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材话题分类语料库
共13条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临产病妊娠足月,在产程中及产后4小时内发生的与分娩有关的疾病,称“临产病”。
临产常见病有气血失调难产、交骨不开难产、胎位异常难产、胎儿异常难产、胞衣不下等病。本章着重论述气血失调难产、胞衣不下的辨证论治。
临产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有先天不足,房事不节,损伤肾气;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损伤脾气,中气不足;素多忧郁,情志不畅,气滞血瘀等,影响了冲任、胞宫的功能,导致了临产病的发生。
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丹田气弱,胞宫收缩乏力,可导致气血失调难产;母体先天的骨盆狭窄,可导致交骨不开或胎位异常难产;胎儿先天的畸形、脑积水、巨大胎儿等可导致胎儿异常难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损伤脾...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上述诸病多数发生在“新产后”,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倾向将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病的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在古代医籍中,对新产疾病颇为重视,不但论述了亡血伤津的情况下产生的“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的危害性。如《张氏医通》所论的“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张氏还指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景岳全书》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即产后多虚应以大补气血为主,但其用药须防滞邪、助邪之弊;产后多瘀,当以活血行瘀之法,然产后之活血化瘀,又须佐以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化瘀而不伤血。选方用药,必须照顾气血。开郁勿过于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勿过于温燥,清热勿过用苦寒。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称为“产后血崩”。
本病基本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后出血,它与产后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胎膜部分残留、凝血功能障碍有关,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虚脱,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故为产后危急重症之一。如系胎盘、胎膜部分残留宫内,或软产道损伤所引起的产后阴道大量出血时,应及时手术止血。
[病因病机]
主要机理有气虚血失统摄;瘀血留滞,新血不得归经;或产伤损伤脉络。
一、气虚
产妇素体虚弱,或因产程过长,疲劳过度,损伤元气,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则致血崩。
二、血瘀
产...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历史发展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建立和充实起来的。医学发展的历史,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为此,我们把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大历史阶段进行阐述。
一、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78—公元前770年)
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就已经发现了一些药物,积累了初步的医疗经验。到了夏、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主要有关于难产、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
《史记·楚世家》和《史记·夏本记》都有关于难产的记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成书的《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妇产科用药。
《列女传》说:“太任,王季娶以为妃……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提出了胎教理论的雏形。
二、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X1年)
随着历史的前进,医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医家,如医和、医缓、扁鹊等,特别是扁鹊曾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当时称为“带下医”。这一时期妇产科理论进展主要是难产、优生学、胚胎学的相关理论。《内经》的出现,提出了妇科相关理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繁殖之意)。”明确提出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的繁殖。在胚胎学方面,《文子九守篇}有怀胎十月的记载。
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内经》,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妇女的解剖、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还初步论述了一些妇女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来、带下、不孕、肠覃、石瘕等。《内经》还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内经》的理论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是妇产科早的病案。
到了汉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产书》,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是现存早的妇产科专著。又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妇人婴儿方》(公元前26年),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自称撰用《胎胪药录》,《隋志》记载有《张仲景疗妇人方》1卷,可惜已都散佚。现存的只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与张仲景同代的医学家华佗(公元112~公元207年),是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他发明了麻醉药(麻沸散)、创伤药(神膏),并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地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
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的发展。晋,王叔和著成的《脉经》使诊脉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了,其中在妇产科方面,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指出“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及脉辨男女,描写了产时“离经脉”。稍晚,南齐褚澄著《褚氏遗书》1卷(10篇),其中从摄生角度提出了节育及晚婚的主张。南齐徐文伯著有专书《疗妇人瘕》,并曾针刺引产成功。北齐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明确指出怀胎十月养生和调摄的注意事项。
隋代,在公元610年,巢元方等编著了《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67门,1730个证候,书中有妇人病8卷,逐项讨论了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内容颇为丰富。
五、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
唐代继隋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设立了“太医署”,这是唐朝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专门培养医药人才。自晋至唐临床医学日益兴盛,发展特点是逐渐趋向专科化。
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兼长内、妇、儿各科,所著《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全书凡30卷,有妇人方上、中、下3卷,而且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
此时,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著的《产宝》,成书于公元852~-856年,全书3卷41门,260余方,每门前有短论,后有附方,对后来产科发展有一定指导作用。
六、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
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在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有产科。这一时期出现一些重要妇产科专著。杨子建著《十产论》,成书于公元1098年,“十产”包括正产、伤产、横产、倒产、偏产等,并对各种异常胎位和助产方法作了叙述,对产科的贡献较大。
朱端章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成书于公元1184年,集宋以前产科的各家沦著,明标出处,并附有新生儿护理和治疗。齐仲甫著《女科百问》,成书于公元1220年,全书凡2卷,将妇产科病归纳为100个问题,逐一解答,并附理法方药。
此期,在妇产科方面成就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于公元1237年著成该书,全书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8门,《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一直风行300多年,对后世医家也有巨大影响。此外,还有数部妇产科专著。总之,中医妇产科学在宋代得到了迅速发展。
七、金元时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亦称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堕胎、小产,因此必须注意平时的预防和发病后的调治。
临床常见的妊娠病有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胎死不下、胎萎不长、鬼胎、胎水肿满、妊娠肿胀、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妊娠小便淋痛等。本事就这些疾病加以论述,妊娠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情志内伤以及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跌仆闪挫等。其发病机理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由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甚者气机逆乱,阳气偏亢的状态,易致妊娠恶阻、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等;其二,由于胎体渐长.致使气帆升降失润,又易形成气滞湿郁,痰湿内停,可致妊娠心烦、妊娠肿胀、胎水肿满等;其三,胞脉系于肾,肾主...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是湿邪,如《傅青主女科》说:“夫带下俱是湿症。”湿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如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总之,带下病系湿邪为患,而脾肾功能失常又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理。《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临床常见分型有脾阳虚、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五种。
一、脾阳虚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运化失职,湿浊停聚,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病。
二、肾阳虚
素禀肾虚,或恣情纵欲,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及任带,而致带下病。若肾阳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三、阴虚挟湿
素禀阴虚,相火偏旺,阴虚失守,下焦感受湿热之邪,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为带下病。
四、湿热下注
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肝热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五、湿毒蕴结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忽视卫生,或房室不禁,或手术损伤,以致感染湿毒,损伤仔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辨证论治]
带下病辨证主要根据带下量、色、质、气味,其次根据伴随症状及舌脉辨其寒热虚实如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多属脾阳虚;色白质清稀如水,有冷感者属肾阳虚;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为阴虚挟湿;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或色自如豆渣状,为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稠,恶臭难闻,属湿毒重证。临证时尚需结合全身症状及病史等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辨证。
带下病的治疗原则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辅以舒肝固肾;但是湿浊可以从阳化热而成湿热,也可以从阴化寒而成寒湿,所以要佐以清热除湿、清热解毒、散寒除湿等法。
一、脾阳虚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觥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浊下注,损伤任带二脉,约固无力,故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脾虚中阳不振,则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湿浊内盛,则两足跗肿;脾虚清阳不升,则面色觥白。舌淡,苔白腻,脉缓弱,为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举例: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
方中人参、山药、甘草健脾益气;苍术、白术健脾燥湿;柴胡、白芍、陈皮舒肝解郁,理气升阳;车前子人肾泄降,利水除湿;黑芥穗入血分祛风胜湿。全方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月经病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杂病凡不属经、带、胎、产和前阴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
常见的妇科杂病有不孕症、子宫脱垂、妇人腹痛、证瘕等。
妇科杂病,临床证候不同,病因病机各异。就病因而论,总结有三:其一,起居不慎,感受外邪;其二,脏阴亏少,情志不调;其三,禀赋不足,气血虚弱。这些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便产生各种疾病。
妇科杂病病情多变,治疗必须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核心,辨证施治。一般来说,不孕症宜温养肾气,调理气血为主;子宫脱垂宜补气升提为主,挟湿热者又宜清热渗湿;妇人腹痛宜通调气血为主,必须按寒、热、虚、实用药;瘕瘕宜理气散结,破血消瘀,然必察正气盛衰,酌用攻补。总之,对妇科杂病的治疗,只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施以辨证的治疗,可以收到满意疗效。
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育过,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称为“原发性不孕症”,后者称为“继发性不孕症”。古称前者为“全不产”,后者为“断绪”。
西医学认为女性原因引起的不孕症,主要与排卵功能障碍、盆腔炎症、盆腔肿瘤和生殖器官畸形等疾病有关。中医学对女性先天生理缺陷和畸形的不孕总结了五种不宜——“五不女”,即螺(又作骡)、纹、鼓、角、脉五种,其中除脉之外,均非药物治疗所能奏效的,故不属本节论述范畴。
[病因病机]
男女奴方在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的条件下,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两性相合,便可媾成胎孕,可见不孕主要与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有关。临床常见有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类型。
一、肾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冲任虚衰,胞脉失于温煦,不能摄精成孕;或伤肾中真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寒湿滞于冲任,湿壅胞脉,不能摄精成孕;或经期摄生不慎,涉水感寒,寒邪伤肾,损及冲任,寒客胞中,不能摄精成孕;或房事不节,耗伤精血,肾阴亏损,以致冲任血少,不能凝精成孕,甚则阴血不足,阴虚内热,热伏冲任,热扰血海,以致不能凝精成孕。
二、肝郁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血气不和,冲任不能相资,以致不能摄精成孕。
三、痰湿
素体肥胖,或恣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盛,阻塞气机,冲任失司,躯脂满溢,闭塞胞宫,或脾失健运,饮食不节,痰湿内生,湿浊流注下焦,滞于冲任,湿壅胞脉,都可导致不能摄精成孕。
四、血瘀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际,涉水感寒,或不禁房事,邪与血结,瘀阻胞脉,以致不能摄精成孕。
[辨证论治]
不孕症的辨证,主要依据月经的变化、带下病的轻重程度,其次依据全身症状及舌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脏腑、气血、寒热、虚实,以指导治疗。治疗重点是温养肾气,调理气血,使经调病除,则胎孕可成。此外,还须情志舒畅,房事有节,择纲组的候而合阴阳,以利于成孕。
一、肾虚型
(一)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不调,经量或多或少,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精神疲倦,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
证候分析:肾气不足,冲任虚衰,不能摄精成孕,而致不孕;冲任失调,血海失司.故月经不调,量时多时少;腰为肾府,肾主骨生髓,肾虚则腰酸腿软;髓海不足,则头晕耳鸣,精神疲倦;气化失常,则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为肾气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填精益髓。
方药举例:毓麟珠(《景岳全书》)。
人参、白术、茯苓、芍药(酒炒)、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制)、鹿角霜、杜仲(酒炒)、川椒
共为末,炼蜜为丸。
方中菟丝子、鹿角霜、杜仲补肾强腰膝而益精髓,四君子以补气,配四物以养血,佐川椒温督脉以扶阳。全方既养先天肾气以生髓,又补后天脾气以化血,并佐以调和血脉之品,使精充血足,冲任得养,胎孕乃成。
(二)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平时白带量多,腰痛如折,腹冷肢寒,性欲淡漠,小便频数或失禁,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或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冲任失于温煦,不能摄精成孕,故致不孕;阳虚气弱,不能生血行血,冲任空虚,血海不按时满,故使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肾阳虚,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伤及任带,故带下量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胞脉失煦,故腰痛如折,腹冷肢寒,性欲淡漠;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关门不固,故小便频数或不禁。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或沉迟无力,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化湿固精。
方药举例:温胞饮(《傅青主女科》)。
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
方中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补肾助阳而益精气;杜仲补肾而止腰痛;肉桂、附子温肾助阳以化阴;人参、白术健脾益气而除湿;山药、芡实补肾涩精而止带。全方共奏温肾助阳,填精助孕之效。
若寒客胞中致宫寒不孕者,症见月经后期,小腹冷痛,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方用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艾叶、香附、当归、续断、吴茱萸、川芎、白芍、黄芪、生地黄、肉桂
方中肉桂、吴茱萸、艾叶温经散寒而暖宫;香附理气行血,祛胞中之瘀滞;地、芍、归、芎养血和血以调经;黄芪、续断补气固肾而养冲任。全方可收温经散寒,暖宫调经之功,经调则胎孕可成。,
(三)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错后,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眼花心悸,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治疗原则妇科疾病的治疗,也和其他临床各科一样,着重在调整全身功能,临证时必须运用四诊八纲认真地进行辨证分析,分清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然后确定治疗原则。妇女以血为主,血赖气行,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由于妇女生理上数伤于血,以致气分偏盛,性情易于波动,常影响于肝;饮食失调,忧思劳倦,易伤脾胃;素禀不足,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常损伤肾气。因此,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损伤,产生的经、带、胎、产、杂诸病,常用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诸法来调补冲任,这是妇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同时,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相通,容易直接感受外邪,因此在妇科疾病治疗中除内治法外,还可以配合外治法,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妇女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才有月经和孕育的可能:若肾气不足,冲任亏损,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诸方面的疾病。所以补肾滋肾是治疗妇科病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样是早婚多产、房事不节,但由于体质的不同,有的损伤了肾气,有的损伤了肾阳,有的则损伤了肾阴,因此在运用补肾方法时,又有平补、温补、滋补之分。
一、补肾益气
肾气虚,冲任不固,导致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崩漏、胎动不安、子宫脱垂、不孕等疾病。治疗宜平补肾气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大补元煎、固阴煎之类。
二、滋肾益阴
肾阴虚,冲任血少,或热伏冲任,导致月经先期、崩漏、闭经、不孕等疾病。治疗宜滋肾益阴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补肾地黄丸之类。
三、温肾助阳
肾阳虚,冲任失于温煦,导致经、带、胎、产、杂诸病。治疗宜温肾助阳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之类。
四、温阳行水
肾阳虚的进一步发展,常致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水湿下注冲任或泛溢肌肤,导致带下病、妊娠肿胀等疾病。治疗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真武汤、五苓散之类。
五、滋肾养肝
肝肾同司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肝肾同源。肝肾又为冲任之本,所以肝肾不足产生的病变可影响冲任;冲任损伤,也可涉及肝肾。一般常见的崩漏、经闭、胎动不安、滑胎、不孕等大都由肝肾不足所致。因此,肝肾不足,冲任损伤所引起的妇科疾病,应以滋肾养肝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左归丸、杞菊地黄丸之类,并应根据具体病情佐以血肉有情之晶。滋肾养肝即是益冲任之源,源盛则流自畅,其病自愈。
六、温肾健脾
脾主湿,肾主水,水湿同根,根于命火的虚衰。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或日久化为痰浊,可导致经行泄泻、妊娠肿胀、带下病、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病。治疗宜温肾健脾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四神丸合健固汤、温胞饮之类,同时根据水湿、痰浊的不同情况兼用燥湿、利水、化痰之晶。:
总之,补肾滋肾法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熟练运用,特别是青春期的女子,肾气未充,补肾滋肾就更为重要。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又肝司血海,冲为血海。妇女若肝气平和,则经脉流畅,血海宁静,经、孕、产、乳正常。但由于妇女数伤于血,气分偏盛,情绪易于激动,每致肝失条达,疏泄无度,冲任不调,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治疗应以疏肝养肝为主。因此,疏肝养肝成为治疗妇科疾病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一、疏肝解郁
由于抑郁忿怒,使肝气郁结,冲任失畅,导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治疗宜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加味乌药汤、八物汤之类。
二、疏肝泻火
若肝郁化火,热伤冲任,或气火上逆,导致月经先期、崩漏、行经吐衄等疾病。治疗宜疏肝泻火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清肝止淋汤之类。
三、泻肝除湿
若肝郁化热,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互结,下注冲任,导致带下、阴痒等疾病。治疗宜泻肝清热除湿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之类。
四、疏肝理脾
若肝气犯脾,肝脾不和,冲任失司,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等疾病。治疗宜疏肝理脾,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逍遥散、开郁种玉汤之类。
五、调肝补肾
若肝郁兼肾虚,冲任失调,导致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疾病。治疗宜调肝补肾,常用的代表方剂如调肝汤、定经汤之类。
六、养血柔肝
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血不足,冲任血虚,进一步导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动不安、不孕等疾病。治疗宜养血柔肝,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四物汤、滋血汤、养精种玉汤之类。
七、平肝潜阳
若肝经血虚日重,肝阴不足,或肝血本虚,孕血养胎,肝血愈虚,肝阴不足,均使肝阳偏亢,导致妊娠眩晕、产后痉证等。治疗宜平肝潜阳,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一贯煎、三甲复脉汤之类。
八、镇肝熄风
若阴虚火旺,肝风内动者,可致妊娠痫证,宜镇肝熄风,代表方剂如羚角钩藤汤之类。中年妇女由于胎产、哺乳数伤于血,常致肝失所养,导致经、带、胎、产诸病,因此治疗常以调肝为主,但肝肾同源,故也常兼予补肾。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又肝司血海,冲为血海。妇女若肝气平和,则经脉流畅,血海宁静,经、孕、产、乳正常。但由于妇女数伤于血,气分偏盛,情绪易于激动,每致肝失条达,疏泄无度,冲任不调,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治疗应以疏肝养肝为主。因此,疏肝养肝成为治疗妇科疾病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一、疏肝解郁
由于抑郁忿怒,使肝气郁结,冲任失畅,导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治疗宜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加味乌药汤、八物汤之类。
二、疏肝泻火
若肝郁化火,热伤冲任,或气火上逆,导致月经先期、崩漏、行经吐衄等疾病。治疗宜疏肝泻火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清肝止淋汤之类。
三、泻肝除湿
若肝郁化热,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互结,下注冲任,导致带下、阴痒等疾病。治疗宜泻肝清热除湿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之类。
四、疏肝理脾
若肝气犯脾,肝脾不和,冲任失司,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等疾病。治疗宜疏肝理脾,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逍遥散、开郁种玉汤之类。
五、调肝补肾
若肝郁兼肾虚,冲任失调,导致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疾病。治疗宜调肝补肾,常用的代表方剂如调肝汤、定经汤之类。
六、养血柔肝
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血不足,冲任血虚,进一步导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动不安、不孕等疾病。治疗宜养血柔肝,常用的...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生殖脏器一、阴户
阴户,又名四边。《校注妇人良方》提出:“登厕风人阴户,便成痼疾。”阴户系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二、玉门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根据《脉经》、《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说明玉门的部位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现在认为这个部位可以判断已婚未婚、已产未产,看来古今认识是一致的。
阴户、玉门的功能是生育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出入口,又是防止外邪侵入的关口。
阴道、子门是女性内生殖器官的一部分。“阴道”一词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子门”一词早见于《内经》。阴道和子门是中医学的解剖术语。
一、阴道
阴道,又称子肠。“阴道”一词早就是中医学中的固有解剖名称,且解剖位置与西医学一致。
阴道的功能:阴道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
二、子门
子门,又名子户。子...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生理特点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以气血为用。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男女基本相同。但是女性在脏器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这些与男性的不同点便构成了女性的生理特点。
女性的经、孕、产、乳等特殊功能,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研究妇女的生理特点,找出其活动规律,必须了解脏腑、经络、气血、天癸与胞宫的内在联系及其在女性生理中的特殊作用。按照中医学的理论,胞宫是行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气血是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经络是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通路。因此,研究妇女的生理特点,必须以脏腑、经络为基础,深入了解脏腑、经络、气血、天癸与胞宫的整体关系,尤其要着重了解肾、肝、脾胃和冲、任二脉在妇女生理上的作用。这样才能系统阐述中医妇科学的月经、带下、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理论。
胞宫是体现妇女生理特点的重要器官,它与脏腑有密切的经络联系和功能联系。冲、任、督、带四脉属“奇经”,胞宫为“奇恒之府”,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冲、任、督、带又上连十二经脉,因此胞宫的生理功能主要与冲、任、督、带四脉的功能有关,从而使冲、任、督、带四脉在妇女生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奇经”不同于十二正经,别道奇行,无表里配属,不与五脏六腑直接联通。从中医学经典理论中可以总结出冲、任、督、带四脉有四个共同特点。
第一,从形态上看,冲、任、督、带四脉属经络范畴,而有经络形象。即经有路径之意,是纵横的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的分支,如罗网维络,无处不至。
第二,从功能上看,冲、任、督、带四脉有湖泽、海洋一样的功能。如《难经》说:“其奇经八脉者……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奇经八脉考》更明确地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即十二经脉中气血旺盛流溢于奇经,使奇经蓄存着充盈的气血。
第三,冲、任、督、带四脉是相互联通的。《素问·痿论》记载:“冲脉者,经脉之海也……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说明冲、带、督三脉相通。《灵枢·五音五味》记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说明冲、任二脉相通。《素问·骨空论》潋:“督脉者……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人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说明督、任脉相通。综前所述,冲、任、督、带四脉都是相通的,这对调节全身气血,渗灌溪谷,濡润肌肤,协调胞宫生理功能都有重要意义。
第四,流蓄于冲、任、督、带四脉的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难经》说:“人脉隆盛,人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不能拘之。”徐灵胎说:“不环周,言不复归于十二经也。”都明确阐述了奇经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的理论观点,这犹如湖海之水不能逆流于江河、沟渠一样。
为了进一步阐述冲、任、督、带四脉在妇科理论中的地位,下面将从胞宫与各脉、脏腑的经络联系及功能联系两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冲脉与胞宫
1.冲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灵枢·五音五味》说冲脉“起于胞中”,这就明确了冲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冲脉循行,有上行、下行支,有体内、体表支,其体表循行支出于气街(气冲穴)。
冲脉为奇经,它的功能是以脏腑为基础的。《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渗诸络而温肌肉。”说明冲任上行支与诸阳经相通,使冲脉之血得以温化;又一支与足阳明胃经相通,故冲脉得到胃气的濡养;其下行支与肾脉相并而行,使肾中真阴滋于其中;又其“渗三阴”,自然与肝脾经脉相通,故取肝脾之血以为用。
另外,冲脉与足阳明胃经关系十分密切。胃为多气多血之腑,《灵枢·经脉》说:胃经“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人气街中”,《素问·骨空论》说:“冲脉者,起(出)于气街”,还有《难经译释》原文说:“冲脉者,起(出)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都明确指出冲脉与阳明经会于气街,并且关系密切,故有“冲脉隶于阳明”之说。
2.冲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冲脉“渗诸阳”、“渗三阴”,与十二经相通,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而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因此,冲脉之精血充盛,才能使胞宫有行经、胎孕的生理功能。
(二)任脉与胞宫
1.任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任脉亦“起于胞中”,确定了任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任脉循行,下出会阴,向前沿腹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环唇,分行至目眶下。
同样,任脉的功能也是以脏腑为基础的。《灵枢·经脉》说:“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下交承浆。”说明任脉与胃脉交会于承浆,任脉得胃气濡养。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少腹”,与任脉交会于“曲骨。;脾足太阴之脉,“上膝股内前廉,人腹”,与任脉交会于“中极”;肾足少阴之脉。上膝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与任脉交会于“关元。故任脉与肝、脾、肾三经分别交会于。曲骨”、“中极”、“关元”,取三经之精血以为养。
2.任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任脉,主一身之阴,凡精、血、津、液等阴精都由任脉总司,故称“阴脉之海”。.王冰说:“谓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故任脉又为人体妊养之本而主胞胎。任脉之气通,才能使胞宫有行经、胎孕等生理功能。
(三)督脉与胞宫
1、督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唐·王冰在(黄帝内经)注解里说:“督脉,亦奇经也。然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三歧也……亦犹任脉、冲脉起于胞中也。”此说被后世医家所公认,如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说:“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因此督脉也起于胞中。督脉循行,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至项风府穴处络脑,并由项沿头正中线向上、向前、向下至上唇系带龈交穴处。
督脉的功能也是以脏腑为基础的。《灵枢·经脉》说督脉与肝脉“会于巅”,得肝气以为用,肝藏血而寄相火,体阴而用阳;《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肾相通,而得肾中命火温养;又其脉。上贯心人喉”,与心相通,而得君火之助。且督脉。起于目内眦”,与足太阳相通,行身之背而主一身之阳·,又得相火、命火、君火之助,故称“阳脉之海”。
2.督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任督二脉互相贯通,即二脉同出于“会阴”,任行身前而主阴,督行身后而主阳,二脉于龈交穴交会,循环往复,维持着人体阴阳脉气的平衡,从而使胞宫的功能正常。同时{素问·骨空论》称督脉生病。其女子不孕”,可见督脉与任脉共同主司女子的孕育功能。
(四)带脉与胞宫
1.带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难经》说:“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说明带脉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素问·痿论》说:“冲脉者……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王冰说:“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脐而上”。可见横行之带脉与纵行之冲、任、督三脉交会,并通过冲、任、督三脉间接地下系胞宫。
带脉的功能也是以脏腑为基础的。《针灸甲乙经》说:“维道……足少阳、带脉之会”;《素问·痿论》说:“足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前述足太阳与督脉相通、督带相通,则足;太阳借督脉通于带脉;《灵枢·经别》说:“足少阴之正……当十...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病因导致妇女疾病的因素有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和体质因素。淫邪因素之中以寒、热、湿为多发;情志因素方面以怒、思、恐为常见;生活因素主要指早婚多产、房事不节、饮食失调、劳逸过度、跌扑损伤等;体质因素(包括先天因素)是指人的体质强弱而言,即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的盛衰。淫邪因素、情志因素和生活因素都是致病的条件,它们作用于机体后能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表现形式、程度与转归如何,是由体质因素决定的,而妇科病证则常是由脏腑、气血、冲任督带四脉和胞宫功能盛衰来决定的。《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体质)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现将妇科的致病因素和致病特点分述于下。
淫邪因素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总称。其常为“六气”,其失常如太过、不及或非时而至为六淫,成为致病因素。六淫皆能导致妇产科疾病,但因妇女以血为本,寒、热、湿邪更易与血相搏而导致妇产科诸证,故予重点讨论。而机体内在的寒、热、湿邪系脏腑功能失常所致。
1.寒寒为阴邪,收引凝涩,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寒邪就部位而言有外寒、内寒之分,就性质而论有实寒、虚寒之别,这四者常是交互存在的,但应以虚、实为纲。寒邪伤人的具体病因归纳如下:若感受寒邪,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则血为寒凝,血行不畅,胞脉阻滞,可出现月经后期、痛经、症瘕等。若机体阳气不足,寒自内生,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胞宫功能,可出现痛经、带下病、妊娠腹痛、宫寒不孕等。
2.热热为阳邪,耗气伤津,每易动血,迫血妄行。热邪同样有外热、内热、虚热、实热之分,这里仍以虚、实为纲将热邪病因归纳如下:感受热邪、五志过极化火、过服辛辣助阳之晶,都可导致阳热内盛;或素体阴分不足,阳气偏盛,以致阴虚而生内热。至于热毒则属实热范畴,即所谓“热之极为毒”,是实热中的重证。无论实热、虚热都可损伤冲任经脉,迫血妄行,出现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胎漏、胎动不安、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等。
3.湿湿为阴邪,重浊腻滞,易阻塞气机。湿邪依其伤害人体部位的不同,有外湿和内湿之别。若感受水湿,冒雨涉水,或久居阴湿之地,以致湿邪内侵,是外湿。若脾阳素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盛,或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气内停,都可导致水湿停聚,是内湿。湿为有形之阴邪,因此湿邪伤人自无虚、实可分,但却能随人体的阴阳盛衰以及湿浊停留之久暂而发生从化的转变,或从阳化为湿热,或从阴化为寒湿。关于湿毒,一是湿气蕴结所致,一是从阴部感染而来。总之,湿邪重浊趋下,下注冲任,带脉失约,可致带下病、阴痒、不孕症等;若在孕期,受胎气影响可致妊娠呕吐、妊娠水肿等。
情志因素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妇女受到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发生变化,主要引起气分病变,继而引起血分病变,使气血不和,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病机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说明必须突出“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的核心地位。本节仅就主要病理机制予以叙述。
1.肾,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若肾气不足,则冲任不固,系胞无力,可致子宫脱垂;冲任不固,胎失所系,可致胎动不安;冲任不固,封藏失职,可致崩漏;冲任不固,血海失司,蓄溢失常,可致月经先后无定期;冲任不固,不能摄精成孕,可致不孕等病。若肾阴亏损,则精亏血少,冲任血虚,血海不按时满,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冲任血虚,胞脉失养,可致经断前后诸证;冲任血虚,不能凝精成孕,可致不孕。若肾阴亏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则致月经先期、崩漏等。若肾阳不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可致妊娠腹痛、胎动不安、不孕等;经期血气下注冲任,命火愈衰,可致经行泄泻;气化失常,湿浊下注冲任,带脉失约,可致带下病;孕期冲任养胎,胎阻气机,湿浊泛溢肌肤,可致妊娠肿胀等病。
2.肝肝藏血,主琉泄,性喜条达。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则血为气滞,冲任失畅,血海蓄溢失常,可引起月经先后无定期;冲任失畅,胞脉阻滞,可引起痛经、闭经等。若肝郁化火,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可引起带下病、阴痒等。若肝气犯胃,孕期冲脉气盛,挟胃气上逆,可引起妊娠呕吐。若肝血不足,孕后血聚冲任养胎,肝血愈虚,肝阳偏亢,可引起妊娠眩晕,甚则肝风内动,发为妊娠痫证。
3.脾脾主运化,司中气,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不足,则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冲任不固,胎失所载,可致胎动不安、胎漏、堕胎、小产等;冲任不固,系胞无力,可致子宫脱垂。若脾虚血少,化源不足,冲任血虚,血海不按时满,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等;冲任血虚,胎失所养,可致胎动不安、堕胎、小产等。若脾阳不振,湿浊... -
话题:妇科 标题:中医妇科诊断方法妇科疾病的四诊要点,在对全身症状了解的同时,着重阐述经、带、胎、产方面的诊察方法。在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不可偏废。
根据妇科的特点,望诊时除观察患者的神志、形态、面色、唇色、舌质、舌苔外,应注意观察月经、带下和恶露的量、色、质的变化。
1.望月经经量过多,多属血热或气虚;经量过少,多属血虚、肾虚或寒凝血滞;经量时多时少,多属气郁、肾虚。经色紫红或鲜红,多属血热;经色淡红,多属气虚、血虚;经色紫黯,多属瘀滞。经质稠粘,多届瘀、热;经质稀薄,多属虚、寒;夹紫黯血块者,多属血瘀。
2.望带下带下量多,是属病态,或因湿热较重,或由脾虚、肾虚,临证必当详辨。带下色白,多属脾虚、肾虚;带下色黄,多属湿热或湿毒;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属血热或邪毒;带质清稀,多属脾虚、肾虚;带质稠粘,多属湿热蕴结。
3.望恶露恶器量多,色淡,质稀者,多为气虚;色鲜红或紫红,稠粘者,多属血热;色紫黑有块者,多为血瘀。
闻诊包括耳听声音、鼻嗅气味两个方面。
1.如语音低微者,多属中气不足;寡欢少语,时欲太息,多属肝气郁结;声高气粗,甚或语无伦次者,多属实证、热证;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者,多属胃气上逆、脾胃不和;喘咳气急者,多属饮停心下,或肺气失宣。
2.鼻嗅气味了解病体及病室气味,以辨阴阳、寒热。在妇科主要是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等气味。若气味腥臭,多属寒湿;气味臭秽,多属血热或湿热蕴结;气味恶臭难闻者,多属邪毒壅盛,或瘀浊败脓等病变,为临床险症。
问诊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起居、饮食、特殊的生活习惯等,同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妇科疾病的诊察中,要熟练掌握与妇女经、带、胎、产有关的问诊内容。
1.年龄不同年龄的妇女,由于生理上的差异,表现在病理上各有特点,因此在治疗中也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青春期常因肾气未充,易导致月经疾患。中年妇女由于胎产、哺乳,数伤于血,肝肾失养,常出现月经不调、胎前产后诸病。老年妇女脾肾虚衰,易发生经断前后诸证、恶性肿瘤等。
2.主诉主诉应该包括两个要素,即主要病症性质和发生时间。主诉在问诊时必须首先询问清楚,在具体书写时要求文字简练、精确。主诉为妇科的其他问诊内容提供了线索,在疾病的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3.现病史包括发病原因或诱因,起病缓急,开始有哪些症状,治疗经过与效果,现在有何症状等。
4.月经史了解月经初潮年龄,末次月经日期,末次前月经日期,月经周期,经行天数,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经期前后的症状,现在或经断前后的情况。常用14横线上4至5横线下28至30表示初潮年龄、周期、经期。经期提前,多属血热或气虚;经期错后,多属血虚或寒凝;经期或先或后,多属肝郁或肾虚。月经持续超过7天以上者,属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不足2天者,为月经过少。育龄妇女突然停经,应注意是否妊娠。若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多属实证;经后腰酸腹痛,按之痛减,多属虚证。胀甚于痛者,多属气滞;痛甚于胀者,多属血瘀。小腹冷痛喜按,得温痛减,多属虚寒;小腹冷痛拒按,得温痛减,多属寒实。
5.带下询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等情况,也须结合望诊、闻诊进行辨证。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白清稀,气味腥臭者,多属虚证、寒证;色黄或赤,稠粘臭秽者,多属热证、实证。同时还应注意阴部有无坠、胀、痒、痛等情况。
6.婚产史问结婚年龄,配偶健康情况,孕产次数,有无堕胎、小产、难产、死胎、葡萄胎、胎前产后诸病,以及避孕措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