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材话题分类语料库
共6条
-
话题:眼耳鼻喉 标题:咽科急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病原多为病毒或溶血性链球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过度疲劳,烟酒过量或营养不良等状态下,经飞沫或接触传染而患病。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和吞咽不便,严重时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差。
2.咽部粘膜和淋巴组织充血肿胀,常有粘液性分泌物和悬雍垂水肿,或散在的黄白色点状渗出物。双颌下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3.鉴别急性传染病(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的前驱症状,需观察有否特定的体征出现。查血辨别是否血液性疾病(白血病、粒性细胞减少症、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咽峡炎。
4.咽部感染上行或下行性蔓延,可引起急性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气管炎和肺炎等并发症。追踪随访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致关节炎、心肌炎或肾炎等并发症。
二、中医学
急性咽炎属中医“风热喉痹”范畴。本病常因气候骤变,起居不慎,冷热失调、肺卫不固,风热邪毒乘虚入侵,从口鼻直袭咽喉,内伤于肺,相搏不去,壅结咽喉而为病。若误治、失治,或肺胃邪热壅盛传里,则病情加重。也可因风寒外侵,营卫失和,邪郁化热,雍结咽喉而致。
1.辨证依据:咽喉疼痛,咽部红肿,喉底或有颗粒突起,喉核肿胀。
2.临床分型
(1)风热型:初起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不利,其后疼痛加重,咽部有阻塞感。查见咽部微红稍肿,悬雍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或有颗粒突起。伴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肺胃热型:咽部疼痛逐渐加剧,痰多,吞咽困难,言语艰涩,咽喉梗塞感。查见咽部及核红肿,悬雍垂肿胀,喉底滤泡肿大,颌下有舋核,压痛。伴高热,口干喜饮,头剧痛,痰黄粘稠,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 -
话题:眼耳鼻喉 标题:喉部在扁桃体被膜与咽侧壁(咽上缩肌)之间发生蜂窝织炎或积脓称扁桃体周围炎或扁桃体周围脓肿。在临床上根据发病时间和穿刺有无脓液来区别这两种病理阶段,但亦有脓少或已吸收而诊断成扁桃体周围炎者。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或葡萄球菌。
【诊断】
1.咽痛患侧较重,吞咽困难,有溢涎及饮水返流,言语不清和张口受限。全身有畏寒,发烧,头痛等脓毒性症状。
2.患侧软腭、舌腭弓上部红肿隆起,扁桃体肿大并被推向内下,悬雍垂水肿向对侧偏移,此为前上型脓肿;后上型脓肿呈咽腭弓处红肿,扁桃体肿大并被推向前下。感染严重者可波及喉部。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并压痛。
3.据下颌后区颈部肿胀和咽侧壁内移易于区别咽旁脓肿。
【治疗】
1.扁桃体周围炎期处理同急性扁桃体炎,宜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静脉给药,用止痛剂、补液及颈侧热敷。
2.扁桃体周围脓肿期应及时作脓液引流
(1)脓腔穿刺抽脓,或抗生素腔内注入。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脓肿切开术:前上型切口在经悬雍垂根部水平线与舌腭弓内侧缘垂线交点处,作平行于舌腭弓切口,用止血钳扩大以利脓液流出。
3.扁桃体摘除术,为预防复发多主张脓肿期切开引流后3~5日内,或炎症消散后四周作扁桃体切除术。据调查认为30岁以上患者,以往无脓肿或复发性扁桃体炎史者,仅作脓肿切开引流;小于30岁患者,复发率较高(33%),应作脓肿期扁桃体切除术。
相关
二、咽后脓肿
咽后脓肿分两型:急性型为颊咽筋膜与翼筋膜之间积脓,因筋膜在中线形成正中缝故积脓限于一侧,3岁以下婴幼儿占80%,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或异物损伤感染致间隙中淋巴结化脓所引起。慢性型为颈椎结核病变引起椎体与椎前筋膜之间积脓,脓肿均于咽正中,多见成人。
【诊断】
1.症状根据急性或慢性型,脓肿大小和气道压缩影响大小,而有程度不同的(1)咽痛及吞咽困难;(2)语言不清;(3)呼吸困难;(4)颈僵直后仰;(5)全身脓毒性症状或消耗性疾病的慢性病容;(6)颈部淋巴结肿痛。
2.咽后壁隆起,急性有充血多于一侧,慢性位于正中。检查或穿刺均应作好抢救准备,操作应轻柔防脓肿破裂。
3.X线颈椎侧位片可见椎体前软组织阴影增宽,偶有液平或气体影,若慢性型均有颈椎体骨质破坏。
X线颈侧位平片上咽后壁软组织厚度,成人口咽部<0.5cm,喉咽部约1.0~1.5cm;婴幼儿口咽部<1.0cm,若以第四颈椎中段前后径为1c(颈椎单位),则成人0.2c,6~14岁0.3c,3~6岁0.4c,1~3岁0.5c,<1岁1.5c。
4.检查感染有否向咽旁隙、纵隔、喉部蔓延,脓肿穿刺抽脓可鉴别咽后肿瘤。
【治疗】
1.一般治疗应用抗生素,补液和必要时给氧。
2.咽后脓肿穿刺抽脓及切开引流术
(1)经口腔径路,小儿无麻取仰卧头低位,麻醉喉镜下暴露脓肿隆起处,穿刺抽脓减张后,在隆起低处垂直切开脓肿,吸尽脓液,偶有意外脓液涌出来不及吸出,可提起患儿呈头足倒置姿势吐出脓液。
(2)经颈途径,多用于慢性型结核性咽后脓肿,亦用于脓肿延及咽旁隙伴张口困难,脓肿位置过低或延及纵隔口内途径不易达到者,或脓肿有搏动且抽出脓中有血者。手术切口在胸锁乳突肌后缘,逐层分离并将颈动脉鞘向前牵引,向颈椎前分离即达脓腔。
【并发症及其防范】
1.脓肿破裂引起窒息常发生在:(1)压舌板检查,置开口器或喉镜时用力不当;(2)切开脓肿前未穿刺抽脓减张。预防及抢救方法:(1)备齐和选用合适的器械,如吸引器、气管切开包及支气管镜、氧气;(2)取仰卧头低位,在头侧手术台摇低即可,若头过度后仰易致呼吸困难加重或脓肿张力增大致破裂危险;(3)穿刺抽脓后再切开;(4)面部不盖消毒巾便于观察,光源对准术野,术者持续注视脓肿部位;(5)脓肿意外破裂,吸引器故障或脓太多来不及吸引,可提小儿呈头足倒置吐出脓液。
2.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暂停抢救及预防方法:(1)心脏按摩,用药使心跳恢复,气管切开及辅助呼吸;(2)应用阿... -
话题:眼耳鼻喉 标题:眼科病因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人眼位居头部前方,外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内与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其结构精细而又脆弱,故很容易遭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侵害而发病。致病因素往往是在人体内在机能失去平衡的条件下,才会引起发病,即《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眼病的任何证候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病理反映,而且不同病因所致眼病的临床表现又各具特点,因此,把导致眼病发生的各种因素按不同性质加以分类,对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才具有实用意义。现将眼病病因按致病因素的性质分类叙述如下:
一、六淫
六淫是眼科常见的一类致病因素。《银海指南·六气总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当其位则正,过则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为目患。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指出六淫都能引起眼病。人体当正气虚弱,腠理不密时,容易感受六淫之邪。其致病途径多由肌表、口鼻人侵,或直接侵犯眼部,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故常称之为“外感六淫”。六淫之中以风、火、湿邪引起的眼病为多,暑邪致病较少。可由一种淫邪为害,亦可由多种邪气相兼致病,并随所受淫邪不同,而临床表现特点各异。
(一)风
风邪为百病之长,四时皆有,是外感诸邪中首要的致病因素。“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除可单独引起眼病外,还常为其他外邪入侵的先导。如火、寒、湿、燥等邪,常与风邪相兼,上犯于目。
1.风邪致病的特点
(1)风为阳邪,性轻扬、升散。头为诸阳之会,眼为清阳之窍,其位至高,容易受外来风邪侵袭而发病。
(2)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快。如风热之邪突然从外侵袭所致之“暴风客热”,即表现为眼部红赤肿痛猝然而发。
此外,风性开泄,可致多泪;风伤于卫,可致目痒;风胜则燥,可致目干涩;风侵黑睛,可生翳膜;风邪中络,可致口眼喎斜。
2.风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痒、目涩、羞明、多泪、目赤、胞睑肿胀、黑睛
起翳、上胞下垂、风牵偏视、口眼喎斜等。
(二)火
火邪致病多在夏季,但因六淫皆可化火,故四季可见。火热同性,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故常火热并称。由于火热引起之眼病甚多,因而古人有“目不因火则不病”(《儒门事亲》)之说。
1.火邪致病的特点
(1)火为田邪,其性炎上,故容易上冲头目,引发眼病。
(2)火性燔灼,伤津腐肉,易致眼部发生红肿、痒痛、疮疡、翳膜等病症。
(3)火郁脉络,迫血妄行,可致眼内外的各种出血证候。
2.火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赤肿痛、灼热刺痒、碜涩羞明、眵多黄稠、热泪频流、胞睑生疮、大眦脓漏、胬肉攀睛、火疳隆起、黑睛翳溃、黄液上冲、眼珠灌脓以及眼部各种出血症等。
(三)湿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湿气盛。人体常在环境潮湿、涉水冒雨等情况下,受到外湿侵袭。湿邪伤目,仅次于风、火。而且外感湿邪还可随人体质、脏腑功能情况等热化或寒化。
1.湿邪致病的特点
(1)湿为阴邪,郁遏气机,致水液运化失司,可见头重视昏,以及眼部水肿、渗出等症。
(2)湿邪重着粘滞,不易祛除,故所致眼病常起病较缓,病程缠绵,反复难愈。
(3)湿邪秽腻,伤目多见眵泪胶粘,睑弦湿烂垢腻,黑睛生翳灰白糜烂,眼内渗出物积聚似痰浊等。
2.湿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眵泪胶粘、胞睑浮肿、湿痒起泡、睑弦湿烂垢腻、白睛污红、黑睛翳呈灰白雾状混浊或黑睛边缘灰白溃陷如蚕蚀状等。检视眼内,或见玻璃体混浊与眼底水肿、渗出等。
(四)寒
寒邪主要在冬季或其他季节气温骤降时入侵体表,引起眼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由寒邪直中脏腑而发。
1.寒邪致病的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目失温养,可致目昏冷泪,也可出现眼部或全身畏寒、喜热一类症状。
(2)寒性凝滞,可使气血流行滞涩,引起头疼目痛、视物昏花等。
(3)寒主收引,头面筋肉受寒,拘急牵引,可致口眼目珠等偏斜。
2.寒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昏冷泪、目珠紧涩、头目疼痛、胞睑紫胀、白睛血脉紫暗、眼底脉络瘀滞或口眼喎斜、目偏视等。
(五)燥
燥为秋之主气。外感燥邪而致目病,多在秋季。
1.燥邪致病的特点燥胜则干,伤津耗液。津液亏竭,则目失濡养,干涩不明。
2.燥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眼眵干结、眼干涩不适、视物不爽、频频眨目、白睛红赤少津等。
(六)暑
暑是炎夏的主气。
1.暑邪致病的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液。此外,长夏多湿,暑热致病往往兼挟湿邪。
2.暑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赤肿痛、眵泪粘稠、视物昏花等。
二、疠气
疠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能引起广泛流行的致病邪气。又称“疫疠”、“毒气”、“时气”、“天行”、“戾气”等。《银海精微》说:“天地流行毒气,能传染于人,一人害眼传于一家,不拘大小皆传一遍”。其眼部临床表现与风火外袭所致的外障眼症大体相似。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天气候炎热时为多,如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
疠气伤目引起眼病的严重程度,与感受毒邪的轻重,患者正气的虚实,是否内有积热等因素有关。一般感邪重,正气虚或内有积热者发病急重;反之则发病较轻。
三、情志失调
因情志失调而发病,属精神因素致病,也是跟科常见的一类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原本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正常反应,并不致病。只有当情志变化失度,如受到突然的、强烈的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时,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变为致病因素而为害于眼,也即是“七情内伤”。
情志失调影响内脏各有所主,扰乱气机也各不相同。如《内经》所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思则气结等。由于脏腑内损,精气不能上注于目,可使目失濡养;气机紊乱可致气滞... -
话题:眼耳鼻喉 标题:耳部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分急、慢性两类。急性外耳道炎致病原因多为外耳道损伤或皮肤浸渍上皮软化后,细菌感染引起。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常见。慢性外耳道炎可因急性外耳道炎治疗不彻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刺激,或霉菌感染所致。一种少见的恶性坏死性外耳道炎,发生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免疫缺陷的病人。其致病菌多为绿脓杆菌,病情严重而预后不佳。
【诊断】
1.急性外耳道炎有耳胀,痒,疼痛和听力减退。轻者外耳道皮肤弥漫充血,重者耳道充血且有肿胀,表皮溃烂,并有白色皮屑附着及粘脓性分泌物。外耳道变窄,使鼓膜窥不清,听力障碍。
2.慢性外耳道炎仅有耳痒,耳内不适感。外耳道皮肤呈充血,增厚。耳道内有白色鳞屑状痂皮。
3.霉菌性外耳道炎有耳痒,耳内闷胀感,可伴有耳鸣及听力障碍。外耳道壁及鼓膜上附着霉痂,表面可见粉末状物或绒毛状物。霉痂去除后,外耳道皮肤充血糜烂。取霉斑真菌涂片,找到真菌丝或芽胞状物,诊断确立。
4.坏死性外耳道炎发病多为单耳,症状表现为持续耳剧痛伴流脓,病变呈进行性加重,侵犯骨质累及茎乳孔和颈静脉孔时,可出现Ⅶ、Ⅸ、Ⅹ脑神经瘫痪。晚期常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脑膜炎、脑脓肿等死亡。检查可见外耳道肿胀,充满脓性分泌物。外耳道峡部底壁有感染性肉芽组织,此为一特征性体征。脓培养为绿脓杆菌,查尿和耐糖试验有糖尿病,年老体弱者则更支持该病的诊断。
【治疗】
1.急性外耳道炎局部治疗以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后,滴用抗生素滴耳液,或滴用含可的松的复方抗生素滴耳剂,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症可用止痛药。
2.慢性外耳道炎局部可滴用4%硼酸酒精止痒。戒除挖耳习惯,注意耳道清洁干燥。
3.霉菌性外耳道炎滴用1~2%麝香草酚酒清。对细菌和真菌的混合感染,可以交替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制剂。此外还可以口服制霉菌素或曲古霉素等。
4.坏死性外耳道炎早期全身给予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局部应行根治性清创手术,以免因感染扩散而死于并发症。严格控制糖尿病。
相关
二、外耳道疖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部毛囊、皮脂腺的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一般因掏挖耳损伤皮肤或耳道进水,表皮软化,细菌感染引起,多为单发,少数可为多发或屡发。外耳道骨部没有毛囊,不会发生外耳道疖,故该病又称急性局限性外耳道炎。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主要症状为剧烈耳痛,咀嚼、张口及呵欠时疼痛加剧。重者耳痛放射至同侧头部,可有听力减退。婴幼儿不能主动陈述耳痛,表现为哭闹不安,向患侧卧时加重。尚可有体温升高或腹泻。
2.检查时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疼痛加重。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可见一个或多个半圆形隆起,触痛明显。发病4~5天后,疖肿成熟,顶部可见黄色脓点,破溃后可见稠纯脓少许。
3.鼓膜正常或轻度充血,因外... -
话题:眼耳鼻喉 标题:颈部在扁桃体被膜与咽侧壁(咽上缩肌)之间发生蜂窝织炎或积脓称扁桃体周围炎或扁桃体周围脓肿。在临床上根据发病时间和穿刺有无脓液来区别这两种病理阶段,但亦有脓少或已吸收而诊断成扁桃体周围炎者。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或葡萄球菌。
【诊断】
1.咽痛患侧较重,吞咽困难,有溢涎及饮水返流,言语不清和张口受限。全身有畏寒,发烧,头痛等脓毒性症状。
2.患侧软腭、舌腭弓上部红肿隆起,扁桃体肿大并被推向内下,悬雍垂水肿向对侧偏移,此为前上型脓肿;后上型脓肿呈咽腭弓处红肿,扁桃体肿大并被推向前下。感染严重者可波及喉部。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并压痛。
3.据下颌后区颈部肿胀和咽侧壁内移易于区别咽旁脓肿。
【治疗】
1.扁桃体周围炎期处理同急性扁桃体炎,宜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静脉给药,用止痛剂、补液及颈侧热敷。
2.扁桃体周围脓肿期应及时作脓液引流
(1)脓腔穿刺抽脓,或抗生素腔内注入。脓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脓肿切开术:前上型切口在经悬雍垂根部水平线与舌腭弓内侧缘垂线交点处,作平行于舌腭弓切口,用止血钳扩大以利脓液流出。
3.扁桃体摘除术,为预防复发多主张脓肿期切开引流后3~5日内,或炎症消散后四周作扁桃体切除术。据调查认为30岁以上患者,以往无脓肿或复发性扁桃体炎史者,仅作脓肿切开引流;小于30岁患者,复发率较高(33%),应作脓肿期扁桃体切除术。
相关
二、咽后脓肿
咽后脓肿分两型:急性型为颊咽筋膜与翼筋膜之间积脓,因筋膜在中线形成正中缝故积脓限于一侧,3岁以下婴幼儿占80%,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或异物损伤感染致间隙中淋巴结化脓所引起。慢性型为颈椎结核病变引起椎体与椎前筋膜之间积脓,脓肿均于咽正中,多见成人。
【诊断】
1.症状根据急性或慢性型,脓肿大小和气道压缩影响大小,而有程度不同的(1)咽痛及吞咽困难;(2)语言不清;(3)呼吸困难;(4)颈僵直后仰;(5)全身脓毒性症状或消耗性疾病的慢性病容;(6)颈部淋巴结肿痛。
2.咽后壁隆起,急性有充血多于一侧,慢性位于正中。检查或穿刺均应作好抢救准备,操作应轻柔防脓肿破裂。
3.X线颈椎侧位片可见椎体前软组织阴影增宽,偶有液平或气体影,若慢性型均有颈椎体骨质破坏。
X线颈侧位平片上咽后壁软组织厚度,成人口咽部<0.5cm,喉咽部约1.0~1.5cm;婴幼儿口咽部<1.0cm,若以第四颈椎中段前后径为1c(颈椎单位),则成人0.2c,6~14岁0.3c,3~6岁0.4c,1~3岁0.5c,<1岁1.5c。
4.检查感染有否向咽旁隙、纵隔、喉部蔓延,脓肿穿刺抽脓可鉴别咽后肿瘤。
【治疗】
1.一般治疗应用抗生素,补液和必要时给氧。
2.咽后脓肿穿刺抽脓及切开引流术
(1)经口腔径路,小儿无麻取仰卧头低位,麻醉喉镜下暴露脓肿隆起处,穿刺抽脓减张后,在隆起低处垂直切开脓肿,吸尽... -
话题:眼耳鼻喉 标题:鼻科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或继发细菌感染所引起的鼻粘膜急性炎症,以冬、春、秋季多见。发病的病因主要是受凉,过度劳累,饮酒过度,慢性疾病使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感冒病毒和腺病毒等;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早期症状:一般在病原菌感染后1~3天,出现鼻腔干燥,全身乏力,喷嚏多,畏寒,低热。3~5天后鼻阻,水样分泌物增多,头痛,四肢酸软。后期有头痛,鼻阻加重,嗅觉减退,分泌物由稀薄变为脓性。炎症可延及咽部、喉部。若无并发症,一般7~10天可自愈。
2.鼻腔粘膜充血水肿,下鼻甲大,鲜红色;后期为暗红色,鼻道内有脓涕,咽部粘膜亦有充血。
3.若感染严重,治疗不及时,可并发咽喉炎、急性鼻窦炎,小儿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化脓性或非化脓性中耳炎。
4.急性鼻炎应和变态反应性鼻炎、急性鼻窦炎及流感、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相鉴别。
二、中医学
急性鼻炎属中医“伤风鼻塞”范畴。
1.病因病机:本病因气候多变而多发,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失慎,过度疲劳,致使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而致病。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若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寒邪毒乘机外袭,皮毛受邪,内犯于肺,肺为寒邪所遏,清肃失常,邪毒上聚鼻窍。又肺司呼吸,如肺卫不固,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风热上侵,首先犯肺;或风寒之邪郁久化热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治节失常,肺气不宣,邪毒停聚鼻窍。
2.辨证依据:鼻塞,流涕,恶风发热,鼻内肌膜淡红或鲜红而肿,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3.临床分型
(1)风寒型:鼻粘膜胀肿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