的中医观念 标题:中医药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啊一、中医药有这么久的历史啊
(博物馆门口)
老师:欢迎各位新同学。大家好
同学:老师好
老师:今天带大家参观中医药博物馆
玛丽:太好了,我早就想来了。我听说,我们学校的中医药博物馆由三个分馆组成。
老师:对,这个博物馆很大,文物可多了。
大卫:太好了。我带了相机。
老师:大卫,这不行。博物馆不可以拍照。
(进入博物馆)
大卫:老师,我们是先参观一楼,还是先参观二楼啊?
老师:一楼墙上都是画,文物在二楼。大家向上看......这幅美丽的画,画的就是古代人们治病的情景。
玛丽:真是太好了。让我们看到古代人是怎么治病的。
大卫:是啊。
老师:咱们先上二楼参观吧。
(大家来到二楼)
老师:二楼的文物很多。大家先看这儿,这些都是三千多年前的砭石。
大卫:老师,砭石是什么?是古代的工具,还是武器呢?
老师:砭石是古人用来治病的工具,它的用途可大了,可以切开伤口,还可以按摩。
玛丽:老师,这些瓷器是什么?
老师:这是明朝的药葫芦,用来装中药。因为古代的医生经常出诊,所以总是随身带着药葫芦。
大卫:这都是几百年前的东西?中医药有这么久的历史啊。
(一)酒与中医
酒是古代重要的发明,中国酒的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多年。生活中,我们常喝的酒有啤酒、葡萄酒和白酒。少喝点儿酒,可以放松心情。酒还有保健作用,啤酒可以帮助消化,葡萄酒能软化血管儿。
中医和酒的关系太密切了。
酒可以让人更精神,觉得更温暖。在古代,医学不发达,人们受了伤,喝酒是一种不错的疗法。更神奇的是,有些酒可以专门治疗疾病,这样的酒叫做药酒。这些酒有的口服,有的外用,作用可多了。
皇帝内经
在所有的中医书中,《皇帝内经》是重要的一部。它出现于两千多年前,至今还是中医学生必读的书籍。《皇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柩》两大部分,各有81篇。这本书当然很难读懂,但你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就准备学习它吧。...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整体的中医观念 标题:人与自然的统一古代医者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如果这些条件发生了异常的改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就是根据这样一个机体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并用这种观点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
人的机体与外在环境的对立统一,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内经》中有过较详尽的论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概括起来主要内容有三:其一,季节...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整体的中医观念 标题:人体是一个整体二、人体是一个整体
(老师办公室)
大卫:老师,我昨天有点儿头痛,去看中医,医生却在我腿上扎针。
老师:效果怎么样?
大卫:扎完以后,头痛就好多了。
老师:医生扎的是不是膝盖下方的一个穴位呀?
大卫:是啊。您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我当然知道啦。那是足三里穴,可以治疗头痛。
淑贞:头痛为什么要扎腿上的穴位?
老师:因为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是互相联系的,是一个整体,所以在腿上扎针可以治疗头痛。
淑贞:那是怎么联系的呢?
老师:中医认为人体有很多条经络,把人体的各个部位都联系在一起。
大卫:什么是经络啊?
老师:经络就好像人身上的道路一样。
大卫:那针灸大概就像疏通道路,这里有病,却要到别的地方疏通。
老师:可以这样理解啊。
淑贞:有一次,我眼睛红肿,医生却让我吃治肝的药。
老师:肝火旺盛,眼睛就会红肿。你吃了药有效果吗?
淑贞:有效果,几天就好了。
大卫...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整体的中医观念 标题:天人合一中医学理论非常注重整体观,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五脏一体和天人合一两方面思想。
五脏一体是指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例如按中医理论,眼睛干涩可能与肝血不足有关;脱发可能由肾精亏虚所致;牙痛除牙齿本身的问题外,也可能是由胃火上炎引起的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医是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看成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天人合一又叫天人相应,是指人与社会、自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昼夜更替、季节变换、地域差异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体的健康。由于重视人体与外环境的和谐统一,所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与养生的重要原则。例如在养生方面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治疗上针对某些疾病采用“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地域的患者采用“同病异治”的原则等。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也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五脏一体强调人体自身的完整性、统一性,天人合一强调人体与社会、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协调。“五脏一体,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早已渗透到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并且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形成了中医学理论极富特色的内容之一。
中医治疗疾病有时是“头痛医头”,即哪里有病变,就针对哪里治疗。但有时候是头痛不医头,即并非针对...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藏象学说 标题:取类比象取类比象是中医学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把握事物的形象特征,再运用类比、比喻、联想等方法,来认识事物内部状态与事物之间普遍规律的方法。取像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学领域取象思维的运用比比皆是。比如一些花、叶类药物生长在植物的顶端,质地轻盈,常用来治疗上焦心肺或头面部的病变;根茎类的药物大多药力作用向下,常用来治疗中、下焦脾胃及肝肾病变;质地沉重的矿物类药则多具有重镇安神的功效,如朱砂、代赭石等;很多植物的枝条藤蔓都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常用来治疗四肢、关节部位的疾病,如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等。
中医对人体病因的认识也普遍运用这种取象思维。《黄帝内经》说“风者,善行而数变”,又说“风胜则动”,意思是说自然界的风具有行走迅速、变化多端、动摇不居等特点。以此类推,在临床上表现为游走多变、动摇震颤等病理现象的病症多认为是风邪所致。
应该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与说理工具,取象思维可以给人以启发、联想,并对事物之间的共性进行高度归纳与概括。不过,取象思维对很多事物的细节以及事物之间的差异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还夹杂有荒诞和牵强附会的内容,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采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
取象思维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构建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中医临床上,很多行之有效的治则...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藏象学说 标题: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意思是说:脏腑藏之于内,而其功能变化,却能表现于外。所以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中医学认为生化和贮藏精气是五脏的生理特点,而受盛和传化水谷是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五脏与六腑的功能特点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互为表里。如心与小肠,胆与胃、肝与胆等等,它们...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阴阳 标题: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所谓整体,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而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便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有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阴阳 标题:日月与阴阳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山的南面向着太阳,为阳,山的北面背着太阳,为阴;白昼属阳,黑夜属阴;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火温暖而向上,属阳,水寒冷而向下,属阴,等等。
中医学也用阴阳来解释人体,比如:头在上,为阳,脚在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喜冷、兴奋等症状属阳,色泽晦暗、畏寒、口不渴或口渴喜热、抑制等症状属阴。
阴阳平衡才能保证身体健康,任何一方面太过或者不足,都会引...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阴阳 标题:生活中的阴阳第三课生活中的阴阳
(教室里,刚下课)
玛丽:大卫,田中今天怎么没来上课?
大卫:可能是感冒了吧。
玛丽:近天气很冷,我的房间也很冷。
大卫:你住的是不是阴面房间啊?我的房间上午到中午都有阳光照进来。
玛丽:什么是阴面房间啊?
大卫:窗户朝北、没有阳光的房间就是阴面房间啊。
玛丽:我住的确实是阴面房间。
大卫:我住的是阳面房间。
玛丽:难怪你从来不说冷。那“阴”、“阳”是什么意思呢?
大卫:我不太明白,我们还是去问问老师吧。
玛丽: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阴”、“阳”的意思吗?
老师:当然可以。阴和阳,代表事物的两种相反属性。
大卫:老师,太阳是“阳”,对吗?
老师:对的。“阳”表示有明亮、运动、刚强等属性的事物,而“阴”表示有阴暗、寂静、柔和等属性的事物。
玛丽:老师,您能举个例子吗?
老师:比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等等。
玛丽:那在中医学中,阴阳是怎么分的?
老师:比如,人的腹部是阴,背部是阳;体内器官...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阴阳 标题: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里重要的概念。“阳”的本义是朝向阳光,而“阴”是背向阳光。因为向阳的地方光明、温暖,背光的地方黑暗、寒冷,所以光明、温暖的是“阳”,黑暗、寒冷的是“阴”。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比如:白昼属“阳”,黑夜属“阴”;男人属“阳”,女人属“阴”;天属“阳”,地属“阴”;火属“阳”,水属“阴”。而且,“阴阳”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包括天文历法、中医、书法绘画、建筑等。就拿中医来说,人体的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中国的医学非常讲究阴阳。中医的“阴证”“阳证”跟阴阳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阴阳不平衡,人就会生病。阴气盛了,阳气就会不足;阳气盛了,阴气就会不足。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证”;里证、寒证、虚症属于“阴证”。阳证的症状常常表现为:面红身热,口渴喜冷,兴奋,心...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阴阳 标题:阴阳3阴阳本属哲学范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大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0年),当时的医学家将其饮用到医学之中,以它作为观察人体、辨识疾病的方法,成为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阴阳初仅指日光的向背,或水与火的对立。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水性寒而趋下,属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与宁静等等。由此,人们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物体皆有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凡是炎热的、向上的、...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阴阳 标题:阴阳五行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脏腑的功能属阳,器官物质属阴。按五行分类则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第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必须保持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此谓之“阴平阳泌,精神乃治”。若这种协调关系受到破坏,人体就会生病。其病理表现均可用阴阳的不同变化说明。如“阴阳偏胜”或“阴阳偏衰”等。按中医理论: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或者出现“阴虚”与“阳虚”。《内经》说:“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如此推绎下去,可以辨识疾病的各种病理机制。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的补充,它是以五行之间的生克...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阴阳 标题:阴阳平衡就是健康(四)阴阳平衡就是健康
(早上,上课前)
你们来得真早啊。
谁像你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别提了,我昨天病了。
你不是从来不生病吗?这次怎么病了。
北京的夏天太热了,前天一下课,我就去麦当劳边吃冷饮边看书。
是不是麦当劳的冷气开得太大,着凉了。
可能是,回来以后我的肚子又疼又胀,胀得像要裂开一样,折腾了一晚上。
你吃得太多了吧。
午饭和晚饭我都在那儿吃的,反正我的嘴一直没闲着,吃得多的就是冰激凌。
你不知道吃太多凉的东西容易伤脾吗?
我怎么会知道?
看来,你把老师说的话都当成耳旁风了。脾是帮助我们吸收营养和消化食物的,如果它受了伤,就不能很好地工作了,你吃得那么多当然消化不了了。
你说得没错。第二天去看病,大夫给我开了健脾消食的药,我吃了三次就好了。
夏天虽然热,但也不能贪凉。
不用你说,有了这次经历,我再也不吃冷饮了。
淑贞,你恐怕是白费口舌,有的人过两天就忘了。
别光说我,你又去吃火锅了吧?
你怎么知道?
看你一嘴泡就知道了,你上次吃完麻辣火锅就这样。
(这时,王老师走进教室,她们把刚才的谈话都告诉了老师)
王老师,田中嘴角起泡和他吃火锅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