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汉语教材分类语料库
共7大类,17小类,所用语料来自5套10本中医汉语教材,如《中医汉语综合教程》《实用中医汉语》《中医现代汉语》。
母话题 | 子话题 |
中医里的哲学 | 1.藏象 2.五行(金、木、水、火、土) 3.阴阳 4.整体的中医观念 |
我们的身体 | 1.脏腑 2.经络 3.精神 4.流动的物质 |
疾病 | 1.病因 2.病机 3.诊法 |
治疗手段 | 1.方药 2.针灸 3.推拿 |
养生 | |
中医文化 | 1. 中医名家 2. 中医与西医 |
诊断和辨证 | 1.诊断 2.辨证 |
共135条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与西医 标题:从一到十数中医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数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习俗、宗教、审美观等。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索,总结归纳出有关数字的概念,常用来表示事物的顺序或数量。
在中国的文化里,许多数字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代表意义。而中医对数字的运用,更可以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比如根据药物的生长形状、生长特性、组成数量等,来为某些中药或方剂命名,使人们更为方便、具体地认识、了解。例如:中药的二色花藤又称金银花,初开花时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方剂的六味地黄丸,是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中药材组成;著名的四君子汤,就得名于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药。
老师,我发现有的中药名称中含有数字,您能说说都有哪些吗?
这类中药很多,比如一见喜、二色花藤、三加皮、四方藤、五味子、六月雪、三七、八角茴香、九里光、十大功劳叶等。
它们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像三七这种食物,三到七年才可以采用,而且每棵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有七个叶...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与西医 标题:导引与《导引图》导引,是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运动或自我推拿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防病治病的体育疗法。
具体来说,导,指呼吸顺畅;引,指肢体柔和。古人有“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说。唐代王冰谓:“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导引,起源于原始舞蹈。远古时代,人们在获得猎物、庆祝丰收、集会、节日时,经常举行跳舞活动,以表达他们对劳动和丰收的喜悦,借以减轻机体的劳顿。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舞蹈对舒筋壮骨有良好的作用,有些舞蹈动作便由初的单纯的模仿飞禽走兽的不同姿态,发展演变成经过加工和组合的,明显具有健身特征的体育疗法。1973年在湖南...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与西医 标题:当中医遇到西医《刮痧》是中国著名导演李安拍摄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位中国老人给他的孙子刮痧治病,却被外国邻居误认为是虐待孩子,甚至惊动了警察,后误解得以消除。刮痧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美国却引起一场争议,这说明中西医学的观念存在不小的分歧。
刮痧是中医传统的自然疗法,是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上刮擦,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防病治病的目的。西医学在解剖上找不到经络,经络不像血管、神经那样摸得到、看得着,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对于注重功能的中医经络治疗自然不认同。两种医学在观念方法上会有冲突,这也不足为奇。只有两种医学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欧凡的父亲患有高血压,吃西药副作用太大,于是欧凡向李老师请教)
李老师,中医治疗高血压有什么好方法吗?
有啊,从你父亲的情况来看,可以吃镇肝潜阳的中药来降血压。
高血压不是神经、血管的病变吗?我父亲的肝脏又没有病,为什么要治疗肝脏呢?
这是中、西医观念上的差异。中医学认...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人物介绍-李时珍李时珍,湖北蕲州人。明代医药学家。
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当地很有声望的名医,因此他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少年时就阅读过许多医学书籍。由于他本人也体弱多病,经常接触医方药物,加之时常随父亲外出看病抄方,对医学及草、木、鱼、虫等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下,他的父亲反对儿子学医,于是李时珍潜心攻读八股文,并于14岁时考取了秀才。此后他又多次赴考,准备进一步深造,却没能成功,于是转而专心攻读医学。在长达10年的苦读过程中,李时珍遍览医书,旁通文学、史学、哲学及训诂学,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治学风格,成为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同时,他的父亲也将自己多年行医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他,使他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据史书记载,李时珍曾为蕲州楚王看过病,治好了他嗜食异物的怪癖。李时珍也曾被推荐到太医院任职,在那里有机会参阅了大量医药典籍,并看到许多珍贵的药物标本,开阔了视野。但他终没有留恋功名,而是很快托病辞归,去进行自己的医药学...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人物介绍:刘完素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派创始人,金元时期医学界早敢于创新的著名医家。
刘完素自幼聪颖好学,一生耽嗜医书,鄙视权贵,三次拒绝章宗的招聘,行医于民众之中,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针对《局方》用药偏于温燥而又无人敢言的状况,刘完素没有囿于习俗,敢于按自己的观点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他以火热立论,认为伤寒临证各科证候的出现多与火热有关。六气之中,火热居其...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人物介绍:孙思邈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中国医学史上寿命长(102岁)、临床实践长(80年)的杰出人物。
孙氏生活在隋、唐两代,历经六位皇帝。其中有三位皇帝,即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召他入京,授以高官显位,但都被他推辞。这是因为他自幼体弱多病,父母曾变卖家产为其治病,加之隋王朝黑暗统治时,苛政暴行和残酷的剥削使劳动人民生活贫苦,无钱医病,生命不得保障。所以,孙思邈十八岁时便立志学医,救死扶伤。由于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幼年日诵千言以及精通老庄、百家,兼晓佛、道、儒的深厚功底,因此,一旦涉足医道,很快崭露头角,二十几岁便以博学多识和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而名闻朝野。
孙思邈认为,作为一个医生,除了必须具有一定医学水平之外,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提倡学习医...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人物介绍:张从正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代人。与刘完素、李杲、朱丹溪并称金元四大家。
子和平生勤奋好学,贯通《素》、《难》之学,学识渊博。针对宋代医界温补遗风,呼吁“古方不能尽治今病”,力倡“攻邪”学说,善用攻下之法,被后世称为“攻下派”,著有《儒门事亲》等重要著作。
其“攻邪论”于补泻关系上强调泻;在攻邪与扶正的关系上强调攻邪。认为“邪去则元气自复”,否则“补之适足资寇”。认为无论是在天之邪、在地之邦,还是水谷之邪,所有这些致病因素均非人体固有,一经致病,施以攻下,病去则止,不必尽剂,更不可迷信补药。
在攻邪方法上,仲景《伤寒论》有“汗、下、吐”三法,子和于此三法用之精。他认为:凡风寒诸邪病在皮肤...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人物介绍:张仲景张仲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河南南阳人。
张仲景自幼聪颖,笃实好学。曾跟随同乡张伯祖学习医学,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创立了以六经辨证为纲要的辨证论治体系。著有《伤寒杂病论》,举世闻名,为后世之人尊之为“医宗之圣”。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以致民不聊生,饥寒交迫,疾病瘟疫广泛流行。张氏家族,本是大户,有二百余口人,自建安元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病死的人达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占十分之七。张氏亲眼目睹了家族成员的夭折和家族的衰败,心中无限悲痛,毅然决然地辞掉了长沙太守的官职,弃官从医,回到家乡进行有关伤寒病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决心认真总结前...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人物介绍:王清任王清任,清朝人,是中国医学史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家。他对中医学大的贡献,在于他把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他发现前人医著中对人体脏腑的记载存在许多纰漏,深感一名医生掌握正确的脏腑知识的重要性,指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人夜行。”
为了纠正古籍中有关解剖方面的错误记载,他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不畏嘲讽与打击,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医学观察。嘉庆二年(1797年)路过滦州时,他不避污秽,亲赴义冢观察了因瘟疫而死亡的儿童尸体,并多次赴刑场察看尸体,进行人体解剖。同时,他又访问了许多有实际经...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儿科名医张仲阳五、儿科名医钱仲阳
(老师带学生到医院参观学习)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一家中医院的儿科参观学习。
玛丽:太好了。
大卫:看把你高兴的。
田中:老师,我听说小孩儿的病很难治。
老师:对的。儿科又叫“哑科”,因为医生面对的多是些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儿。
玛丽:听您这么一说,我感觉儿科医生很难当啊。
老师:是呀,对儿科医生的要求非常高。
(大家来到儿科门诊,医生正在给小孩儿看病)
田中:老师,我看医生给这个小孩儿开的是六味地黄丸。我记得好像是治疗老年人疾病的。
老师: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老年病,但初却是用来治疗小儿疾病的。
田中:原来是这样啊。那治疗小儿什么疾病呢?
老师: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
大卫:是吗?怪不得刚才那个小孩儿看起来很瘦弱呢。
老师:这个方子是宋代的一位叫钱仲阳的医生发明的。
玛丽:那他在儿科方面一定很厉害。
老师:他不但擅长儿科,而且对内科、妇科也很有研究。有一部医书叫《小儿药证直决》,里面记载了他的很多临床经验。
田中:这部书现在还有吗?
老师: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就有。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借来看看。
田中:好的,有时间我去看看...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大医精诚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书,便以为天下没有什么不可以治疗的疾病;等到他自己行医治病三年,才知道天下其实并没有什么现成的方子可以用。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研究各种医学原理,勤奋认真,毫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便自以为已经明白了医理,这样是大大地害了自己。
凡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一定要心平气和,安定神志,没有欲念,无所希求,要怀有慈悲怜悯之心,决心拯救病人的痛苦。如果病人前来求治,不管他富贵还是贫贱,年长还是年幼,美丽还是丑陋,愚笨还是聪明,关系亲近还是疏远,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应该一视同仁,同等看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同时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只顾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要从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病人的烦恼与痛苦。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要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有推脱的想法或摆架子的念头。如此才能成为百姓认可的好医生,否则就是百姓的大害。
医技兼优的医生,应该思想纯净,经常反省自己,并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要气度宽宏,不卑不亢,光明磊落。诊察疾病时要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疾病的各种证候,不能有丝毫过失,处方用针,不能有半点偏差。虽然说处理疾病应当迅速救治,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时不迷惑不慌乱,要谨慎细致,思考周密。在人命关天的事情上,不能不顾及病人的性命安危,只顾炫耀自己的才能,以猎取名誉,这样做是有失仁德的行为。
做医生的准则是:言辞谨慎,不能随意调笑,不要大声喧哗,不随便议论他人,不炫耀自己的名声,不诽谤攻击别的医生,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愈一疾病,就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天下无双,这对医生来说是致命的缺点...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大医精诚1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小时候身体多病,十八岁开始学医,勤奋认真,毫不懈怠,二十岁就能给人治病。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救治了无数的病人,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思邈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认为,作为医生,要安神定志,没有欲念,无所希求;对病人要一视同仁,要怀有慈悲怜悯之心,把解除他们的痛苦作为自己的责任;不能贪图病家的钱财,不要追求名利、地位等。他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拒绝做官的机会,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全面论述了一个真正的医生应有的品德。“大医精诚”思想后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中医院校仍把他作为行医的标准,要求医生用“大医精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小贤,我常听有的医生称自己是“杏林中人”,是什么意思啊?
是这样的,三国时,有个医生叫董奉,他不但医术好,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给人治病从不要钱。
不要钱?
他只要求病人病好了以后,在他家房子的周围种上杏树。
种杏树?
他让被治愈的重病患者每人种五棵杏树,轻病患者每人种...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张景岳救难(六)张景岳救难
张景岳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刚满一岁的小孩儿,不小心吞了铁钉,卡在喉咙里,吐不出来。孩子的母亲急得把小孩儿倒过来,谁知道情况更严重了。
张景岳急忙阻止孩子的母亲,让她把小孩儿抱正。这时,听到小孩儿“哇”的一声哭了。张景岳判断,铁钉应该已经进入肠...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朱丹溪拜师六、朱丹溪拜师
(课外活动,同学们在话剧社)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排练的话剧,讲的是“朱丹溪拜师”的故事。
淑贞:我知道朱丹溪,他可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家。
大卫:不过朱丹溪的老师是谁呢?
老师:他的老师叫罗知悌。
大卫:没听说过啊。
老师:罗知悌也是名医,朱丹溪想拜罗知悌为师,可是罗知悌不理他。朱丹溪就一次次地求见,终于把罗知悌感动了。
淑贞:真不容易呀,古代想找老师这么难。
老师:朱丹溪... -
话题:中医文化/中医名家 标题:王惟一与针灸铜人王惟一,是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以发明早的针灸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针灸著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著称于世,对中国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针刺疗法作为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在《灵柩经》以及《针灸甲乙经》中都有详细的记述。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提高,逐步完善,无论理论水平或操作技术
,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唐代太医署内还设有独立的针科,并配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专门培养针灸医师。宋元时期,太医署改称太医局,医学教育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太医局对医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医疗技术十分重视,此时王惟一恰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医药要职。他学识渊博,针术熟练,担任针科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他深入研究了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