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网页话题分类语料库
中医网站的网页,清洗建库后1200个文本文件,共8大类,127二级小类,29个三级类,约100万字。
共1115条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鹌鹑蛋_中药词典A_中医中药网
【拼音名】ān Chun Dàn 【来源】雉形目雉科鹌鹑Coturnix coturnix (L.),以蛋...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艾片_中药词典A_中医中药网
【出处】《增订伪药条辨》 【拼音名】ài Piàn 【别名】艾脑香(《现代实用中药》),艾粉、结片(《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纳香叶片的加工品。植物形态参见艾纳香条。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为半透明的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气清凉,味辛凉浓烈。燃烧时有浓黑烟。以片大、质薄、洁白、松脆、清香者为佳。 【炮制】9~10月间,采取艾纳香叶,入蒸器中加热使之升华,升华所得的结晶为灰白色之粉状物,即称艾粉。经压榨去油...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暗紫贝母_中药词典A_中医中药网
【拼音名】àn Zǐ Bèi Mǔ 【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别名】乌花贝母、松贝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的鳞茎。7~9月苗未枯萎时采挖,带泥曝晒或微火烘,随时用竹、木器翻动,至表皮现粉白色时筛去泥士,装入麻袋,轻轻撞去附土及老皮,再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23cm。鳞茎直径6~8mm。叶多对生,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5.5cm,宽3~5mm。花单生,叶状苞片1枚;花被片长2.5~2.7cm,深紫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宽6~10mm;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矮杨梅皮_中药词典A_中医中药网
【拼音名】ǎi Yánɡ Méi Pí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云南杨梅的根皮、茎皮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ica nana Cheva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剥取根皮和茎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0.5-2m。小枝较粗壮,无毛或有稀疏柔毛。叶革质或薄革质;叶柄长1-4mm,无毛或有稀疏柔毛;叶片长椭圆状倒卵形至短楔状倒卵形,长2.5-8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楔形,中部以上常有少数粗锯齿,成长后上面腺体脱落留下凹点,下面腺体常不脱落,无毛或有时上面中脉上有稀疏柔毛;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突起。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生于叶腋,直立或向上倾斜,长1-...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矮地茶_中药词典A_中医中药网
本品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 (Hornst.)B1.的全株。 【别名】平地木、老勿大、不出林、叶底珠。 【性味归经】苦,平。归肺、肝经。 【功能】 1、祛痰止咳:用治咳喘...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矮脚枫叶_中药词典A_中医中药网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ǎi Jiǎo Fēnɡ Yè 【来源】为樟科植物红叶甘橿的叶。 【原形态】红叶甘橿,又名:桂子树。落叶乔木,高达10米。小枝黄绿色。叶互生,卵圆形,长3~11厘米,宽2.5~8厘米,叶上部常3浅裂,有时全缘,先端钝尖,基部平截或圆形,偶为浅心形,近革质,幼时两面均被短柔毛,老时仅下面脉腋有毛,有3出脉;叶柄长7~20毫米。伞形花序腋生,无总梗;花单性,雌雄...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臭灵丹草_中药词典C_中医中药网
臭灵丹草为菊科植物翼齿六棱菊的干燥地上部分;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臭灵丹草为菊科植物翼齿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DC.)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干燥。产云南、四川、湖北、贵州及广西。 【中药名称】臭灵丹草 【中药学名(拉丁名)】LAGGERAE HERBA 【别 名】狮子草、臭叶子、大黑药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科属】菊科 【分布区域】产云南、四川、湖北、贵州及广西。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翼齿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DC.)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产云南、四川、湖北、贵州及广西。 【入药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干燥。(《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本品长50-15cm,全体密被淡黄色腺毛和柔毛。茎圆柱形,具4-6纵翅,翅缘锯齿状,易折断。叶互生,有短柄;叶片椭圆形,暗绿色,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下延成翅,边缘有锯齿。头状花序着生于枝端。气特异,味苦。(《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辛、苦,寒;有毒。归肺经。(《...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玛卡_中药词典M_中医中药网
玛卡为十字花科植物印加萝卜的肉质根;有抗疲劳,补充体力,改善睡眠,抗更年期,活跃生育,增强记忆等功效。
玛卡为十字花科植物印加萝卜Lepidium meyenii Walp.的肉质根。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多数植株叶色转黄褪色,肉质根充分膨大,基部圆钝即可收获。人工采收后,除去叶片,清除泥土和须根,用水清洗干净,切成片状放在阳光下晒干即成商品,加工包装上市出售。产云南。 【中药名称】玛卡 【所属功效类】补虚药 【科属】十字花科 【分布区域】产云南。 【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印加萝卜Lepidium meyenii Walp.的肉质根。 【分布产地】产云南。 【入药部位】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多数植株叶色转黄褪色,肉质根充分膨大,基部圆钝即可收获。人工采收后,除去叶片,清除泥土和须根,用水清洗干净,切成片状放在阳光下晒干即成商品,加工包装上市出售。 【药...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头花蓼_中药词典T_中医中药网
头花蓼为蓼科植物头花蓼的干燥全草;清热利湿,解毒散瘀,利尿通淋;用于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盆腔炎,前列腺炎,风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头花蓼为蓼科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 ex D. Don的干燥全草。春、夏、秋三季釆收,鲜用或晾干。产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中药名称】头花蓼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POLYGONI CAPITATI 【别 名】省订草、红岩花叶、雷公须 【所属功效类】利水渗湿药 【科属】蓼科 【分布区域】产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 ex D. Don的干燥全草。(《湖南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本品为蓼科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anan.–Hamilton ex D.Don的干燥全草或地上部分。(《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分布产地】产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入药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春、夏、秋三季釆收,鲜用或晾干。(《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性状】 为中段。茎圆柱形,红褐色,节处略膨大并着生柔毛,切面中空。叶多皱缩,完整叶片展开后呈椭圆形,宽1-2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红色缘毛,上表面绿色,常有人字形红晕,下表面绿色带紫红色,两面均被褐色疏柔毛;叶柄短或近无柄,基部有草质耳状片;托叶鞘筒状,膜质。花序头状,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3棱,黑色。气微,味微苦、涩。(《湖南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本品茎呈圆柱形,红褐色,节处略膨大并着生柔毛,断面中空。叶互生,多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长1.5-5cm,宽1-2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红色缘毛,上表面绿色,常有人字形红晕,下表面绿色带紫红色,两面均被褐色疏柔毛。叶柄短或近无柄,基部有草质耳状片;托叶鞘筒状,膜质,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气微,味微苦、涩。(《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性味归经】 苦、辛,凉。归肾、膀胱经。(《湖南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苦、辛,凉。归肾、膀胱经。(《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湖南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 清热利湿,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炒瓜蒌子_中药词典C_中医中药网
炒瓜蒌子为瓜蒌子的炮制加工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
炒瓜蒌子为瓜蒌子的炮制加工品。主产于山东、山西、河北、浙江、江苏等地。以山东为道地产区。 【中药名称】炒瓜蒌子 【中药学名(拉丁名)】TRICHOSANTHIS SEMEN TOSTUM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科属葫芦科】 【分布区域】主产于山东、山西、河北 【来源】本品为瓜蒌子的炮制加工品。(《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主产于山东、山西、河北、浙江、江苏等地。以山东为道地产区。 【入药部位】果实及种子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平椭圆形,长12-15mm,宽6-10mm,厚度约3.5mm。表面浅褐色至棕褐色,平滑,偶有焦斑,沿边缘有l圈沟纹,顶端较尖,有种脐,基部钝圆或较狭。种皮坚硬;内种皮膜质,灰绿色,子叶2,黄白色,富油性。气略焦香,味淡。(《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大肠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润肺化痰,滑肠通便。(《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9-15g。(《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中国药典2015》) 【中药炮制】取瓜蒌子,照炒法(通则0213),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放凉。(《中国药典2015》) 【道地性】北药 【传说渊源】 江南有一座高山,山上有许多山洞,被云雾和密林遮掩着。人们传说,这山中有仙人居住。 有个椎夫常常进山砍柴。一天中午,他砍了满满一担柴,感到又渴又累,就寻着泉水的响声,来到一个山洞的外边。这里长着几棵又高又粗的老树,一股山泉从洞口流过。樵夫放下柴担,手捧泉水喝足了,又走进山洞。山洞很大,可往里走了几步就到头了。樵夫只好出来,在树荫下找到一块石板,躺在上面休息。正当他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忽听有人讲话。他歪头一看,对面树底下坐...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蔓荆叶_中药词典M_中医中药网
蔓荆叶为马鞭草科植物蔓荆的干燥叶;清热解毒,除风止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利尿通淋。
蔓荆叶为马鞭草科植物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叶。主产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此外,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产。夏、秋季采收,低温干燥。 【中药名称】蔓荆叶 【中药学名(拉丁名)】FOLIUM VITICIS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科属】马鞭草科 【分布区域】主产山东、浙江、江西 【来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叶。(《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三册傣族药》) 【分布产地】主产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此外,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产。 【入药部位】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低温干燥。(《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三册傣族药》) 【药材性状】本品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倒卵形至长圆形,长2.5-9cm,宽1-3cm,全缘,叶端钝或微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灰色至灰黑色,无毛或被微柔毛;下表面灰白色,密被绒毛。气香,味辛、苦。(《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三册傣族药》)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脾、肾、膀胱经。(《...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铁丝威灵仙_中药词典T_中医中药网
铁丝威灵仙为百合科植物鞘柄菝葜和黑叶菝葜的干燥根及根茎,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腰脚诸痛,癥瘕积聚,心膈痰饮,鱼骨鲠喉。
铁丝威灵仙为百合科植物鞘柄菝葜Smilax stans Maxim.和黑叶菝葜Smilax nigrescens Wang et Tang ex P. Y. Li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晒干;或须根切段,根茎切厚片,晒干。黑叶菝葜产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鞘柄菝葜产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台湾、湖北及西北、西南地区。 【中药名称】铁丝威灵仙 【中药学名(拉丁名)】RADIX ET RHIZOMA SMILACIS 【别 名】铁丝灵仙、铁丝根、铁杆威灵仙 【所属功效类】祛风湿药 【科属】百合科 【分布区域】黑叶菝葜产于陕西、甘肃、湖北、四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鞘柄菝葜Smilax stans Maxim.和黑叶菝葜Smilax nigrescens Wang et Tang ex P. Y. Li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分布产地】黑叶菝葜产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鞘柄菝葜产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台湾、湖北及西北、西南地区。 【入药部位】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晒干;或须根切段,根茎切厚片,晒干。(《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性状】鞘柄菝葜: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横向延长,弯曲,质坚硬,难折断。根茎两侧及下端着生许多细长的根,略弯曲,长20-100cm,直径为1-3mm;表面灰黑色或灰褐色,须根痕呈钩刺状。质坚韧,难折断,断面外圈为灰棕色环。气弱,味淡。 黑...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暴马子皮_中药词典B_中医中药网
暴马子皮为木犀科植物暴马丁香的干燥干皮或枝皮;清肺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咳喘痰多。
暴马子皮为木犀科植物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amurensis (Rupr.) Pringle的干燥干皮或枝皮。春、秋二季剥取,干燥。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等地。 【中药名称】暴马子皮 【中药学名(拉丁名)】SYRINGAE CORTEX 【别 名】白丁香、棒棒木、荷花丁香 【所属功效类】化痰止咳平喘药 【科属】木犀科 【分布区域】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等地 【来源】本品为木犀科植物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amurensis (Rupr.) Pringle的干燥干皮或枝皮。(《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等地。 【入药部位】皮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剥取,干燥。(《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短不一,厚 2-4 mm。外表面暗灰褐色,嫩皮平滑,有光泽,老皮粗糙,有横纹;横向皮孔椭圆形,暗黄色;外皮薄而韧,可横向撕剥,剥落处显暗黄绿色。内表面淡黄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气微香,味苦。(《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清肺祛痰,止咳平喘。(《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用于咳喘痰多。(《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30-45g。(《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置通风干燥处,防潮。(《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灰黄色。石细胞较多,成群或单个散在,呈类圆形、长方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分枝状,直径50-260μm,层纹、孔沟明显。木栓细胞黄棕色,呈长纺锤形或梭形,细胞内含油滴。纤维多碎断,常与石细胞伴生,直径5-20μm,壁厚。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丁香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5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①治痰喘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暴马子一寸长,切条,水煎频饮。(《吉林中草药》) ②治心脏性浮肿:暴马子一两,切碎,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药理作用 ①祛痰作用:小鼠或家兔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都有显着的祛痰作用(酚红法),作用强度与同剂量桔梗相当,切断迷走神经后,作用不受影响,直接从气管内给予小量药物亦可发生作用,因此可能系直接刺激呼吸道而发生作用。对于气管纤毛上皮运动则反有抑制。祛痰的有效成分是酸酚及黄酮类物质。 ②平喘作用:豚鼠口服全皮水煎液有非常明显的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引喘法)。平喘的有效成分是萜类。小鼠灌服接近中毒量的全皮水煎液仍无止咳作用(氨水喷雾法)。树皮的乙醇提取物的中性部分有止咳作用。 ③对大鼠实验性慢性气管炎的作用:灌服浸膏20克/公斤,共20天。并无止咳作用,但...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藤合欢_中药词典T_中医中药网
藤合欢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的干燥果实;补脾,安神,活血;用于神经衰弱,失眠。
藤合欢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产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
【中药名称】藤合欢
【中药学名(拉丁名)】FRUCTUS CELASTRI ORBICULATI
【别 名】葛子、皮猢子、鸦雀食
【所属功效类】安神药
【科属】卫矛科
【分布区域】产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
【来源】本品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的干燥果实。(《辽宁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2009年版》)
【分布产地】产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
【入药部位】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辽宁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2009年版》)
【药材性状】本品为蒴果,球形,浅黄至黄绿色,具宿存花柱,直径约6mm。基部有时可见细小果柄及绿色的花盘。果皮2-3裂,内表面亮黄色,内有3-6个被有红色肉质假种皮的种子。种子卵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气微,味微酸、辛。(《辽宁省中药材标准...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薜荔藤_中药词典B_中医中药网
薜荔藤为桑科植物薜荔的干燥带叶茎枝,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
薜荔藤为桑科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inn.的干燥带叶茎枝。秋末、冬初叶未脱落前采收,干燥。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中药名称】薜荔藤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FICI PUMILAE 【别 名】木莲、木莲藤、过水龙 【所属功效类】祛风湿药 【科属】桑科 【分布区域】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inn.的干燥带叶茎枝。(《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分布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入药部位】茎木 【采收加工】秋末、冬初叶未脱落前采收,干燥。(《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不规则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1-1.4cm。表面棕黄色至棕褐色,上部光滑,下部有多数须状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绿色,髓偏于一侧。叶互生,叶柄长0.5cm,叶片展开后呈椭圆形,全缘;表面黄绿色,背部中脉凸出,细脉交织成网状,革质。气微,味淡。(《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性味归经】酸,平。归心、肝、肾经。(《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主治】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用法用量】9-15g。(《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贮藏保存】置通风干燥处。(《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品茎的横切面:木栓层细胞约5列。皮层外侧为石细胞环带,石细胞呈类圆形或卵圆形,一种壁厚,胞腔呈点状,直径8-20μm,一种壁较薄,胞腔较大,直径15-40μm,孔沟明显,壁木化。柱鞘纤维成束,纤维壁厚,胞腔多不...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通关藤_中药词典T_中医中药网
通关藤为萝藦科植物通关藤的干燥藤茎;止咳平喘,祛痰,通乳,清热解毒;用于喘咳痰多,产后乳汁不通,风湿肿痛,疮痈。
通关藤为萝藦科植物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 Wight et Arn.的干燥藤茎。秋、冬二季采收,干燥。主产于云南、贵州。 【中药名称】通关藤 【中药学名(拉丁名)】MARSDENIAE TENACISSIMAE CAULIS 【所属功效类】化痰止咳平喘药 【科属】萝藦科 【分布区域】主产于云南、贵州。 【来源】本品为萝藦科植物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 Wight et Arn.的干燥藤茎。(《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主产于云南、贵州。 【入药部位】茎木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收,干燥。(《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扁圆柱形,略扭曲,直径2-5cm;节膨大,节间两侧各有1条明显纵沟,于节处交互对称。表面灰褐色,粗糙;栓皮松软,稍厚。质硬而韧,粗者难折断。断面不平整,常呈类“8”字形,皮部浅灰色,木部黄白色,密布针眼状细孔。髓部常中空。气微,味苦回甜。(《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止咳平喘,祛痰,通乳,清热解毒。(《中国药典2015》...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笔管草_中药词典B_中医中药网
笔管草为菊科鸦葱属植物白茎鸦葱的根;清热解毒,平喘,祛风除湿。主治感冒发热,哮喘,乳腺炎,疔疮,关节痛,带状疱疹。
笔管草为菊科鸦葱属植物白茎鸦葱的根。秋季采收,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蒸后晒干。 【拼音名】Bi Guan Cao 【别名】猪尾巴,羊奶子,水风,白茎鸦葱,独脚...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白贝齿_中药词典B_中医中药网
白贝齿为宝贝科动物环纹货贝的贝壳;止血,干脓水,破痞;用于治出血,脓水及痞块等。
白贝齿为宝贝科动物环纹货贝Monetaria annulus (Linnaeus)的贝壳。5-7月捞取,除肉,洗净,晒干。主产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 【中药名称】白贝齿 【中药学名(拉丁名)】MONETARIAE CONCHA 【别 名】贝子、贝齿、白贝 【所属功效类】止血药 【科属】动物药 【分布区域】主产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 【来源】 本品为宝贝科动物环纹货贝Monetaria annulus (Linnaeus)的贝壳。(《四川省藏药材标准2014年版》) 本品为宝贝科动物货贝Monetaria moneta (L.)、环纹货贝Monetaria annulus (L.)或拟枣贝Erronea errones (L.)的贝壳。(《河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3版》) 【分布产地】主产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 【入药部位】动物 【采收加工】 5-7月捞取,除肉,洗净,晒干。(《四川省藏药材标准2014年版》) 夏季于海边捞取,去肉,洗净,晒干。(《河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3版》) 【药材性状】 货贝:本品略呈卵圆形,长2.4-2.8cm,宽约2cm,高1-1.4cm。背部中央隆起,两侧坚厚而地平,后方两侧有钝结节;表面光滑,有光泽,呈鲜黄色、黄白色或稍带灰绿色,两侧边缘色较淡;背部具有2-3条灰绿色横带,有的具不甚明显的橙黄色环纹。底部平,白色或黄白色,壳口狭长,内外两唇周缘各有12-14个细长的白齿。壳内面紫...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艾虎_中药词典A_中医中药网
艾虎,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长,约45-50mm。尾基毛次之,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跖行性。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拼音名】 ài Hǔ
【英文名】 Weasel
【别名】地狗、艾鼬、两头乌、臭狗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鼬科动物艾鼬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皮,剖腹,除去内脏和骨骼,取肉烘干。
【原形态】艾鼬,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长,约45-50mm。尾基毛次之,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跖行性。脚掌被毛。掌垫发达,前足4枚,呈瓣状,腕垫2枚;爪粗壮而锐利,褐白色。体...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五指柑_中药词典W_中医中药网
五指柑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干燥全草;解表清热,利湿除痰,止咳平喘,理气止痛,截疟杀虫;用于感冒咳喘,肝病、脘满腹痛,泄泻痢疾,疟疾,蛲虫,外用治痈肿和疮癣。
五指柑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 L.的干燥全草。四季均可采收,除去泥沙,根茎洗净,干燥。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达秦岭淮河。 【中药名称】五指柑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VITICIS NEGUNDO 【所属功效类】化痰止咳平喘药 【科属】马鞭草科 【分布区域】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达秦岭淮 【来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 L.的干燥全草。(《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2004年版》) 【分布产地】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达秦岭淮河。 【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除去泥沙,根茎洗净,干燥。(《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2004年版》) 【药材性状】本品根茎外表皮黄白色至灰褐色,外皮常片状剥落,茎枝黄棕色至棕褐色,上部呈明显的四棱形,下部类圆柱形,密被短绒毛。掌状复叶对生,小叶5或3片,多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状卵形,中央3个小叶片较大,两侧的较小而无柄,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两侧边缘具粗锯齿状2-5个。上表面淡绿色;下表面灰白色,两面沿叶脉有短茸毛。圆锥花序顶生。花萼钟形,密被白色短柔毛,5齿裂,花冠淡紫色,被毛,二唇形。果实圆球形或倒卵圆形,下半部包于宿萼内。气微臭,味苦微涩。(《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2004年版》) 【性味归经】微苦,辛,平。归肺经。(《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一册2004年版》) 【药材功效】解表清热,利湿除痰,止咳平喘,理气止痛,...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五月艾_中药词典W_中医中药网
五月艾为菊科植物五月艾的干燥地上部分,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五月艾为菊科植物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间枝叶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中药名称】五月艾 【中药学名(拉丁名)】ARTEMISIAE INDICAE HERBA 【别 名】野艾、大艾 【所属功效类】止血药 【科属】菊科 【分布区域】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的干燥地上部分。(《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分布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入药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夏、秋间枝叶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11年版》) 【药材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长50-100cm,直径0.2-0.7cm;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具纵棱线,稀被灰白色茸毛或无毛。质略硬,易...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仙灵脾_中药词典X_中医中药网
仙灵脾为小檗科植物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巫山淫羊藿的干燥根茎;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
仙灵脾为小檗科植物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或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Ying的干燥根茎。夏、秋间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洗净,干燥。淫羊藿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地;箭叶淫羊藿主产于湖北、四川、浙江、湖南、陕西、江西等地;巫山淫羊藿主产于陕西、四川、贵州等地。 【中药名称】仙灵脾 【中药学名(拉丁名)】RHIZOMA EPIMEDII 【别 名】淫羊藿根、羊藿根 【所属功效类】补虚药 【科属】小檗科 【分布区域】淫羊藿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河 【来源】本品为小檗科植物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或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Ying的干燥根茎。(《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 【分布产地】淫羊藿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地;箭叶淫羊藿主产于湖北、四川、浙江、湖南、陕西、江西等地;巫山淫羊藿主产于陕西、四川、贵州等地。 【入药部位】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夏、秋间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洗净,干燥。(《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 【药材性状】为不规则的厚片或结节状的段,有的具分枝。表面棕褐色至灰褐色,结节呈小瘤状突起,有残留根痕。切面皮部薄,浅棕褐色,木部黄白色至...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农吉利_中药词典N_中医中药网
农吉利为豆科植物野百合的干燥全草;甘、淡,平;有毒;滋阴益肾,抗癌。
农吉利为豆科植物野百合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的干燥全草。7-10月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主产于山东及长江以南各地。 【中药名称】农吉利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CROTALARIAE SESSILIFLORAE 【别 名山】油麻、野芝麻、芝麻响铃铃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科属】豆科 【分布区域】主产于山东及长江以南各地。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野百合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的干燥全草。(《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 本品为豆科植物野百合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的干燥全草。(《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 【分布产地】主产于山东及长江以南各地。 【入药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中药大辞典》) 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上海市中药材标准1994年版》) 【药材性状】 本品呈段状。根段圆锥形,有时可见切段细侧根,浅黄棕色。茎段圆柱形,表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茸毛,有的可见互生叶痕或切断分枝。叶呈宽披针形或条形,全缘,暗绿色,下表面有丝状长毛,多皱缩、破碎或切段。总状花序,多切断,花朵密集一起,苞片及小苞片极相似,线形,被略粗糙长毛;花梗极短;花萼5裂,先端尖,外面密生棕黄色长毛;花冠蝶形,约与花萼等长。荚果矩形,亦与花萼等长,约7mm,无毛,包于宿存花萼内,果皮灰褐色。种子10-15颗,肾状圆形,深棕...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制天南星_中药词典Z_中医中药网
制天南星为天南星的炮制加工品;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制天南星为天南星的炮制加工品。主产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山东等地。 【中药名称】制天南星 【中药学名(拉丁名)】ARISAEMATIS RHIZOMA PREPARATUM 【所属功效类】化痰止咳平喘药 【科属】天南星科分布区域、主产于湖北、湖南、四川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的炮制加工品。(《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主产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山东等地。 【入药部位】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黄色或淡棕色,质脆易碎,断面角质状。气微,味涩,微麻。(《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外用治痈肿,蛇虫咬伤。(《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3-9g。(《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孕妇慎用。(《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南山楂_中药词典N_中医中药网
南山楂为蔷薇科植物野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用于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
南山楂为蔷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敲扁(楂饼),干燥;或直接干燥(原楂)。产于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 【中药名称】南山楂 【中药学名(拉丁名)】CRATAEGI CUNEATAE FRUCTUS 【别 名】南楂、南楂肉 【所属功效类】活血化瘀药 【科属】蔷薇科 【分布区域】产于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版》) 【分布产地】产于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 【入药部位】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敲扁(楂饼),干燥;或直接干燥(原楂)。(《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版》) 【药材性状】 呈类球形,直径0.8-1.5cm,有的呈饼状。表面棕色至棕红色,具细密皱纹。顶端凹陷,有花萼残痕,基部有短果梗或果柄痕。果肉薄。气微,味微酸涩。(《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 本品类球形,直径0.8...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南非叶_中药词典N_中医中药网
南非叶为菊科植物扁桃斑鸠菊的叶,散热、凉血和清血;适用于降血压、降胆固醇、糖尿病、风热性或血热性皮肤病。
南非叶为菊科植物扁桃斑鸠菊Vernonia amygdalina Del.的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我国中南部有产。 【中药名称】南非叶 【别 名】将军叶 【所属功效类】解表药 【科属】菊科 【分布区域】我国中南部有产。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扁桃斑鸠菊Vernonia amygdalina Del.的叶。 【分布产地】我国中南部有产。 【入药部位】叶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苦,涩...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小蜡树叶_中药词典X_中医中药网
小蜡树叶为木犀科植物小蜡树的干燥叶;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喉咙肿痛,口舌生疮,湿热黄疸,痢疾,痈肿疮毒,湿疹,皮炎,跌打损伤,烫伤。
小蜡树叶为木犀科植物小蜡树Ligustrum sinense Lour.的干燥叶。夏、秋季采收,晒干。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中药名称】小蜡树叶 【中药学名(拉丁名)】LIGUSTRI SINENSIS FOLIUM 【别 名】盟甘课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科属】木犀科 【分布区域】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来源】本品为木犀科植物小蜡树Ligustrum sinense Lour.的干燥叶。(《广西壮药质量标准第二卷》) 【分布产地】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小驳骨_中药词典X_中医中药网
小驳骨为爵床科植物小驳骨的干燥地上部分,祛瘀止痛,续筋接骨。
小驳骨为爵床科植物小驳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主产于广东、广西。 【中药名称】小驳骨 【中药学名(拉丁名)】GENDARUSSAE HERBA 【别 名】小还魂、百节芒、小叶金不换 【所属功效类】活血化瘀药 【科属】爵床科 【分布区域】主产于广东、广西。 【来源】本品为爵床科植物小驳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 【入药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有分枝,长40-90cm,直径0.2-3cm。茎表面黄绿色、淡绿褐色或褐绿色,有稀疏的黄色小皮孔;小枝微具四棱线,节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对生,卷缩破碎,展平后呈狭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4-14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脉略带紫色。有的可见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苞片窄细,花冠二唇形。气微,味微辛、酸。(《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祛瘀止痛,续筋接骨。(《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风湿骨痛,血瘀经闭,产后腹痛。(《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9-15g。外用适量。(《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孕妇慎用。(《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置干燥处。(《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黄绿色至黄褐色。石细胞众多,黄色,直径20-80μm,层纹明显。腺鳞头部4细胞,柄单细胞。气孔直轴式或不等式。非腺毛2-4细胞。导管多为具缘纹孔和螺纹。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直径2-10μm。 理化鉴别...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巫山淫羊藿_中药词典W_中医中药网
巫山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的干燥叶,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巫山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T.S.Ying的干燥叶。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西。
【中药名称】巫山淫羊藿
【中药学名(拉丁名)】EPIMEDII WUSHANENSIS HERBA
【所属功效类】 补虚药
【科属】小檗科
【分布区域】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西。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T.S.Ying的干燥叶。(《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西。
【入药部位】叶
【采收加工】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本品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9~23cm,宽1.8~4.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边缘具刺齿,侧生小叶基部的裂片偏斜,内边裂片小,圆形,外边裂片大,三角形,渐尖。下表面被绵毛或秃净。近革质。气微,味微苦。(《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肾经。(《中国药典2015》... -
话题:本草/本草C 标题:异叶茴芹_中药词典Y_中医中药网
异叶茴芹为伞形科植物异叶茴芹的干燥全草,散寒消积,健脾止泻,祛瘀消肿;用于风寒感冒,泄泻,小儿疳积,皮肤瘙痒。
异叶茴芹为伞形科植物异叶茴芹Pimpinella diversifolia DC.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主产于江西省。 【中药名称】异叶茴芹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PIMPINELLAE 【别 名】鹅脚板 【所属功效类】解表药 【科属】伞形科 【分布区域】主产于江西省。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异叶茴芹Pimpinella diversifolia DC.的干燥全草。(《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 【分布产地】主产于江西省。 【入药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 【药材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段,根、茎、叶、花、果混合。根呈圆柱形,表面有白色柔毛。茎呈圆柱形,直径1-6m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有的具数条纵棱及节;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中空。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羽状分裂,中部裂片卵形,顶端渐尖,侧裂片基部倾斜,边缘有圆锯齿。复伞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