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汉语教材分类语料库
共43条
-
话题:治疗手段/方药 标题:神奇的药茶第十课
神奇的药茶
(星期六,田中、玛丽、大卫一起去老师家做客)
老师:欢迎,欢迎,快请进。想喝点儿什么?
大卫:我想喝咖啡。
田中:你近嗓子疼,怎么能喝咖啡呢?
大卫:是啊,一到秋天我的嗓子就不舒服,那我还是喝茶吧。
老师:近天气比较干燥,容易上火,我给你们泡菊花茶吧。
大卫:菊花茶?
(五分钟以后,茶来了)
玛丽:这是什么茶,颜色真好看啊。
老师:这是陈皮菊花茶,对嗓子很好。
大卫:这种白色的花是什么花?可以吃吗?
老师:这个是杭白菊,它的味道有点儿甜,很适合泡茶,不但可... -
话题:治疗手段/方药 标题:药不在多
(十一)药不在多
(田中在医院里看病)
大夫,我近总没劲儿,打不起精神来。怎么回事啊?
你脸色怎么这么苍白啊,从脉象看,你是脾胃虚。
我以前胃口可好了,什么都能吃,可是近看见什么都不想吃了。
有的人就是因为胃口好,经常暴饮暴食,或者喜欢吃不好消化的东西,时间长了就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不足。
原来是这样啊。我前几天经常跟朋友聚会,一高兴就吃得比较多,大鱼大肉的,喝得也不少。
你干嘛跟自己的肠胃过不去呢?以后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给你开几服药吧。
(田中看了药方,觉得有点奇怪)
大夫,怎么只有四味药?我以前吃的中药都有十几味呢。
这叫做“四君子汤”。药不在多少,对症就是好药。
四味药作用就能全面了吗?
你看,人参是君药,以它为主。
哦,我知道,人参可以补气,还可以健脾养胃。
对啊,再看白术,是健脾除湿的,是臣药。
那茯苓和甘草又有什么作用呢?
茯苓和白术一起用,健脾除湿的作用会更强,茯苓是佐药。
那甘草就是起调和作用的使药了吧?我想起来老师讲过“君臣佐使”的配药方法了。看来,药开得越... -
话题:治疗手段/方药 标题:药性我们在阅读中药典籍的时候,常常会读到这样的语句:“麻黄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功能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肺和膀胱经的寒性病症。”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描述的中药药性的基本要点:四气、五味和归经。
四气也称作“四性”,即寒、热、温、凉。温性、热性药物可以祛寒,用来治疗寒证;寒性、凉性的药物可以清热,用来治疗热证。五味,即辛、甘、苦、酸、咸。辛味药能散能行,甘味药能补能... -
话题:治疗手段/方药 标题:药物的起源远古时期药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采集植物和狩猎。这样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植物可供人食用,什么植物有毒。人如果食用有毒的植物就会中毒,甚至死亡。在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有些动植物虽然有毒,但同时却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人们就有意识去寻找哪些植物可供食用,哪些植物可以治疗病痛。药物就在不断采集、不断品尝、不断发现、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诞生了。神农氏便是当时品尝和发现药物的代表人物。
神农氏是原始农业时期的中原部落的酋长。古书里有很... -
话题:治疗手段/方药 标题:话说五谷十二课话说五谷
(上午的课结束了,田中、玛丽和淑贞一起去食堂吃饭)
淑贞:玛丽,你怎么了?脸色好像不太好。
田中:她呀,忙着减肥呗。每天吃两个苹果,喝三杯水。
玛丽:我也吃肉的,再说,我觉得身体也挺好的呀。
淑贞:现在没感觉,时间长了就不行了。中医认为,只有吃得多样化,才能营养平衡,才能有真正的健康和美丽。尤其是五谷,每天至少要吃一顿。
田中: 五谷?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是吗?
淑贞:当然了。还有小麦、玉米等,它们都是人们每天必需的能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呢。
玛丽:啊?我一直以为只要吃肉就够了。
田中:幸好我每天中午都吃米饭。应该没问题了吧?
淑贞:如果真正从平衡的角度来看,这还不够。因为五谷还分为粗粮和细粮两大类,比如,我们常常吃的大米、面粉等是细粮,而玉米、燕麦等就是粗粮。好能粗细搭配,这样营养可以相互补充。
田中:好像还有杂粮。
淑贞:是的。如果再吃点杂粮,像黄豆、赤豆、绿豆等豆类食物,红薯、山药、土... -
话题:治疗手段/方药 标题:金银花盛夏佳引“金银花”
人们都称金银花为“药铺小神仙”。金银花甘寒,清热而不伤胃,可治疗各种热性病。
夏季,把金银花水当茶引用,可以消暑,加点... -
话题:治疗手段/方药 标题:验案一则清代名医崔默庵,医名远扬,治病每多奇验,被当地誉为“神医”。有位新婚不久的少爷,患麻疹逆症,请了很多医生来诊治,均未见好,并且越来越重。只见这位少年遍身皆肿,头面肿得如斗大,连眼睛都睁不开。请来的医生看到这种情况,都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治疗。只好推托说:“治不了这种怪病,另请高明吧”。少年的父母焦急万分,新婚的妻子也哭泣不已。有人建议说:“请崔大夫来诊...
-
话题:治疗手段/针灸 标题:砭石与针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或《局方》。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本书始创于宋朝元丰年间,初是宋代“卖药所”的配方蓝本,后来由政府召集裴宗元、陈师文等先后多人多次加以修订,成为“官药局”制造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的法定配方。
全书共十卷,分诸风、伤寒等十四门,除内科诸病之外,还有眼目、咽喉、口齿、疮肿、伤折、妇人、小儿等专科杂病。共收集方剂七百八十八首。
本书出版后影响非常巨大,一时成为医生处方必备的手本,甚少使用其他方剂治疗疾病。其主要贡献是:
第一,增添了传统服药方法的内容。如:... -
话题:治疗手段/针灸 标题:耳穴小小的树叶,可以包含整棵树的生命信息;小小的耳朵,也可以诊察甚至治疗全身的疾病,这就是耳穴诊断治疗学。
耳穴疗法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等。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
1956年,法国医生诺吉尔在对中医耳穴理论长期学习、研究、实践后提出:“外耳并非单纯为一个弯曲软骨,它与内脏器官存在着密切关系,内脏患疾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的反应点出现”同时,他还提出了“胚胎倒影”说。
“胚胎倒影”认为耳廓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在下,臀在上。一般来说,跟头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跟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跟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跟内脏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和耳甲腔。刺激特定耳穴,可以帮助治疗身体相应部位的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耳穴按摩来治疗或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
牙... -
话题:治疗手段/针灸 标题:针灸针灸是中医的瑰宝。针灸,我们常常以为“针”和“灸”是没有分别的一个整体,但是,“针”和“灸”其实是不一样的。“针”是针刺,“灸”是灸疗,二者配合应用,相互补充,合称“针灸”。
针法是用针刺入穴位,并运用不同手法来防治疾病的方法。扎针前应该先对穴位和手指进行消毒。进针以后,还要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提插、捻转,使病人有酸、麻、重、胀的感觉。起针时用左手拇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后检查针数,以免遗漏。
灸法是把艾点燃后熏灼穴位或一定部位防治疾病的方法,包括直接灸、间接灸、温和灸和温针灸等。灸法尤其适用于虚寒性质的疾病,可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保健防病的目的。
林美,你扎过针灸没有?
当然扎过了。据统计,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它还被称作“绿色疗法”,因为其操作简单、经济,同时又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但是我一想到长长的针刺破皮肤的感觉就受不了。
其实,你这是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
怎么说?
尽管扎针时病人可能有酸、麻、重、胀的感觉,但是这都是可以承受的。况且如果病人有感觉,就说明针刺有了效果,这叫“得气”。
得气?
是的,“得气”不仅可以从病人的感觉体现出来,还可以从医生手下的沉紧感体现出来。
... -
话题:治疗手段/针灸 标题:针灸疗法针灸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针指针刺,炙指炙疗,两者常常配合应用,相互补充,合称“针灸”。
扎针的操作要点可以总结为十二个字:“刺前要压,拿针要短,进针要快”。扎针前,针灸师应该先对自己的手指和选取的穴位进行消毒,然后用一只手的手指在穴位上压一会儿,再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针,针尖一端留出比较短的一段,迅速将针刺进皮肤。
进针后要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提插、捻转。如果进针穴位准确,病人会有酸、麻、重、胀的感觉,这时候针灸师的手下也会感觉到针体沉紧,这就是“得气”。得气后,一般要留针20分钟左右,然后起针。
炙法是把艾点燃后熏灼身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包括直接灸,间接灸、温和灸和温针灸等,适用于寒性特别是虚寒疾病的治疗,还可以作为增强体质、保健防病的措施。
俗话说:“扎针拔罐,病好一半”,这句话有一定道理。拔罐疗法又称“吸筒疗法”... -
话题:治疗手段/针灸 标题:长寿穴(十一)长寿穴
在我们身体表面分布着很多穴位,这些穴位通过经络与体内的各个脏器相连接,因此,按摩这些穴位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或者起到保健作用。
平时生活中常用的有两个穴位,一个叫“足三里穴”,一个叫“涌泉穴”。经常按摩这两个穴位,可以提高我们身体的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称它们为“长寿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膝盖外下方,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增强胃的... -
话题:治疗手段/针灸 标题:鲍菇与针灸(四)鲍姑与针灸
鲍姑,是中国晋代著名的女医生。她与丈夫葛洪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当地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鲍姑尤其精通灸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学家。
鲍姑治疗赘瘤和赘疣特别出名。为治好这种病,她总结了以前人们治病的经验,就地取材,采用越秀山上的红脚艾,进行灸疗。用这种艾灸人身上的赘瘤,一灼就消,疗效非常好,因此,后人称为“鲍姑艾”。据说经过鲍姑灸疗的病人,不仅身上的赘瘤和赘疣能立刻消除,而且不留疤痕,容颜会变得更加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