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材话题分类语料库
共4条
-
话题:经脉络 标题:中医按摩疗法按摩疗法是运用医护人员的双手,在病员身上推穴道,循经络,并结合有关部位进行按摩,使机体内部产生发散、宣通、补泻等作用,从而达到散寒止痛、健脾与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扶正祛邪的目的。
(一)适应证
发热畏寒头痛、咳嗽气喘、腹胀泄泻、脘痛纳呆、痿证、痹证、跌打损伤、筋骨不利等。
(二)操作方法
1.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侧面贴于治疗部位,通过有节律的腕关节的活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使力作用于患处;或用食中二指着力于治疗部位来回有规律地推动;或以手掌或大小鱼际紧贴体表作回旋推转的动作。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图10-89,90)
2.拿法 用大拇指或其他手指作对称使劲,拿捏治疗部位之肌肉或筋腱关节的方法。此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适用于四肢、肩、颈、腋下,一个部位拿1-3次即可(图10-91)。
3.按法 用拇指或掌根、肘关节鹰嘴突按压治疗部位而稍留片刻的方法。适用于全身各部。(图10-92)
4.摩法 用拇指或掌根、鱼际贴于患部,作不断的,盘旋动作的方法。快速法每分钟120次左右,慢速法每分钟50次左右。适用于全身各部(图10-93,94)。
5.揉法 将大鱼际或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于患部,微用力左右不停地移动。要求腕关节转动旋回。全身各部均适用。(图10-95)
6.摇法 用两手在病关节上下或前,托住或握住,左右旋转摇动,缓缓而行... -
话题:经脉络 标题:中医经脉作用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这些理论是在论述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内脏与体表的特定联系,说明了四肢下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对应关系。掌握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经络分布的特殊规律和气血运行的特殊状况的认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标本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意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是树根,意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如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穴为跗阳,其标在两络命门(目),穴为睛明。根据《灵枢·卫气》所载十二经脉标本的位置,结合相应腧穴列表如下。
本 标
十二经脉
部 位 相关腧穴 部位 相应腧穴
足太阳 跟以上5寸中 跗阳 两络命门(目) 睛明
足少阳 窍阴之间 足窍阴 窗笼(耳)之前 听会
足少阴 内踝下上3寸中 交信、复溜 背俞与舌下两脉 肾俞、廉泉
足阳明 厉兑 厉兑 颊下、挟颃颡 人迎
足厥阴 行间上5寸所 中封 背俞 肝俞
足太阴 中封前上4寸中 三阴交 背俞与舌本 脾俞、廉泉
手太阳 外踝之后 养老 命门(目)之上1寸 攒竹
手少阳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中渚 目后上角、目外眦 丝竹空
手阳明 肘骨中上至别阳 曲池 颜下合钳上 迎香
手太阴 寸口之中 太渊 腋内动脉 中府
手少阴 锐骨之端 神门 背俞 心俞
手厥阴 掌后两筋之间2寸 内关 腋下3寸 天池
(二)根结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元·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灵枢·根结》记载了三阴三阳的根与结。
经脉 根(井穴) 结
太阳 至阴 命门(目)
阳明 厉兑 颡大(钳耳) 头
少阳 窍阴 窗笼(耳)
太... -
话题:经脉络 标题:中医经脉原理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表10-1)
表10-1 经络的组成
经络 经 十二经脉 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
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
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 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
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
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
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
十二经筋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
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
十二皮部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
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
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络 十五络 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
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
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孙络-络脉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大阴、厥阴、太阴。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表10-2)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联络脏腑、肢体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表10-2 十二经脉名称表
?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上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足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下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经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即在阴阳经之间形成六组“表里头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脏络脏。(表10-3)。
表10-3 十二经表里关系表
手 阴经
阳经 太阴肺经
…(外侧)
阳明大肠经 厥阴心包经
…(中间)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内侧)
太阳小肠经 表里相对
足 阳经
阴经 阳明胃经
…(前侧)
太阴脾经 少阳胆经
…(外侧)
厥阴肝经 太阳膀胱经
…(后侧)
少阴肾经 表里相对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后又回到肺经。周而复始,环流不息。(表10-4)。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故称“奇经”。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溢蓄、调节作用。
任脉:为诸条阴经交会之脉,故称“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称“阳脉之海”,诸阳经均与其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脉均与其交会,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约束诸经。阴维脉,阳维脉分别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的经气,以维持阴阳协调和平衡。阴跷、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 -
话题:经脉络 标题:中医针灸法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均说明灸法可以弥补针刺之不足。
(一)常用灸法
1.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圆锥形状,称为艾炷(图10-75)。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柱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直接灸(图10-76)。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焦。
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炷施焦。每炷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壮。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2)间接灸 艾炷不直接城皮肤上,而用药物隔开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之,有:
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1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处,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隔附子饼灸 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小硬币大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处,上面放艾炷灸之。
隔盐灸:用食盐填敷于脐部,上置大艾炷连续施焦,至证候改善为止。
2.艾条灸(图10-78)
艾条是取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芍1.5厘米的圆柱形封口而成。也有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物粉末的,称药条。
药条处方: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支药条在艾绒中掺药6克。
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类。
(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处,约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2)雀啄灸: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不固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上下移动或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炙。
3.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应于既需要留针又必须施灸的疾病,方法是,先针刺得气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