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汉语教材分类语料库
共7大类,17小类,所用语料来自5套10本中医汉语教材,如《中医汉语综合教程》《实用中医汉语》《中医现代汉语》。
母话题 | 子话题 |
中医里的哲学 | 1.藏象 2.五行(金、木、水、火、土) 3.阴阳 4.整体的中医观念 |
我们的身体 | 1.脏腑 2.经络 3.精神 4.流动的物质 |
疾病 | 1.病因 2.病机 3.诊法 |
治疗手段 | 1.方药 2.针灸 3.推拿 |
养生 | |
中医文化 | 1. 中医名家 2. 中医与西医 |
诊断和辨证 | 1.诊断 2.辨证 |
共135条
-
话题:我们的身体/经络 标题: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俗称穴位。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陆续发现的,起初是“以痛为腧”,后来把某些“按之快然”、“驱病迅捷”的部位称为“针灸处”,并逐渐确定位置,明确主治,赋予了名称。
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总结,把腧穴归纳整理为三类:十四经血、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十四经穴是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奇穴是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的穴位,如后背的定喘穴可以治疗咳嗽哮喘;阿是穴是没有固定的名称和部位,往往随压痛点而定的腧穴。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十四经的腧穴不仅可以治疗局部病症,还可以治疗远隔部位或所连属脏腑的疾病,有的还具有全身性作用。如足三里可以治疗局部的下肢疾病,它循行于腹部而属胃,又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腧穴之一,同时还可以增强人体正气,是重要的保健穴位。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观诸物,近取诸身”,结合腧穴的分布特点、作用、主治等内容赋予一定的名称,大致有以下几种:
1、根据位置命名,即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 -
话题:我们的身体/经络 标题:腧穴2哎。近学习太累了,我的眼睛又酸又胀,难受死了。
你先休息一下,让我来给你按摩按摩。
(几分钟后)
咦?真奇怪,我的眼睛觉得轻松多了。
我按摩的是你眼睛周围的穴位,治疗眼睛疲劳的疗效可是很明显的。
穴位?
对,穴位是中医学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也叫腧穴。中医学认为,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的施治点。刚才我简单地按了按你的晴明穴、四白穴和太阳穴,你眼睛的肌肉得到了放松,于是在短时间内就觉得轻松多了。
经络和穴位有什么区别?
人体内有很多穴位,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如果说经络是人体的通道的话,那么穴位就是通道上的突出点。经络和腧穴代表着中医关于人体的基本理念啊。
没错。经络和腧穴的知识还对针灸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要想学好针灸,首先得有经络和腧穴方面的理论知识做基础。
人们常说“有痛便是穴”。相传,在古时有一位医生,一直找不到病人病症所在,有一次无意中按到了某处,病人呼喊:“啊,是这里,是这里了。”医者加以针灸,果然疗效显著。于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
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压痛点... -
话题:我们的身体/脏腑 标题:五脏六腑真神奇足三里穴是历代医家所推崇的养生保健要穴,它属于胃经,是调养脾胃的大穴。通过按摩足三里穴,还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既然是用来调养脾胃的,那与我们的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能运化水谷,生成气血,产生营养物质,肾的精气有赖于这些营养物质的调养补足。所以,要想肾脏健康,必须脾胃调和。
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而久之,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你觉得去美容院很烦琐的话,这里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好方法。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让脸色越来越好看。足三里穴在膝盖附近,听起来好像和脸色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关系非常密切。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我们身体里的五脏六腑和脸上的五官都是互相联系的,经络就是他们之间的联系通道。足三里穴属于胃经,脾胃生病了,吃的东西消化不了,脸色自然就不好看了。
中医里的“五脏六腑”分类明确。心、肝、脾、肺、肾是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六腑。脏和腑互为表里。脏是“里”,腑是“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话题:我们的身体/脏腑 标题: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心、肝、脾、肺、肾被称作五脏,在人体中职责各不相同,同时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活动。五脏中肾和脾分别被称做“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在人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肾被称做“先天之本”,因为肾主藏精,肾中有来自父母的先天之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精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具有生殖能力。
脾被称做“后天之本”,因为脾主运化,脾能运化水谷,产生营养物质,是人出生以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源泉,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
肾和脾,一个贮藏先天之精,一个产生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先天之精充足,进而可以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后天之精源源不断,又可以补充先天之精,这就是所谓的“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 -
话题:养生 标题:《内经》的养生观《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关于养生长寿问题,《内经》中很多篇章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综合各篇内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说,善于养生的人,必须懂得天地阴阳变化之道和修身养性之法。只有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去养生,才能获得好的结果,才能达到祛病延年而长寿的目的。
第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养生必须要有规律的生活,良好的习惯。不暴饮暴食,不昼夜颠倒,不歌舞无度。如此,身体自然强壮,病邪也就难于侵袭了。
第三,“恬憺虚无,真气从之”。恬憺,就是无欲无求。不去钻... -
话题:养生 标题:人的寿命人能够活多少岁?两千多年前的著名医学巨著《内经》认为:人皆可以活到一百多岁。中国古代有很多长寿老人的故事。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活到一百零二岁,还能写书看病。现代世界各国一百多岁的长寿老人就更多了。
现代科学认为:人的自然寿命,一般应该是它的成熟期的五倍。人的成熟期大约是二十五岁到三十岁,那么,人的自然寿命就应该是一百二十五岁到一百五十岁。如果生活正... -
话题:养生 标题:劳逸结合(一)吃辣椒容易上火
(崔淑贞和玛丽一起去找田中)
田中,走,学校对面新开了一家湘菜馆,咱们去尝尝鲜。
哎,今天我是去不了了。
怎么了?
这两天我的舌头一直肿痛得厉害,嘴里还长溃疡,连嘴都张不开。
我说怎么“美食家”会不去呢,原来是这样。
究竟是怎么回事?
前两天有个朋友来看我,我就带他去吃了回重庆火锅。没想到我晚上就觉得喉咙不太舒服,而且睡不着觉,心里很烦躁。
然后呢?
我没往心里去,也没吃药,结果成了这个样子了。现在连吞口水都觉得疼还说什么吃饭呢。
把嘴张开,让我看看舌头。
(田中把嘴张开)
嗯,舌苔是黄的,喉咙有点红肿。要我说呀,是上火了。
你怎么知道?
我听我爸说过,吃辛辣、煎炸的食物容易使人上火,口舌生疮,心烦失眠。
我说嘛,那天吃的火锅上面浮着一层红红的油,里面有好多辣椒,吃起来麻麻的、辣辣的、再刺激不过了。
好吃是好吃,就是容易上火。
湘菜里面也有好多辣椒,这样一来,你是真没口福了。
哎,事到如今,也只好忍忍了。不过,你说吃辣椒容易上火,为什么大家还那么喜欢吃呢?
辣椒可以驱寒、开胃。比如中国西南地区潮湿多雨,那里的人就很爱吃辣椒,还有“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的说法呢
呵呵,真有趣。
不过夏天的时候还是少吃点辣椒,小心上火。我们呆会儿吃完饭后,要喝点凉茶才行。田中,你也要吃点清热的中药,不要熬夜了。
中医和西医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别的不说,就说“心”吧。西医认为心是推动血液循环的一个器官,但中医“五脏六腑”中的心不单单指心脏,而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心脏、小肠、舌、脉等器官,以及和心、小肠相关的经络系统。
中医的经典《素问》把心比喻成人体所有器官中的“君主”。中医认为,心这个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第一,推动血液循环;第二,生血;第三,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中国人不是常常用到“心想”这个词吗?就是这个缘故。西医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脑的功能,这一点和中医的认识完全不同。所以在中医看来,心出了毛病,除了可能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还可能会导致烦躁、失眠、多梦、健忘,甚至昏迷、精神失常等。
其实,不仅中医的“心”不是西医的“心”,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主要是从功能上去认识人体器官的,和西医也有很大的区别。
(二)我得了红眼病
(玛丽和崔淑贞在看电视,玛丽不时用手揉眼睛)
玛丽,你的眼睛怎么了?
眼睛不但有点儿痒,而且又干涩又刺痛。
让我看看。哦,眼睛充血了,红红的,眼皮有点儿肿,疼不疼?
有点儿疼,有时还会流眼泪。
眼眵多吗?
多,像脓一样,别提多恶心了。
还有什么其他症状?
眼睛发热,还怕光。
这种情况多久了?
三天前我去游泳,回来后眼睛就开始不舒服。起初只是有点儿痒,后来就越来越严重了。
据我所知,得了急性结膜炎会出现这些症状。我们还是去找王大夫看看吧。
(她们找到王大夫。王大夫看了一下玛丽的眼睛,问了一下她的情况)
把舌头伸出来让我看看。
(玛丽把舌头伸出来)
嗯,舌红苔黄。这几天大小便的情况怎么样?
小便比较黄,大便有点干结。王大夫,我究竟得了什么病?
看起来,你得了急性结膜炎,我们管这个叫红眼病。夏天的时候容易得,会传染的。
那应该怎么办?
不要用手擦眼,不要跟其他人有身体接触、共用生活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怎么治疗呢?
既可以用西医的方法,滴氯霉素眼药水,吃消炎药;也可以用中医的方法,滴点鱼腥草眼药水,再吃点双黄连口服液、夏桑菊冲剂之类清热的中药。总之,没什么大问题,过几天就会好的。
太好了,谢谢王大夫。
说说中西医的不同
如果一个人不舒服,怎样确定他生病了没有,生的是什么病呢?当然要对他的身体进行检查。基本的检查方法,中医是望、闻、问、切,西医是视、触、扣、听、嗅,两者差不多,只不过西医只观察脉搏的次数,没有观察脉象。西医常用的检查手段,比如抽血化验、心电图之类,现在中医也经常使用。
可为什么人们还是觉得中医和西医在诊疗疾病方面很不同呢?根本的原因是中西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很不一样。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体内和体表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一个部位出了毛病,只诊察和治疗这个部位是不够的,还要把和它有关的情况都了解清楚了,才能治好病。而西医却把人体看作是一个由许许多多的零件构成的机器,哪个零件坏了就修理哪个零件,所以常常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就拿结膜炎来说吧,西医看到的是眼睛的病症,用的是消炎的办法;中医除了看眼睛,还要结合全身的症状,以便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三)怒伤肝
(崔淑贞和玛丽一起去宿舍找田中)
嗨,是什么风把二位吹来了,有事吗?
放暑假了,我们想邀请您一起去四川旅游。
太好了。我近正在看《三国演义》,里面刚好写到蜀国。
是吗?我也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尤其崇拜小说里的诸葛亮,他真的太有智慧了。
我正好看到“三气周瑜”,有意思极了。
讲的是什么呀?
周瑜是吴国一位年轻的将军,人也很聪明,可惜比不了诸葛亮,三次中了诸葛亮的计,气得够呛,后被气死了。
一个大活人能被气死?
这就叫“怒伤肝”。中医认为,肝主疏泄,《素问》里说“怒则气上”,也就是说人发怒的时候,会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血向上冲。你看人生气的时候不是都脸红红的,眼睛红红的,觉得头胀头痛,严重的会吐血,甚至可能因为血压升高、血管破裂而死。
真没想到生气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周瑜这个人呢,就是心胸太狭窄了,老嫉妒诸葛亮的才能,经常生气,以至于后被气死。他死之前说:既然生了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呢。
所以呀,我们不要为了芝麻绿豆大的事儿动不动就生气,那样非气坏身体不可。
哎,我有时候会生闷气,搞得胸胁闷痛。
那也不好,那叫“肝郁气滞”,还会影响脾胃呢。
那倒是,生气的时候,胃口不好。
别老跟自己过不去,经常听听音乐,找人聊聊天,多运动,这样对你是很有好处的。
中医注重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比如肝系统包括了肝、胆、筋、目、爪。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被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如果某个器官有病,同一个系统内的其他器官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同时,系统之间通过经脉和气血来沟通联系,一个系统有病,会影响到其他系统。因此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病人眼睛红肿,医生治疗的却是肝;病人腹胀腹痛,医生可能在他的足三里穴上扎针;病人得了肝病,医生开的药方里有治脾的药。
中医把心、肝、脾、肺、肾五脏,分别和喜、怒、思、忧、恐这五种情志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发怒或者抑郁就会伤肝;反过来,得了肝病的人容易发怒或者抑郁。中医巧妙地利用这种理论来治病,叫做“情志疗法”。
中医还把五脏和自然界中的某些物质或现象联系起来,比如肝对应的是树木、酸味和春季等。意思是说,中医认为肝气具有像树木一样向上生长的特点;治疗肝病的药物很多是酸味的;春季肝气旺盛,肝病容易发作。中医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阴阳平衡就是健康
(早上,上课前)
你们来得真早啊。
谁像你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别提了,我昨天病了。
你不是从来不生病吗?这次怎么病了。
北京的夏天太热了,前天一下课,我就去麦当劳边吃冷饮边看书。
是不是麦当劳的冷气开得太大,着凉了。
可能是,回来以后我的肚子又疼又胀,胀得像要裂开一样,折腾了一晚上。
你吃得太多了吧。
午饭和晚饭我都在那儿吃的,反正我的嘴一直没闲着,吃得多的就是冰激凌。
你不知道吃太多凉的东西容易伤脾吗?
我怎么会知道?
看来,你把老师说的话都当成耳旁风了。脾是帮助我们吸收营养和消化食物的,如果它受了伤,就不能很好地工作了,你吃得那么多当然消化不了了。
你说得没错。第二天去看病,大夫给我开了健脾消食的药,我吃了三次就好了。
夏天虽然热,但也不能贪凉。
不用你说,有了这次经历,我再也不吃冷饮了。
淑贞,你恐怕是白费口舌,有的人过两天就忘了。
别光说我,你又去吃火锅了吧?
你怎么知道?
看你一嘴泡就知道了,你上次吃完麻辣火锅就这样。
(这时,王老师走进教室,她们把刚才的谈话都告诉了老师)
王老师,田中嘴角起泡和他吃火锅有关系,您说对吗?
你这个“洋大夫”看得没错。现在很多火锅里还放了滋补的中药,比如人参、黄芪,这些都是补阳气的。
我懂了,夏天本来就热,田中还吃火锅,就好像往身体里加火,所以他的嘴角就起泡了。
对,火锅不应该夏天吃,而应该......
冬天吃。
真是马后炮。那你呢?夏天喜欢开空调、吃冷饮,毛孔都关上了,阳气出不来,不生病才怪呢。
我们只有顺应四季的变化,才能达到阴阳平衡,保持身体健康。
在古代,人们看到太阳下山就要准备休息了,这就是“日落而息”。可是现代人,为了工作和娱乐经常熬夜,时间长了,身体就会出问题。
我们身体里的阳气在一天里要经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身体里的阳气被消耗了,你一天都会没精神,因为阳气的盛衰决定脏腑气血的盛衰。
1点到3点,肝上班了,它主管全身的气血。3点到5点,熬过夜的人都知道,这时候是难熬的,因为肺要吸收全身的气血,阳气开始向里走,而你坚持要熬下去,把阳气调出来,那你的身体就受不了了。5点到7点是大肠的工作时间,7点到9点你的肚子就会咕咕叫了,你的胃要吃饭了。
因此我们每天要按时睡觉,五脏六腑才能很好地工作,身体才会健康。
(五)自我按摩消除眼疲劳
(课间休息)
我的眼睛又干又涩。
你也犯“红眼病”了?
才不是呢。我是看电脑时间长了,眼睛累了。
我知道,我说的不是中医里的“红眼病”,而是汉语里“嫉妒”的意思。
你汉语进步得够快的,会用汉语开玩笑了。
你们都这么努力,我也得加油呀。
那陪我去买滴眼液吧,顺便练练你的口语。
不用这么麻烦,我教你一招,保证既省钱又有效。
别吹牛了。
不信,你试试就知道了。
那你快说,什么办法?
你别问这么多,只要跟着我做就行了。首先,把两手搓热,放在眼睛上。
眼睛觉得有点儿热。可以开始了。两眼微微闭上,两手拇指放在睛明穴上。
我看你放在了内眼角上。
对,就在这儿,轻轻地向里向上揉。
眼睛觉得挺酸挺胀的。
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别松手,坚持2分钟,揉一会儿,然后一点一放。
现在可以松开了吗?
好了。第二步要点承泣穴,就在眼球下面的眼眶外。
也要揉一会儿吗?
当然了,下一步点四白穴,就在承泣穴的下面。
这是后一步吗?
看把你急的,还有呢。接下来点丝竹空穴,顺着眉毛向后摸,眉梢有个凹下去的地方就是了。
找到了。
揉的时候有酸胀的感觉就行了,别太用力了。
你真是太聪明了,能记住这么多穴位。
别给我戴高帽子了,我学了一个星期才记住。下面还有后一个穴位-风池穴。
在脸上什么位置?这个穴位在脑后面,颈椎骨上面两侧凹陷的地方。现在你明白我的办法是什么了吧。
自我按摩消除眼疲劳。你这招还真管用,眼睛舒服多了,看东西也觉得清楚了。
我没骗你吧,以后我们每天都做一遍吧。
阿是穴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针刺治疗方面独创了“阿是穴疗法”。
相传,有一次,孙思邈给一位腿痛的病人看病。他用针灸给病人治疗,每次他都按照传统穴位行针,但病人的痛苦一点儿也没减轻。他就开始试着寻找更有效的穴位。他在病人的腿上一边按一边问病人有什么感觉,按到感觉痛的地方时,病人就会说:“啊......是”,孙思邈就在这个地方给病人扎了一针,病人感觉效果不错。从此就有了“阿是穴”,这种“哪儿痛就在哪儿扎针”的方法一直用到今天。
如果你在按摩的时候,有特别疼的点,但是按摩师却说不出是什么穴位,你就要知道,这就是“阿是穴”。
(六)牙疼怎么扎手啊
你的脸怎么肿了?
真倒霉,昨天牙疼了一天。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这回你体会到这句俗语的意思了吧。吃药了吗?
吃了点儿止痛药,可药劲儿一过还是疼。
要不然的话,试试针灸吧,听说效果不错。
真的吗?那赶紧带我去吧。
(中医诊所)
大夫,我牙特别疼,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大夫给玛丽号了脉,又看了舌苔)
舌苔黄,上火了,问题不大,扎针吧,好得快。
我以前没扎过,疼吗?
不用紧张,有一点儿酸、麻、胀,但和打针感觉不一样。
平时看你胆子挺大的,哪知道也是个胆小鬼。
别在旁边说风凉话,我才不害怕呢。大夫,扎吧。
把手伸出来......
牙疼怎么扎手啊?
手上有个穴位叫合谷穴,可以帮助你止疼。
我同学玛丽的胃经常不舒服,疼的时候是不是也扎这儿啊?
不对,中医常说“肚腹三里求,面口合谷收”。
这句话是说腹部不舒服,就扎足三里穴,脸上有病就扎合谷穴。
是这个意思,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通过经络联系,是相通的。
真有意思,中医真是太神奇了。
(留针20分钟以后)
现在觉得怎么样?
一点儿也不疼了,真是不扎不知道,一扎真见效。
热水洗脚通经络
西方人喜欢洗澡,而中国人认为洗脚比洗澡更重要。在中国,你随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足疗馆。不仅中国人是那里的常客,现在连外国人也经常去。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洗脚吗?
我们身体上分布着许多条负责运行气血的通道,中医称之为经络。他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有十二条,是主要道路;络脉就像许多小的岔路。如果身体某个部位的气血不通了,我们就会觉得酸痛,这时只要及时地疏通经络就行了。
我们的足部布满了经脉和穴位,它可是交通要道。因为足部是三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阙阴肝经)的开始,也是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结束。每天用热水泡脚半个小时,可以帮助疏通足部经脉,使全身的气血通畅,一天的疲劳就这样被赶走了。
(七)六淫伤人
(下课以后,玛丽、崔淑贞、田中一起回宿舍)
北京的夏天简直太热了,真让人受不了。
可不是吗。现在的北京就像一个大火炉。
你们都是第一次在北京过夏天吗?更难受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啊?还要怎么难受啊?
每年的七月中旬,北京就进入桑拿天了。天气非常闷热潮湿,是全年天气热、雨水多的时期。
难道还能像桑拿天一样喘不过气来。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都没底儿了。
呵呵,差不多吧。而且由于出汗多,你会始终感觉身上黏黏的。这种时候特别容易中暑,而且容易得一些如肠道传染病、皮肤病、红眼病等夏季高发疾病。
中暑是什么样的感觉?
中暑是人受暑邪之后的表现。轻者头重、四肢乏力、胸闷、食欲不振、大便溏泻,重者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四肢发麻甚至昏迷。
暑邪?它是“六淫”之一吗?
对呀。
什么是“六淫”啊?快给我说说。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都是气候异常变化给人体带来的影响。春季多见风邪,夏季多见暑邪,夏秋之交多发湿邪,秋季多发燥邪,冬季多见寒邪。
原来气候对健康的影响这么大。糟了,我现在就觉得头晕,是不是快中暑了?
中暑哪有你这么精神的?要是以后担心意外中暑,你可以带点仁丹、清凉油、风油精什么的。
我觉得与药相比,倒不如喝些绿豆汤和莲子粥帮助清热解暑。
哈哈,煮粥可是你的强项,我得像你学习了。
没问题,田中也一起来喝吧。
太好了,求之不得。
洗发后必须吹干
许多人洗头发都有不吹干的习惯。有的人为了赶时间,湿着头发就出门了。很多女孩子认为经常吹头发对发质不好,只要用毛巾将洗过的头发包住或者把头发擦到不滴水就可以了。人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头顶吸入过量的寒气,就像淋过雨一样。这就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寒邪致病现象。还有空调过凉、出汗的时候被风吹到,都会导致寒邪侵入人体。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因为不会保护自己而患上寒邪疾病的情况就更多了,常见的就是“要风度不要温度”。人们为了不显得臃肿,就尽可能地少穿厚衣服,尤其不注意腿上和脚上的保暖。女孩子们还会在冬天穿裙子,表现得美丽“冻”人。大家都靠毅力支撑着,认为忍一下就不那么冷了,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其实,寒邪造成的问题人们年轻的时候还看不大出来,等到年纪大了,这些问题就会越来越明显,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很容易走下坡路,比如关节炎、老寒腿等,都会给老年生活带来很多烦恼。所谓“病从寒中来”,注意保暖防寒邪,可以帮助大家预防很多慢性病。
(八)劳逸结合
玛丽,今天你怎么这么没精神啊?病了吗?
近我在学习长拳,每天都很累。昨天晚上,朋友向我介绍了部新电影,我一时兴起熬夜把它看完了。
怪不得。你可得注意劳逸结合,不能劳累过度啊。
看电影不累啊,觉得挺享受的,是在休息。
(这时,王老师走进教室,加入了他们的谈话)
你要硬是说不累,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那你看完以后能很快睡着吗?
我兴奋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实在困了才睡着的,是有些累。
这就对了嘛,所谓“久视伤血”、“久坐伤肉”。
王老师,劳累过度不好,这我可以理解,休息多了还不行吗?
这次田中没跟你开玩笑。人每天需要适当的运动,气血才能通畅。如果我们坐着或者躺着的时间太长,或者长期用脑过度,可能会使脏腑经络气血失调而生病。
你就看那些每天闲着没事干的人,不都是抵抗力下降、健忘、反应迟钝的样子吗?
也就是说,觉睡得太多也不好。本来想彻底放松,这下倒好,累着了。
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防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玛丽,这你可得记住了,千万别当耳旁风啊。
知道了,再怎么说,我也不会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啊。
细嚼慢咽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始终处于紧张和忙碌中,连吃饭都是速战速决的。但你可能不知道,吃饭时应该注意的就是细嚼慢咽。
近来电视上常有“大胃王”比赛,规定在一定的时间里吃得多的人获胜。这样的比赛看起来很有趣,但其实是糟不过的比赛了。因为比赛宣扬的是吃得快并且多,嘴里的东西没怎么嚼就囫囵咽下去了,跟正常的饮食习惯完全相反。得奖的人就算现在还不是大胖子,在不久的将来也逃不过肥胖的命运。
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朋友,吃饭快几乎是每个胖人的毛病。但胖人们在减肥的时候,却不怎么关注这方面。其实,细嚼慢咽的好处特别多,是避免肥胖基本也简单的方法。
首先,细嚼慢咽把较大块的食物都磨碎了,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减轻肠胃的负担。
... -
话题:养生 标题:劳逸结合2(八)劳逸结合
玛丽,今天你怎么这么没精神啊?病了吗?
近我在学习长拳,每天都很累。昨天晚上,朋友向我介绍了部新电影,我一时兴起熬夜把它看完了。
怪不得。你可得注意劳逸结合,不能劳累过度啊。
看电影不累啊,觉得挺享受的,是在休息。
(这时,王老师走进教室,加入了他们的谈话)
你要硬是说不累,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那你看完以后能很快睡着吗?
我兴奋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实在困了才睡着的,是有些累。
这就对了嘛,所谓“久视伤血”、“久坐伤肉”。
王老师,劳累过度不好,这我可以理解,休息多了还不行吗?
这次田中没跟你开玩笑。人每天需要适当的运动,气血才能通畅。如果我们坐着或者躺着的时间太长,或者长期用脑过度,可能会使脏腑经络气血失调而生病。
你就看那些每天闲着没事干的人,不都是抵抗力下降、健忘、反应迟钝的样子吗?
也就是说,觉睡得太多也不好。本来想彻底放松,这下倒好,累着了。
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防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玛丽,这你可得... -
话题:养生 标题:喝出粥文化(十)喝出粥文化
粥,也叫稀饭,自古以来就是东方人饭桌上的主食之一。中国人喝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喝粥是一种养生长寿的方法。白粥容易消化,很适合老人或者病人。生病的人常常胃口不好,这时候,吃一碗白粥和一些小菜,既能促进食欲,又能补充体力。天冷的时候,早上起... -
话题:养生 标题:四时养生自然界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对应着生物的发展变化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新生的枝芽和嫩叶吸收充足的阳光,产生养分,慢慢生长;夏天枝叶茂盛,日渐茁壮;到了秋天,慢慢结成一粒粒成熟而丰硕的果实;冬天树叶落光,分散在枝叶上的营养开始贮存到根部,因此枝叶营养相对不足;春天营养又从根部走向树叶,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以维持生命的延续。人体就像植物一样,也是遵循这一规律发展变化的。
中医四时养生法,主要根据四季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来调节人体各部分脏腑机能,体现了“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观念。比如,它强调,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转化,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慎避虚邪”为原则,维持阴阳平衡。在春天注意保暖,秋天适当受冷空气的刺激,使自然界和人体融为一体。人们随着节气变化,保养正气,预防外邪入侵,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欧凡,咱们一起去吃羊肉药膳火锅吧。
羊肉药膳火锅?没听说过。
就是在羊肉汤里加入一些中草药的火锅。
吃这种火锅有什么好处?
冬季天气寒冷,多吃些温热性质的食物,可以调补人体的阳气,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而羊肉火... -
话题:养生 标题:因时养生按照自然规律,植物春天发芽,夏天成长,长夏进一步发展变化,秋天收获,冬天贮藏。这一过程中医归纳为生、长、化、收、藏。同样,人出生,长大,壮年,衰老,死亡,中医将其过程归纳为生、长、壮、老、已。中医认为,要想健康长寿,人体应当顺应自然界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即“因时养生”。中医因时养生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天气逐渐变凉,是人体阴精藏于体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捂秋冻。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这个时候虽然天气慢慢由冷变热,但人体抗寒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必须注意保暖,这就是“春捂”。秋季,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天气慢慢由热变冷,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收敛。这个时候如果能适当地接受冷空气的刺激,就会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这就是“秋冻”。
慎避虚邪。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限,所以在气温变化剧烈,或者出现反常气候之时,就容易感邪发病。二十四节气中的... -
话题:养生 标题:未病先治防病与治病是医学的两大目标,及时、有效地预防疾病是医学的两大目标,及时、有效地预防疾病既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源。中医很早就注重对疾病的预防,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意思是说,医术高明的医生懂得及时预防疾病。
“治未病”,也叫“未病先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即平时要注意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二是既病防变,即生病以后,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三是病后防护或者病后防遗,即病愈以后,要及时调理善后,防止疾病复发或者留下后遗症。
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出现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医学诊... -
话题:养生 标题:未病是病吗“不治已病治未病”是《皇帝内经》提出来的养生防病思想。治未病,就是通过预防或治疗,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思想。它包括:一是未病先防,强调的是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已病防变,强调的是生病后及时诊断、治疗,控制疾病发展变化;三是病后防遗,强调的是病愈后及时调理善后,防止疾病复发及留下后遗症。
“治未病”的重点在养生防病,因为只有重视养生才能强身,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养生包括调节情志、注意饮食、适当运动、顺应四时等。疾病发生后,必须了解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浅入深的发展变化规律,及早治疗,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需结合健脾和胃,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于脾胃,健脾和胃就是“治未病”。
总之,懂得“治未病”的道理,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治疗,既可减轻病人的痛苦,又可节约医疗资源。
欧凡,你每天坐在电脑前,很少活动,晚上睡得又很晚,也不按时吃饭,生活一点儿规律也没有,这可不大好。
我知道这样不好。
我看近你的脸色不太好,人也没精神,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不生病才怪呢。
那我该怎么做呢?
只要改变一下你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怎么改变呢?
首先,要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按时吃饭、睡觉、起床... -
话题:养生 标题:治未病治未病,作为一种预防、治疗疾病的原则,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首先系统而全面地阐述这一原则的是《皇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实质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在人体发病之前,当采取各种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概括地说是“未病先防”、“无病防病”。二是说既病防变、防传,也就是已病要早治的意思。疾病的征象可见。这就为医生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为控制疾病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疾病的传变一般都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也有五脏生克相传的,如张仲景所说:... -
话题:养生 标题:睡眠与养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作息规律,同时也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中医学认为黑夜属阴,白昼属阳,人体的阴阳之气随黑夜与白昼的变化而消长,可表现为人体的“寐”与“寤”,静与动。
现代的生活节奏和规律造成了很多人晚睡晚起的习惯,这是养生的大忌。中医认为熬夜、睡懒觉都会使身体疲倦,精神不振。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或导致原有疾病加重,当然,睡眠过多也对健康无益。
中国人有午睡的习惯,这体现了一个重要的睡眠养生方法,就是要睡好“子午觉”,即每天在子时和午时入睡。子时指23时至1时午时指11时至13时,一天中自然界的阴气和阳气分别在这两个时辰盛,此时好好休息有利于养阴或者养阳。睡好“子午觉”的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午睡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中医还认为,应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具体来说,春夏两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中国古代有“服药... -
话题:养生 标题:睡眠是医,睡眠是药中医认为,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方法,也是养生良方,因此提出了“阴气盛则寐,阳气盛则寤”的观点。如,子时为夜晚11点到凌晨1点,为阴阳交会之时,称为“合阴”,是一天当中阴气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此时应及时入眠。午时为上午11点到下午1点,称为“合阳”,是一天中阳气旺盛的时候。阳主动,所以要适当午休,但时间不要过长,半小时就可以。由于阳气盛,所以午时工作效率也是很高的。
古代人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养生规律,而现代人常常因为忙于工作、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而熬夜或睡懒觉,导致睡眠质量不好、身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认识睡眠的重要性,遵循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才可以保证身体健康,所以说“睡眠是医,睡眠是药”。
林美,为什么你的精神总是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吗?
我每天除了注意锻炼、饮食,还特别注意睡眠质量。
怎么注意?我每天睡得都很早,可是总感觉睡不够似的。因为我遵循中医的“子午觉”养生啊。
“子午觉”养生?
就是在子时一定上床睡觉,午时也适当休息一下。
为什么呢?
因... -
话题:养生 标题:运动养生古语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说,流动的水不会变质,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这句话中包含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运动养生是指通过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与跑步、游泳、打球等大家熟悉的运动方式不同,中国许多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首先,均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如五禽戏、八段锦和太极拳是以道教的思想为指导,少林寺是以佛教的思想为指导。
其次,均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均有完整的套路,均以动形为基本的锻炼形式。
再次,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这些运动养生方法均与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
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运动养生方法均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统一。意守是指意念专注,调息是指调节呼吸,动形是指形体运动,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互相配合。这三者中,重要的是意守,只有精神专注,才可以宁神静息,呼... -
话题:养生 标题:运动养生2古人很早就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并创造了许多有效的健身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活动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有中医的理论作为基础,都有完整的套路。
例如,五禽戏是东汉医学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编成的一套健身操,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坚持练习,活到了一百多岁。太极拳是一种如同太极图循环无边的拳术,八段锦是由八段不同动作组成的医疗、康复体操,易筋经则是通过锻炼筋肉以保健强身的方法。
这些传统运动方法大都动作简单,容易记忆,适合男女老少学习。所以,选取一两套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坚持练习,使身体得到全面、系统的锻炼,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欧凡去小贤家里做客,在花园里,看到了一位老人)
小贤,这位老人在干什么?
是我姥姥,在练气功呢?
气功?是一种功夫吗?
气功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使自身气机变得协调的一种健身方法。
气功可以使人的身心变得协调?
是的,经常练气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健康... -
话题:养生 标题:饮食养生药食同源,很多食物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又是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饮食养生主要指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食物也不例外。当身体出现偏寒或偏热的情况时,可以食用一些热性或寒性的食物加以调理。同时,按照中医理论,五味分别对应人体的五脏,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五味调和才有利于健康。这样,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又可以防治疾病,可谓一举两得。
举例来说,绿豆是一味清热的良药,它性寒味甘,具有很好的祛暑作用。山药的药食两用特点更为明显,其性温味甘,既是一味健脾补肾的良药,又是一种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食物,无论是用来炒菜、煮粥还是做成甜点,都非常受欢迎。
再比如,苦瓜性寒味苦。中医认为苦入心,能够清心火,养心阴。夏季炎热,人体容易出现火热之症,由此中国人的餐桌上经常会有这道苦味的菜。而且,现代研究也发现苦瓜有一定的抗病毒和防癌的作用,对肥胖、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
再以常见的水果--梨为例,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对预防秋燥具... -
话题:养生 标题:饮食养生2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即饮食养生,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等都记载了许多饮食养生方面的理论。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很多植物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又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药物有寒、热、温、凉的特性,食物也不例外。当身体出现偏寒或偏热的情况时,可以食用一些热性或寒性的食物。这样,我们可以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又防治了疾病,一举两得。
中医把食物的味道归纳为酸、苦、甘、辛、咸,统称“五味”,分别对应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中医认为,五种味道的东西都应该吃,五味调和,才有利于健康。例如,绿豆味甘性寒,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夏天的时候人们常常用来煮水喝。山药味甘性温,既是健脾、益胃、补肾的良药,又是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食物,而且无论是做菜、煮粥还是做成甜食,味道都非常好,很受人们欢迎。
小贤,今天又买了什么好吃的菜啊?
你看,是苦瓜。
这么苦的东西有什么好吃的?
你别看它苦,它可是好东西呢。
好东西?
中医上不是有“五味入五脏”的说法吗?
是啊,我们学过: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
话题:诊断和辨证/诊断 标题:望闻问切马丽:我实在太佩服钱主任了。
林美:为什么呢?
马丽:虽说他已过古稀之年,可他的眼、手可都不一般呢。
林美:这话从何说起呢?
马丽:你看他给病人看病的时候,问一问病人的情况,再看一看病人的舌苔、面色等,然后摸一摸病人的脉象,就能大致了解病人的病况并对症下药呢。简直太神奇了。
林美:这就是中医里所谓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病症中的几种基本方法。
马丽:望、闻、闻、切?
林美:对,概括起来说,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闻气味;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搏、触按身体。
马丽:我没太听明白。
林美:我具体解释一下吧。望,是用眼睛观察,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以及排泄物。“望诊”的重点是望神、望面和望舌。闻,是用耳朵听和用鼻子嗅。问,是询问患者的症状。切,是切病人的脉象,触摸、按压身体其他部位。
马丽:那这四诊中,重要的是哪个诊疗方法呢?
林美:望舌和切脉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察方法。比如切脉,就是医生用手按病人手腕后桡动脉搏动处,来诊察脉象变化。反正下午有空,不如我们一起去钱主任那里观摩学习吧。
马丽:好啊。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依靠的是四诊。通过四诊,才能收集到临床症状和体征。在临证时,四诊方法不对,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疾病的全过程。问诊是四诊中关键的一诊。问诊是了解疾病的一个关键步骤。问诊的技巧相当重要,病人就诊时,一定要静心息气地诊脉,然后亲切地问话,使其全面地述说与疾病有关的临床症状。脉诊,是中医诊疗技巧的特色。一个中医临床医生不会按脉,辨别脉象的浮、沉、迟、数、虚、实,就不是一个好中医。不能辨别脉象,就不能辨别疾病所在肺腑,以及疾病的寒、热、虚、实。望闻二诊也不能忽视,必须细致观察了解。
医生:怎么了?
病人:我近咳嗽,鼻塞流涕,咽喉痛得厉害。
医生:你今年多大?
病人:33岁。
医生:这种情况持续了多长时间?
病人:大概一个多星期了。
医生:咳嗽有痰吗?什么颜色的痰?
病人:有痰,痰是黄色,很黏稠。
医生:痰稠色黄,看你脸色红红的,感觉发热吗?
病人:感觉有点儿发热,也有点儿怕冷。
医生:张口伸舌......舌尖偏红,苔薄黄。口干咽痛吗?
病人:是的。
医生:让我把把脉......脉象浮数,你的病是由风热犯肺所引起的。我给你开点儿药就可以了。
病人:那生活方面我应该怎么注意呢?
医生:可... -
话题:诊断和辨证/诊断 标题:由内而外看身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中医大夫和西医大夫看病的方法很不同。西医大夫除了视、触、扣、听外,还会让患者做很多检查,以详细了解患者体内的情况;中医大夫则会仔细地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从而了解患者体内的情况。中医大夫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就必须讲讲中医的“藏象”。
“藏象”的“藏”,是藏匿、隐藏的意思。就人体来讲,内脏隐藏在体内,所以“藏”主要指内脏。“象”指现象、表象,它指的是脏腑活动的外在表现。内在的脏腑虽然看不见,外在的现象却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藏与象相互关系的学问称为“藏象”学说,它指导中医大夫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我们常说的“精神”,“精”贮藏在内,“神”表现在外。如果看见一个人神采奕奕,我们就知道他的精是充足的。再如中医讲“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就是说,肝开窍在眼睛,肝的情况可以在指甲上体现出来,肝血能够濡养筋。所以如果一个人眼睛明亮,视物清晰,指甲红润有光泽,筋骨活动自如,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 -
话题:诊断和辨证/诊断 标题:诊病中医诊病的基本法则是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动态、体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他分泌物,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
闻诊:包括嗅和听两方面。医生用耳朵听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呻吟等声音变化。又要用鼻子嗅病人的口气、体气和排泄物的气味。
问诊:医生与患者问答,了解过去的病史、起病的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以及现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 -
话题:诊断和辨证/辨证 标题:辨证论治中医主张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主要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一种疾病,发病的因素不一样,所表示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这就是同病异治。以感冒为例,首先,侵犯人体的外邪可能不同。由风寒引起的感冒要用辛温的方药,由风热引起的感冒要用辛凉的方药,而由风湿引起的感冒要疏风祛湿。其次,感冒病人的身体因素往往不同。气虚者要同时补气,阴虚者要同时滋阴,而火热的病人要兼清火热。再次,感冒病人可能有不同的宿疾,有些人患有肺病,有些人患有肝病,有些人患有肾病,在处方下药时也要兼顾。
同病异治的对立面就是异病同治。比如脱肛和子宫下垂是不同的病,但是如果都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疗法来进行治疗。
(欧凡生病了,李老师去宿舍看他。)
欧凡:李老师,您快坐。
李老师:欧凡,你就别起来了,躺着吧。你好点儿了吗?
欧凡:还是老样子啊,挺难受的。
李老师:你哪儿不舒服?
欧凡:发烧、头疼、浑身没劲儿。
李老师:... -
话题:诊断和辨证/辨证 标题:辨证论治2辨证论治,也称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加以归纳和概括。例如:病人头痛、自汗、发热、恶风,是为病邪在表;若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而黄赤,则病... -
话题:治疗手段/推拿 标题:我来给你按摩一下吧十一、我来给你按摩一下吧
(下课后,在教室里)
玛丽:大卫,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大卫:别提了。我又感冒了。
玛丽:我来给你按摩一下吧。
大卫:按摩?你?
玛丽:怎么,不相信吗?你还不知道吧,我近正在学习按摩。
大卫:太好了。那就快试试吧。
玛丽:你呀,别急嘛。先坐好,放松......
(大卫端坐在椅子上,玛丽站在大卫的后面,开始给大卫按摩)
大卫:你还真有两下子,好舒服啊。哎呦......玛丽,轻一点儿,怎么这么疼啊?
玛丽:你忍着点儿啊,不疼不治病。我现在按的地方叫凤池穴,治疗头痛效果很好。
大卫:凤池穴?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呀... -
话题:治疗手段/推拿 标题:推拿推拿和针灸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推拿医生运用自己的手、肘等部位或借助工具,采用一定的方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推拿的手法常用的有以下八种,即推、拿、按、摩、揉、捏、颤、打。推是用力向前推动;拿是用手用力拿起身体一定部位的皮肤和肌肉,常用于肌肉丰满的部位;按是用指头、掌根或肘尖等在身体上有节奏地按下;摩是抚摸,力度较轻;揉是用手紧贴患者皮肤,稍微用力地做旋转活动;捏是用手指捏起皮肤和肌肉;颤是震颤和抖动;打是叩击和拍打。在实践中,上述手法常常相互配合、交替进行。
推拿治疗的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持久是指单一手法能够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有力是有力量,且这种力量不是蛮力和暴力;均匀是手法操作的幅度、速度和压力等能够保持均匀一致;柔和是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
话题:治疗手段/推拿 标题:推拿2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人在受伤时,用手按压身体受伤的地方,会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于是人们逐渐发现这些手法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形成这一独特疗法。
推拿是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中医认为用手在人体上根据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调节脏腑功能的疗效。
推拿的手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八种,推、拿、按、摩、揉、捏、颤、打。推是用力向前推动;拿是用手用力拿起身体一定部位的皮肤和肌肉,常用于肌肉丰满的部位;按是用指头、掌根或肘尖等在身体上有节奏地一起一按地按压;摩是抚摩,力度较轻;揉是用手紧贴患者皮肤,稍微用力做旋转活动;捏是用手指捏起皮肤和肌肉;颤,即震颤和抖动;打就是叩击和拍打。在实践中,上述八种手法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常常相互配合进行。
(星期天,马丽和林美去逛街)
你看,这条街上做足疗的店可真不少。马丽,你做过足疗吗?
嗯,刚来中国的时候就去试过。
刚做的时候,还真有点儿疼呢,不过做完就觉得全身都放松了。
看来效果还不错。哎,你知道吗?其实足疗啊,按摩啊什么的都是源自中医概念的。
是吗?
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就是推拿,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抵抗力,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呢。
可是这跟足疗有什么关系呢?
推拿,也叫按摩。这可不是简单的手推和拿捏,它会通过滚... -
话题:治疗手段/推拿 标题:推拿术的由来与功效“推拿”即按摩,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原始按摩术起源于原始人生存的需要,“巢穴而居”的特定生活环境,使原始人很容易在攀援跳跃及与野兽的搏斗中,或使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受到损伤,或因深部筋骨折断而出现疼痛肿胀。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或自己用双手揉按,或同伴之间予以抚慰,往往收到散瘀消肿、减少痛苦的效果。久而久之,人们摸索出适用于不同部位及不同疾病的多种按摩手法,经过长期不断的完善,将其固定下来,于是便形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外治疗法。秦代名医扁鹊就曾运用针刺、按摩等手法治愈了虢太子的尸厥证,可见本法历史之悠久。
《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岐伯按摩》书目,是早的按摩专著,可惜该书早已失传。但在《内经》中尚有散在的记载。如《素问》:“行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 -
话题:治疗手段/推拿 标题:自我按摩消除眼疲劳(五)自我按摩消除眼疲劳
(课间休息)
我的眼睛又干又涩。
你也犯“红眼病”了?
才不是呢。我是看电脑时间长了,眼睛累了。
我知道,我说的不是中医里的“红眼病”,而是汉语里“嫉妒”的意思。
你汉语进步得够快的,会用汉语开玩笑了。
你们都这么努力,我也得加油呀。
那陪我去买滴眼液吧,顺便练练你的口语。
不用这么麻烦,我教你一招,保证既省钱又有效。
别吹牛了。
不信,你试试就知道了。
那你快说,什么办法?
你别问这么多,只要跟着我做就行了。首先,把两手搓热,放在眼睛上。
眼睛觉得有点儿热。可以开始了。两眼微微闭上,两手拇指放在睛明穴上。
我看你放在了内眼角上。
对,就在这儿,轻轻地向里向上揉。
眼睛觉得挺酸挺胀的。
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别松手,坚持2分钟,揉一会儿,然后一点一放。
现在可以松开了吗?
好了。第二步要点承泣穴,就在眼球下面的眼眶外。
也要揉一会儿吗?
当然了,下一步点四白穴,就在承泣穴的下面。
这是后一步吗?
看把你急的,还有呢。接下来点丝竹空穴,顺着眉毛向后摸,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