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网页话题分类语料库
共13条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中医古籍常见典故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橘井:以喻良药之典。《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仁术、仁寿:喻指医术。《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刘渡舟针灸救患儿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刘渡舟为患儿针刺大椎、风池、风府等穴,令人惊奇的是,针后患儿竟出了透汗,热退身凉而病愈。
刘渡舟(1917~2001年),辽宁营口人,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是一位成绩卓著的中医学家。 有一年,刘渡舟在天津汉沽农场巡诊至北泊的一户农民家中,恰巧这家一个15岁的男孩发烧、头痛。测其体温39.6℃,切其脉浮,舌苔则薄白而润。刘渡舟便告患儿父亲:“你的孩子患的是风寒外感,吃一服发汗的药就会好的。”其父说村中无药,买中药须到总场。但是时已经过午,且交通不便,只有等明日再买药。孩子父亲又...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诸病源候论》由太医博士巢元方负责编撰,是我国医学史上内容为丰富的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一部专著。
南北朝分裂结束后,再次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朝代隋朝,其统治者也很重视医学。隋炀帝不但创办了太医署,还下令编撰了《四海类聚方》《诸病源候论》等篇幅巨大的医书。 《诸病源候论》由太医博士巢元方负责编撰,是我国医学史上内容为丰富的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一部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候。隋以前,两晋南北朝的医学较为重视对每个病的治疗方药的搜集,而对医学理论的研究较为...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化石良药金钱草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金钱草,又名化石丹、过路黄,是一种常见中草药,主要功效是利胆排石,可防治人体多种结石。
金钱草,又名化石丹、过路黄,是一种常见中草药,主要功效是利胆排石,可防治人体多种结石。其功效的发现源于一个悲惨的故事。 传说三国时期有一对恩爱夫妻。一日,平时身强力壮的丈夫忽感肋下巨痛,请来郎中诊治也没有效果,没过几天竟活活痛死了。众人皆恐,以为鬼神附体,邻居便远离他们一家人。 华佗听说这件事以后,便来到这家了解情况。他向农妇提出解剖其夫尸体以了解发病之因。起初农妇不肯,华佗告诉她只有解剖才能解其病因,避免家人再患此病。华佗说动农妇之后,便为其丈夫做了尸体解剖,发现其胆内有一块大如鸽卵的结石,原来农夫生前所患的是结石病,男子死因真相大白。 农妇因怀念丈夫心切,就把结石装进袋...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苏东坡与庞安常的文医缘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苏东坡怀着病愈后的轻松和遭贬黄州新识挚友的愉快心情,蘸着南国的明媚艳丽春光,写出了这基调积极向上的文字。
苏东坡谪居黄州后,生活陷入困境,为生计不得不垦田躬耕,可能因劳作不慎而致手臂受伤肿胀。于是在访医求治中,在麻桥结识了当时的名医庞安常。苏轼到庞家后受到了热情接待,留住数日,经针刺治愈了臂疾。庞安常,名安时,是著名的医学家,尤长于针灸,著有《伤寒总病论》等书。苏东坡与庞安常,一个是大文学家,一个是杏林国手,因此一见如故,遂成莫逆之交。 苏东坡曾在《东坡志林》《与陈季常书》中说:“予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孙中山先生与中医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早年曾学医,仔细回顾孙中山的一生,有许多细节佐证了他对中医学的认可,及与中医浓厚的情缘。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早年曾学医,26岁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他生命的后时期,不愿接受中医治疗。基于这些片段,有人认为孙中山对中医持“反对”态度。其实这种论断属于以偏概全。仔细回顾孙中山的一生,有许多细节佐证了他对中医学的认可,及与中医浓厚的情缘。 重视食疗养生 孙中山对中医学及食疗养生等都有研究,曾用黄花菜、黑木耳、豆腐、豆芽(四物汤)作为自己的养生菜品。萱草又名黄花菜、金针菜,性甘凉、无毒,《本草纲目》记载其有利水、凉血、健胃、补脾、通便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木耳具有养血、活血、收敛等作用,豆芽为“大豆黄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众所周知,豆腐富含蛋白质和钙,必需氨基酸组成与肉类相似,属于优质蛋白质,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孙中山集四种素食之精华组成“四物汤”,缘于他对中医学食疗的认可。 孙中山将中医学养生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例证,如“猪血豆腐汤”是其家常便菜。更有趣的是,孙中山还把“四物汤”、猪血、豆腐都写进了《建国方略》。上海徐家汇图书馆保存的《建国方略》第一章“以饮食为证”中写道:“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实素食之良者,而欧美各国并不知其为食品者也。”“猪血涵铁质独多,为补身之上品。凡病后、产后及一切血薄之人,往时多以化炼之铁剂治之者,今皆用猪血以治之矣。”他还从化学的角度分析猪血的营养价值:“盖猪血所涵之铁,为有机体之铁,较之无机体之炼化铁剂,尤为适于人之身体。”孙中山认为英美人不吃猪血之类的动物内脏,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其营养价值。《建国方略》又云“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 推崇中医“救民疾苦” 1916年8月,杭州、绍兴等地的同盟会会员邀请孙中山到绍兴共谋发展。刚到绍兴,孙中山的随从胡汉民因一路受凉突发疾病,上吐下泻。绍兴《越铎日报》社社长孙德卿请绍兴著名中医学家裘吉生连夜给予诊治。经裘医生诊断,胡汉民患“赤痢”。裘医生随即进行了辨证施治,但他正欲提笔开方时又转念一想:胡身体这么虚弱,若按常规开方抓药,再去煎好服用,必然会耽误时间,同时胡是怀疑中医疗效之辈,不一定接受。于是他回到医院,...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海椒的神奇传说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海椒又名辣椒、秦椒,是重要的调味佳品,素有“佐料之王”的美称。辣椒还被人们誉为“红色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说起“海椒”的来历,有个很有趣的传说。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四川乐山的凌云山东坡楼设馆讲学时,因凌云山大佛崖下的大佛沱可通东海,大海龙王便命三太子到凌云山向苏东坡求学。三年后,太子学成而归,龙王十分感谢苏东坡,便邀他到龙宫赴宴。宴席上一种形状尖长、色如翡翠、清香而有辣味的鲜菜受苏东坡喜爱,便问龙王为何菜,答曰:“辣椒。”回来时苏东坡向龙王要了些辣椒籽,又向龙王借了块地种辣椒,并与龙王相约,打五更...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贾宝玉的烫伤与败毒散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贾宝玉被蜡烛油烫伤属于烧伤。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多由于热液、火焰、蒸汽等高温引起。
在《红楼梦》“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一回中,宝玉躺在炕上和彩霞说笑,一面说,一面拉她的手。彩霞夺手不肯,便说:“再闹就嚷了!”二人正闹着,原来贾环听见了,素日原恨宝玉,今见他和彩霞玩耍,心上越发按不下这口气。因一沉思,计上心来,故作失手,将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烛向宝玉脸上一推,只听宝玉“哎哟”一声,满屋里人都吓了一跳。连忙将地下的绰灯移过来一照,只见宝玉满脸是油。王夫人又气又急,忙命人替宝玉擦洗,一面骂贾环。只见宝玉左边脸上起了一溜燎泡,幸而没伤眼睛。王夫人看了又心疼,又怕贾母问时难以回答,急得又把赵姨娘骂一顿;又安慰了宝玉;一面取了“败毒散”来敷上。宝玉说:“有些疼,还不妨事。”回房后,宝玉自己拿镜子照,左边脸上满满地敷了一脸药。 败毒散出自宋朝陈师文《太平惠民...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孙思邈与《千金要方》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孙思邈这部《千金要方》是为了人们备急,治病教人用的,要力争把唐代以前重要的医药文献兼收并蓄,将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尽可能地收录到这部医书里去。
药王孙思邈早年曾到陕西汉中、秦岭、大巴山、太白山、峨眉山等地采过药材,还在华原和长安城里的公主府里种过中草药。他熟悉许多采药老人,在长期的采药过程中,不但亲自检验了前人所发现的各种草药的功效,还发现了许多新药,包括从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我国新疆和中亚、西亚一带,从天竺国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所传进来的新药,他把上述各种草药的产地、形状、药性等都一一注明,写进其著作《千金要方》里。 孙思邈这部《千金要方》是为了人们备急,治病教人用的,要力争把唐代以前重要的医药文献兼收并蓄,将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尽可能地收录到这部医书里去。 孙思邈写《千金要方》时有自己的节奏和习惯。黎明即起,便到树林里散步...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汉高祖刘邦与桑葚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成就帝业的汉高祖刘邦对彭城之战刻骨铭心,感激黄桑峪那片神奇的桑林,念念不忘桑葚的救命之恩。御医们遂顺着他的心意,将采集来的桑葚加蜜熬膏,供其常年养生服用,使其受益匪浅。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趁西楚霸王项羽北上齐国平乱之机,由洛阳统领七路诸侯国联军大举东进伐楚,直取楚都彭城(今徐州)。坐镇齐地的项王得知后,旋即亲率3万骑兵长途奔袭,秘密回师,解救彭城之危,大破刘邦麾下56万诸侯兵。败走彭城的刘邦冲出重围,带着数十骑仓皇西逃几十里,及至萧县东南险峻山谷“黄桑峪”时,不得不止步,因为这里三面环山,仅北面山坳有一出入口通向外界。此刻,前有高山阻挡,后有追兵袭击,情急之下,刘邦一行人从侧面躲进一个阴暗的山洞避难,刻意保留洞口蜘蛛网的原样。不多时,项羽追兵扬鞭纵马而至,见洞口蛛网密布,料定未曾有人闯入,于是徘徊...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王叔和与《脉经》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王叔和博览群书,苦心钻研,总结前人书中的相关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了《脉经》一书,共10卷。这是第一次有人对脉学做专门、系统的整理。
西晋时期的王叔和曾担任太医令,诊病过程中他充分体会到脉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但若想深入学习脉学知识并非易事,因其内容多记载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书中,文义深奥,一般人很难读懂,更谈不上正确运用。因此,王叔和博览群书,苦心钻研,总结前人书中的相关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了《脉经》一书,共10卷。这是第一次有人对脉学做专门、系统的整理。 《脉经》中概括了临床上经常出现的24种脉象,分别是...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红豆生南国 寄情且疗疾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红豆树亦称“相思树”,种子叫“红豆”“相思子”“鸳鸯豆”等,色艳若血,晶莹剔透,质坚如钻。相思树的枝、叶、茎、根、种子皆入药。
红豆树亦称“相思树”,常绿乔木,产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福建、云南、江西、台湾等地。种子叫“红豆”“相思子”“鸳鸯豆”等,色艳若血,晶莹剔透,质坚如钻。相思树的枝、叶、茎、根、种子皆入药。 古往今来,创作、吟诵“红豆”的诗词歌赋数量繁多、佳篇比比皆是。诸如:“采来红豆寄心知”“采撷红豆寄思浓”“红豆一颗胜千言”“何人抚案幸红豆,寄语丽人别后”“空有三生红豆种,相思更惹悲心痛”“相思红豆种何方?佳期已过场”“蹑手轻足开蕊苞,欲寻红豆瞧”“正是莹莹红豆鲜,一睹相思又”“红豆春深发几枝”“院落秋气正飒然,一枝红豆报鲜妍”“秋来一颗寄相思”“口含红豆相思语”“江南红豆树,一叶一相思”“一声红豆也沾巾”“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曹雪芹《红豆曲》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其中,尤以唐代诗人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为著名,千古传颂。 红豆凝聚着许许多多的喜庆欢愉和凄美故事,备受人怜,深惹人爱。《述异志》载:“昔战国有民众征戍秦,久不返,妻思而瘁。既葬,塚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名相思木,结其子即相思子也。” 红豆,蕴含着满腔情愫,寄托着无限相思,业已从物质实体走向精神层面,升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1654年,清代著名文学家钱谦益购得常熟白茆港之芙蓉庄,因喜爱庄园内一株百余年的红豆树,便给“芙蓉庄”来了一个华丽转身,更名为“红豆山庄”。钱谦益80寿辰时,欣得柳如是“红豆一颗以为... -
话题:典故、名家/医药典故 标题:古代传说故事中的生姜_医药典故_中医中药网
生姜在我国不但是饮食常用的调味佳品,在医疗上的广泛应用也有悠久的历史,许多生姜治疗疾病的神奇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吕氏春秋》载,姜为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气味。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生姜在我国不但是饮食常用的调味佳品,在医疗上的广泛应用也有悠久的历史,许多生姜治疗疾病的神奇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苏轼与中药“姜制法”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一个关于生姜的故事。一天,苏轼与他的文学好友姜志之饮茶闲谈,姜志之提议道:“苏子,我们还是指坐中一物为药名吧。”苏轼以赞同的口气连声说:“好!好!”志之沉思片刻说:“君为药名。”苏轼不解其意。志之笑曰:“苏子嘛!”苏轼随即说道:“你也是药名,不是厚朴,就是半夏。”志之茫然无知,问其缘故。苏轼曰:“若不是半夏、厚朴,何以姜志(制)之!”志之拍案叫绝:“妙哉!妙哉!”。那“姜”与“制之”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在中药的制法上有净选、切制和炮制等方法,其目的在于保证药品质量,提高药物的疗效,确保用药安全。姜制法就是诸多炮制方法之一。 刘邦饮姜汤暖胃 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征战河南音山,身染瘟疫,请了许多当时的名医进行治疗都没有明显的疗效。由于久治不愈,慢慢刘邦已经几乎粒米不进,而且自觉胃中一片冰冷,时时想吐。当地一位老翁,听说了刘邦生病的表现,就献出自己珍藏的一个秘方“生姜萝卜汤”,刘邦喝后顿觉胃中温暖,也不想吐了,病情大减。于是继续服用此方,不日就药到病除。刘邦病好之后,立即率兵打了个大胜仗,歼灭了楚兵的主力部队。 孔子重视生姜养生 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东坡杂记》中记述了一则常食生姜而延年益寿的趣闻:钱塘(现今浙江杭州市)净慈寺里有一位僧人,虽年逾八旬,却童颜鹤发,精神矍铄。苏东坡问他有何益寿妙方,僧人告之,每天连皮嫩姜温水送服,坚持40余载。其实,生姜可延年益寿,并不是这位老僧的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认识到食用生姜有抗衰防老的功效。他认为,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虽然孔子对生姜神奇功效的解释不尽正确,然而在那个年代,孔子饱尝战祸却活了73岁,这可能与他一生中重视食用生姜有密切的关系。 名医用生姜解半夏毒 生姜不但治了帝王的瘟疫,也救过许多平民百姓。唐朝时期,长安香积寺有个叫行端的和尚,夜间上南五台山砍柴,回寺后成了哑巴,人们相互议论不解其故。有的说这是让山上的妖魔给迷住了;也有的说是怕他讲出山上的真情将他弄哑了。这样一传,吓得众僧再也不敢上山砍柴了。香积寺的方丈急忙带领众僧在佛前做了八十一天道场,让佛祖为行端驱魔,可是无济于事,行端仍不能说话。这时有个略懂医术的僧人德始提议让行端前去求医于长安城里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