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汉语教材分类语料库
共2条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藏象学说 标题:取类比象取类比象是中医学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把握事物的形象特征,再运用类比、比喻、联想等方法,来认识事物内部状态与事物之间普遍规律的方法。取像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学领域取象思维的运用比比皆是。比如一些花、叶类药物生长在植物的顶端,质地轻盈,常用来治疗上焦心肺或头面部的病变;根茎类的药物大多药力作用向下,常用来治疗中、下焦脾胃及肝肾病变;质地沉重的矿物类药则多具有重镇安神的功效,如朱砂、代赭石等;很多植物的枝条藤蔓都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常用来治疗四肢、关节部位的疾病,如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等。
中医对人体病因的认识也普遍运用这种取象思维。《黄帝内经》说“风者,善行而数变”,又说“风胜则动”,意思是说自然界的风具有行走迅速、变化多端、动摇不居等特点。以此类推,在临床上表现为游走多变、动摇震颤等病理现象的病症多认为是风邪所致。
应该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与说理工具,取象思维可以给人以启发、联想,并对事物之间的共性进行高度归纳与概括。不过,取象思维对很多事物的细节以及事物之间的差异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还夹杂有荒诞和牵强附会的内容,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采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
取象思维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构建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中医临床上,很多行之有效的治则... -
话题:中医里的哲学/藏象学说 标题: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意思是说:脏腑藏之于内,而其功能变化,却能表现于外。所以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中医学认为生化和贮藏精气是五脏的生理特点,而受盛和传化水谷是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五脏与六腑的功能特点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互为表里。如心与小肠,胆与胃、肝与胆等等,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