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网页话题分类语料库
共6条
-
话题:疾病/中医食疗 标题:冬季咳嗽辨证食疗方_中医食疗_中医中药网
咳嗽是冬季常见的生病症状,遇到咳嗽,别着急跑药房,先辨证用食疗方。
咳嗽是冬季常见的生病症状,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让它尽快痊愈,就会着急买药。其实,遇到咳嗽,别着急跑药房,先辨证用食疗方! 风寒咳嗽 一般风寒表现为咳嗽频繁,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淡红,舌苔薄白。 1、白萝卜生姜蜂蜜汁 先取一个白萝卜,洗净去皮;将萝卜切成丁(大小如黄豆);取半瓶蜂蜜,将切好的萝卜粒倒入蜂蜜中,再加入姜汁。 过两个小时,把这种萝卜生姜蜂蜜汁倒出一大汤匙,以温水稀释,此方法对于气喘也有一定疗效。 2、葱白糯米粥 长3厘米肥大葱白5段,糯米50克,生姜5片,米醋5毫升。将前三味洗净,共煮为粥,粥熟后加米醋,每日两次,趁热服用。有散寒解表、温中止咳的功效。 这个阶段,千万不要买川贝类的中成药,如果错误地使用了,寒上加寒,咳嗽会缠绵不愈。 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的患者主要有咳嗽不爽,痰黄黏稠,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等症状。 1、薄荷芦根茶 取薄荷10克、鲜芦根60克、金银花30克、生甘草适量泡水。对于嫌苦的孩子可放入适量的冰糖。 2、桑菊茶 桑叶、菊花各10克,白砂糖适量。将桑叶、菊花置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加盖焖15分钟,再加入白砂糖适量,代茶频频饮用,每日1剂。有疏风散热、宣肺止咳的作用。 痰湿咳嗽 咳嗽声重,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可听到喉间痰声辘辘,甚则伴有胸闷,舌淡红,苔白腻。 本证多见于脾虚湿盛的人群,大... -
话题:疾病/中医食疗 标题:冬季手脚冰凉多阳虚 试试温补心阳食疗方_中医食疗_中医中药网
从中医上来说,平素手脚冰凉多是阳虚所致,因阳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温煦肢体,因而导致了手脚冰凉。
有的女性经常手脚冰凉,即使在天气炎热的夏季,亦是如此,而天气一冷,则更是加重,这种现象在女性中并不少见。临床上接诊的无数女性中,就至少有六成冬天时会出现手脚冰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手脚冰凉多阳虚 从中医上来说,平素手脚冰凉多是阳虚所致,因阳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温煦肢体,因而导致了手脚冰凉。其中,心阳虚,即“心阳不振”是导致女性手脚冰凉的重要因素。心为阳脏,主阳气。心阳是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部分,而心阴则是心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部分。若阴阳不平衡,出现心阳虚,则常因温煦能力降低,虚寒内生,影响对全身的温养作用,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加之心阳虚多由心气不足发展而来,气机运行不畅,则影响血液运行,更会加重手脚冰凉,甚至出现胸痛、心悸等。除此之外,心阳虚者还可能出现水肿、面色晄白、畏寒怕冷、气短、神疲乏力,甚至口唇青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昏迷等心阳虚脱的危候。 之所以许多女性都有手脚冰凉的现象,是因为女性属阴,体质偏寒者居多,加上平素吃冷饮、穿衣单薄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则更会加重。此外,女性体质偏寒也是导致宫寒不孕、子宫肌瘤等的重要因素。 温补心阳食疗方 对心阳虚引起的手脚冰凉来说,单纯靠外在增加衣物、戴手套、穿厚袜子等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还需要对身体进行调理。中医上常采用温心阳、补心气的方法,选择桂枝甘草汤合人参汤等方剂来治疗。那么,饮食上有哪些食物可以补心气、温心阳呢?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心与五色中的“赤”,即红色相对应,因此,一般红色的食物有温补心阳的作用,比如大枣、辣椒等。除此之外,还有干姜、薤白、燕麦、黄芪、大麦、茯神、红参等也有助于补充心阳心气。以下为大家推荐两个... -
话题:疾病/中医食疗 标题:高血压患者冬季御寒食疗方_中医食疗_中医中药网
现在是一年中冷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对于高血压或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做好御寒工作非常重要。
现在是一年中冷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对于高血压或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做好御寒工作非常重要。 专家介绍,由于身体维持“稳态”机能的衰退,心脏血管更容易出现问题;感冒等呼吸道感染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寒从口鼻入,所以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可以推迟外出时间,并可佩戴帽子、口罩出门,抵御寒邪,加强保暖。 从中医角度说,冬天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也是通过食疗调整身体的好时机。此时要顺应冬令气候,在饮食中加上某些中药可以起到补气血、益肝肾、活血化瘀的作用,对血压的稳定、睡眠的调整有帮助。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款适合冬季养生的食疗方。 1.益气茶 材料:黄芪10克、丹参5克。 做法:取水200毫升,文火煮30分... -
话题:疾病/中医食疗 标题:老人选用药膳七大原则五大误区_中医食疗_中医中药网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脏腑功能日渐低下,气血阴阳不足,机体功能紊乱,而药膳的作用恰好表现在调理脏腑功能,补益气血阴阳,使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在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可见在老年人的保健中,饮食调理比吃药更重要。因此,如何使“食”具药性,“药”具食味,不仅有药物的防病治病作用,还兼具中国美食色、香、味、形的特点,这便是药膳要达到的目的。 虽说药膳会使药性变得温和,更适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但要更好地享用药膳,还需要充分了解它才行。 如果要下一个定义,药膳就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药食同源、医养同理的原则,并运用营养学、营养卫生学和烹饪学等相关知识,使药物更有效地与食物结合,达到防病治病、养生康复、延长寿命目的的食物。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辩证关系。饮食调养一为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二为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以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也包括食疗内容。 药膳按其工艺来分,有药膳菜肴、点心、小吃、糖果、蜜饯等;米面食疗食品有糕、饼、馒头、包子、馄饨、汤圆、面条、粥等多种类型;饮料类有汤、饮、酒、浆、乳、茶、露、汁等。加工方法分为炙、蒸、煎、烩、炒、烧、煮、腌等多种烹调法。 学做药膳好处多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脏腑功能日渐低下,气血阴阳不足,机体功能紊乱,而药膳的作用恰好表现在调理脏腑功能,补益气血阴阳,使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药膳所用药物药性平和,无明显偏颇,所以药膳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而且,老年人容易被外邪所侵而发病,容易产生瘀血、痰饮等,以药膳为辅治疗疾病,可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强调,医生当在洞察病情后,先试用食疗,食疗不奏效的再考虑用药。此外,药膳融入了东方医学的特色,富有饮食文化的艺术内涵。老人们闲来学做几手能滋补强身的家庭药膳,既可养生祛病,又可以给晚年生活增添几分色彩。若能与老友们切磋技艺,共同提高,不但丰富了文化生活,还弘扬了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 药膳虽好,食用时却也不能毫无讲究,下面笔者就来说说它的基本原则,建议大家仔细看看。 老人选用药膳七原则 辨证施膳。是指根据自身的不适感觉或临床症状,明确疾病的证候之后,确立治则与治法,再选择相宜的药膳,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比如北京的特色糕点——茯苓夹饼,就是一道药膳,适合于体虚乏力中医辨证属心脾两虚 ( 气虚 )者;而同样是体虚乏力,中医辨证属阴虚、阳虚、血虚者则均不适宜。可以说,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施膳则是辨证论治理论在药膳中的具体运用。 要时时保护胃气。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协同作用。老年人之所以饮食量减少,正是因为脾胃功能逐渐减弱所致。在老年人运用药膳食疗的过程中,要做到时时养护胃气,在膳食中可酌加具有消导、温中、理气、芳香化浊作用的药物。如《饮膳正要》所记载的食疗方,几乎普遍用草果、生姜、荜拨、良姜、莱菔一类药物,显然是立足于增进食欲,提高运化功能。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即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施膳,如体质肥胖的老年人,中医学认为多属痰湿体质,宜多食健脾化痰祛湿之品;体质瘦弱之人,多阴虚内热,宜多食滋阴清热之品等。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施膳,如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宜多食发散、温阳散寒之品;东南地区气候炎热,宜多食甘凉柔润之品。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施膳,如春季宜食发散助阳之品,夏季宜食清热之品,长夏宜食健脾祛湿之品,秋季宜食润燥之品,冬季宜食散寒之品。 老人宜糜粥调养。药膳的剂型种类很多,如汤... -
话题:疾病/中医食疗 标题:常见中药小零食_中医食疗_中医中药网
杏仁茶为老北京特色小吃之一,以甜杏仁粉加上花生碎、芝麻等熬制而成。能帮助肌肤抗氧化,防止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着,是美容佳品。
杏仁茶 老北京特色小吃之一,以甜杏仁粉加上花生碎、芝麻等熬制而成。能帮助肌肤抗氧化,防止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着,是美容佳品;而且长期吸烟的人群也很适合。因为甜杏仁入肺经,能滋肺润燥,止咳平喘,对肺虚久咳、干咳无痰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但杏仁茶味甘滋腻,不适宜咳嗽痰多者。同时,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甜杏仁还有很好的润肠功效,尤其适用于体虚肠燥便秘的老年人,久泄便溏者不宜多食。 酸梅汤 传统的酸梅汤由乌梅、山楂、甘草、冰糖等熬制而成,有很好的开胃消积功效;而且,酸梅汤属于碱性食品,可以调节人体酸碱平衡。中医认为酸味入肝,能补肝阴,平肝火;故酸梅汤尤适合肝火旺的人群服用。但有病邪在表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大忌酸收,食之对身体不利。且酸梅汤可升高胃酸浓度,故不适合消化性溃疡、胃酸过多的患者,儿童胃黏膜娇嫩,也不宜长期大量饮用。 凉茶 市面上凉茶品牌虽多,但主要成分多是菊花、金银花、甘草、夏枯草等,确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实证之火,如咽喉肿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但阴... -
话题:疾病/中医食疗 标题:药膳发展要坚持“精”“诚”_中医食疗_中医中药网
药膳为中华民族奠定了“药食同源”的保健基础,具有预防与治疗意义;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发挥药膳作用,让更多人受益?药膳未来发展要坚持“精”与“诚”。
药膳为中华民族奠定了“药食同源”的保健基础,具有预防与治疗意义。药膳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源远流长,护佑人类健康繁衍。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发挥药膳作用,让更多人受益?药膳未来发展要坚持“精”与“诚”。 唐代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出“大医精诚”,精者,是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者,是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不能“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精”“诚”既是医者之道,也是药膳之道。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大众对中医养身文化的认同与需要,药膳有了更广阔的作为,药膳工作人员做到“精”与“诚,药膳未来发展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 药膳之“精”。药膳从业人员要精通相关药膳的烹饪原理与技法,将药膳按美食美味的要求来设计制作,让包括老、弱、妇、孺等在内的所有大众群体接受并喜爱,这是药膳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