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华语
childrenChinese_topic
少儿汉语话题分类语料库
共7条
-
话题:九类/文学艺术/故事/人物故事 标题:论学习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了些东西,经常温习它,
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任何人要获得新知识,途径只有一条,那便是"学",
向具有这门知识的人学,向记有这门知识的书本学。但是学
了,懂得了,却不等 掌握了这门知识。要使它成为自己的
东西,就必须"习"。只有经常温习,才能记得住,记得牢。
因此,"学"和"习"又是一回事。光"学"而不"习",
所学的知识是记不牢的。有的人不理解"习"的重要性,学
得很多,甚至什么东西都学,但却不肯付出时间经常温习,
结果是学了就忘,收不到成效,学的兴趣也就降低了。
"习"字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就是实习,或者说是实
践,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和"习"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
学了理论而不实践,那么理论就只是理论,不但学不好,也
做不好工作。
重要的还是这个"时"字。"时习之",不是"习"
一次两次,或三次五次,而是经常不断地、持之以恒地把学... -
话题:九类/文学艺术/故事/人物故事 标题:老人粘蝉 关键词: ___ _就_ ___。 老人 起床 脸红 他 说话 去餐厅吃饭 那个女孩 抬头 吃到了树叶 我 举竿 给你写信 骆驼 到美国 粘住一只蝉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看见一位老人在路边粘
蝉。蝉停在高高的树枝上,老人一举竿就粘住一只,简直就像
从衣袋里取 东西一样容易。孔子看了赞不绝口:“妙
极了妙极了!
老人看看他们,笑着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行。一
举竹竿手就打颤,竹竿离蝉还很远,蝉就飞了。”
孔子问 “那您是怎幺练出这手地活的呢?”
老人从容地说“拈蝉先要练举竿。我在竹竿头上放一
个小球,举竿时尽量不让它掉下来... -
话题:九类/文学艺术/故事/人物故事 标题: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吃西瓜
有几个人想捉弄阿凡提,请阿凡提吃西瓜。
阿凡提和他们一边吃着西瓜,一边说笑。那几个人把瓜皮
偷偷地丢在阿凡提身后。
吃完西瓜,一个人指着阿凡提身后的一堆瓜皮,说:“哎
呀,这么多瓜皮,阿凡提吃了多少西瓜呀!他一定是馋
坏啦!”这些人哈哈大笑起来。
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看来,我没有你们那么馋。要不,
你们... -
话题:九类/文学艺术/故事/人物故事 标题:差不多先生传 关键词: 1.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当时中国有名的人? 2.你知道差不多先生和你我有哪些不同吗? 3.差不多先生是怎么死的? 4.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为什么要给他取个“圆通大师’’的 法号?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都知道,他
姓差,名不多,各省各县各村都有叫这名字的。你一定见过他,
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嘴
上,因为他是很多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
得不很分明;他有两只耳朵,听得不很清楚;有鼻子和嘴,但
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
却不很好。
他小的时候,他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
妈骂他,他摇摇头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问他:“古城西安在哪一个
省?’’他说在山西。老师说:“错了,是陕西,不是山西。”他
回答:“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银行里工作,他既会写又会算,只是总不
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经理生气了,常常骂他。而他只是笑嘻嘻地赔不是道:“‘千’字
比‘十’字只多了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情,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
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他白
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
走同明天走也还羞... -
话题:九类/文学艺术/故事/人物故事 标题:我的老师 关键词: 1她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从来) 2这件衣服质量不错,____。(并且) 3. ,这里的天气也是很好的。(即使) 4.____ ,我们还是另作安排吧。(至于) 5我们很喜欢她的表演, 。(模仿)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
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
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
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
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
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
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
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幺有
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幺会不喜欢她,怎幺会不愿意和她... -
话题:九类/文学艺术/故事/人物故事 标题:傻二哥 关键词: l用下边的词加上“的”组成尽可能多的短语。 热闹—— 有趣—— 好看—— 2用“的”完成句子。 这是我的书包, 一。 今天我买7很多菊花,____。 3用“很”改写下列句子。 我把这本书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他对我说的话非常感兴趣。 他不太赞成我自己开车出门。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我的童年是在天津度过的。那时,天津是一个热闹的工业
城市,天津人又有爱玩爱唱的传统。
那时的天津,好像到处都是音乐,连做小买卖的吆喝声,都
是有腔有调的。比如有一个卖药糖的,他的吆喝就很讲究:“卖
药糖啊!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糖心里顺,
含着药糖你不图。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吃块
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
这个卖药糖的,当时不过十五六岁。他非常聪明,会做很
多活,会修锁、修鞋、修车、修灯,差不多什幺都会修。东西
坏了,交到他手里,几下就好了。他还有一个特点:爱帮人忙,
一帮就帮到底,有一股热心的傻劲儿。由于他这股傻劲儿,人
家忘了他的聪明,给他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他傻二哥!说他
“傻灵傻灵”的。
他出去卖药糖,总是穿一套专用的衣服:白布上衣,黑色
裤子,挽着袖子,留着偏分头,斜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
子。瓶口上有一个很亮的铜盖子,可以打开一半儿。围着瓶子,
还装了一些靠电池发亮的小灯泡。瓶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药糖。
瓶子旁边挂着一把钳子,是为了夹糖用的,不用手拿,表示卫
生... -
话题:九类/文学艺术/故事/人物故事 标题:闯市场的温州人 关键词: l改革开放给温州带来了什么变化? 2早期的温州经济有什么特点? 3温州人生产的鞋怎幺样? 4人们怎幺评价温州人?温州,位于浙江的南部山区。那里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
地方,人多地少,交通不便,又缺少自然资源。但是,随着中
国的改革开放,温州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在短
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城
市。
早期的温州以大大小小的家庭工厂闻名。他们生产的是一
些小商品,像纽扣、标牌等。这些小商品,国营大厂不愿生产
而市场上又十分需要。例如温州的桥头镇,曾经是中国大的
纽扣市场。这里家家办厂,户户开店,生产的纽扣销往全国各
地。“小商品,大市场”是温州开始创业时期的突出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庭工厂遇到了挑战。以制鞋业
为例,在90年代以前,这里的皮鞋大多是采用锤子榔头敲敲打
打的方式,从各个家庭里生产出来的。为了以低价保住市场,他
们就尽量想办法降低成本,常常用质量差的材料欺骗消费者,
结果出现了穿不到一天就坏了的“晨昏鞋”。1987年10月,在杭
州,商家和消费者点起一把大火,愤怒烧毁了温州的皮鞋。从
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