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华语
childrenChinese_topic
少儿汉语教材语料库
共270条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我看中国的变化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先后几次来中国参观、学习、工作。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亲身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看到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大变化。
1985年我第一次来北京。
那时候,中国只有极少数家庭有电视,酒吧、剧场也少得可怜。一到晚上,公共汽车停运,商店早已关门,街上冷冷清清。
中国人习惯早起上公园打太极拳,然后到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
那时的单位是个小社会:公共浴室、诊所、公用电话、周末免费电影,一应俱全。
单位还要为人们的住房、结婚、学习、出国等事情操心。
然而,这里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吸引了我:早晨,红灯亮时,成百辆自行车停在线外;绿灯一亮,几百辆自行车又一同启动。
不管走到哪儿,人们都热情、友好地打招呼:“吃了吗?…您上哪儿?”
送别客人,他们总是送到家门外很远的地方,还忘不了说一声:“您慢走!…‘常来啊!”
我也逐渐知道了怎样在一大排同样型号的自行车里找到我的那辆,学会了从棉大衣和白口罩的包裹里认出熟悉的朋友。
1989年,我为了写一本有关中...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说 ”老”B:哎呀!老玛丽!是你呀!我们有五年没见了吧?
A是啊!五年了,你一点儿都没变,还是原来的样子。哎,你刚才叫我什么来着?
B:我叫你“老玛丽”呀!
A:老玛丽?五年没见,我真的显老了吗'
B:哪儿的话!你越来越年轻了!
A真的吗?谢谢!可你刚才为什么叫我“老玛丽”呢?
B:哦,咱们现在不是在中国吗?中国人称呼比自己大的朋友,不都是在姓前面加上一个“老”字吗?像什么“老张”啊,
“老王”啊……叫你“老玛丽”,这不是显得亲热吗?
A:那是你们男人之间的称呼,对姑娘可不能用“老”字。哪个姑娘愿意别人说自己老呢?
B:哎,我可常听中国人说“老姑娘…老姑娘”的。
A:那是指年龄大但还没有结婚的女士。对年轻姑娘可不能这么叫。
对了,这“老姑娘”也是背后说的,当面你可别“老姑娘…老姑娘”地叫人家。
B:那为什么呢?上次我去我的汉语老师家,老师指着自己的女儿对我说:“这是我的老闺女。”
那姑娘挺年轻的,还朝我笑了笑,一点儿也没有不高兴的样子。
A:这是两码事。中国人把自己小的女儿叫“老闺女”,和年龄...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反义词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恰当地使用反义词,常常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相传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次从海南岛回来,朋友问那里的风俗人情怎幺样,他说:“风俗极善,人情不恶。”
苏轼回答得非常简练,但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就是因为用了“善”与“恶”这对反叉词,形成了对比的缘故。
其实,在汉语里,像这种有相反意义的词很多。如“真”与“假”,“新”与“旧”,“厚”与“薄”,“深”与“浅”,“冷”与“热”,
“方”与“圆”,“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等等。
还有一些词的词义不是相反的,而是相对的,也是反义词。如“是”与“非”,“死”与“活”,“男”与“女”,“古”与“今”,“黑”与“白”等等。
汉语里有不少双音词是由两个反义词构成的。
如“出没”,“先后”,“冷暖”,“多少”,“大小”,“是非”,“早晚”,“左右”,“动静”,“夫妇”,“上下”,“反正”,“来回”,“高低”,“东西”,“前后”,“来往”等等。成语里也常常包含有反义词。
如“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扶老携幼”,“高低不平”,“生无与共”,“死去活来”,“有始无终”,“左思右想”等等。
这些成语,都含有两个...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什么都“吃”A:咱们今天说段相声。
B:说什么?
A 咱们就说说“吃”。
B:嗨,就这个呀!
A:你可别小看这个“吃”,它可不简单。中国人能吃,会吃,讲究吃,还什么都吃。
B:这不假。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中国人都能做成美味佳肴。除了——不能吃的。
A:有些东西只有中国人吃,外国人就吃不了。
B:什么东西?
A:比如说,书本,外国人能吃吗?
B:不吃。可中国人也不能吃啊。
A你听着:“啃书本儿”,这是吃吧?
B:那还能“嚼”呢:“咬文嚼字”,也是吃啊!还能吃什么?
A:吃苦、吃惊、吃亏、吃官司。
B:你举的例子不是比喻义,就是引申义,来点儿具体的。你总不能吃人吧'
A怎么不能?“吃父母”,听说过吧?就像你,工作都...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汉语中的比喻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这是一首有名的民歌。它用红太阳比喻粉红的笑脸,用明媚的月亮比喻眼睛,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
古人很早就善于运用比喻了。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晋代名相谢安和侄子、侄女聊天,忽然指着窗外飞舞的雪花问:“大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别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不禁叫好。
用柳絮随风起舞比喻飞雪,比用空中撒盐比喻飞雪,显得更为贴切恰当。
好的比喻来自对生活的深八观察和深刻思考。人们往往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此甲事物。
比如形容人瘦,就说“瘦得像豆芽菜”;描绘人生气,就用“眼睛瞪得像铜铃”;用花作比的时候多:“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科普作品——智慧的花朵”,“比喻一语言艺术之花”,让人...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标点符号趣谈我们知道,说话的时候,有各种语气,说到一定的地方,还要停一停。
写成书面语的时候,怎样表示不同的语气和停顿呢,这就要靠标点符号。
书面语言离不开标点符号。如果不用或用错了,句子的意思就不清楚,有时候还会弄错。在这方面,流传着不少故事。
有个人到朋友家作客,快到吃饭的时候,天忽然下起雨来。
他就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五个字:"下雨天留客”,意思是我本来不想在这儿吃饭,可是下雨了,这是天有意留我。
主人看了,想跟客人开个玩笑,就接下去写了五个字:“天留人不留”,意思是,虽然天下雨,要留客人,可我这个主人不留。
由于他们都没有用标点符号,这十个字连在一起了。客人想了想,给这十个字加了两个逗号,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变成了: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看完,主人和客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常用的标点符号,除了,(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以外,还有、(顿号);(分号):
(冒号)“”(引号)(括号)……(省略号)等等。别小看...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高士其爷爷中国有位非常有名的科普作家,手不能提笔写字,脚不能走路,嘴巴不能说话,但是他却出版了二十几部科学著作和科学普及读物。
他是谁?他就是高士其。
近来每次逛书店,很自然地想到要寻找他的书,比如他为小孩写的科学诗,科学小品等等。
听说近他还出版了一本叫做《细菌的战术》的书,可惜一直找不到。我猜想,这本书由他写来,一定很通俗,很有故事性,应该十分精彩。
因为他这四五十年来成了个全身瘫痪的残疾人,就是给可恶的细菌害的。
高士其二十几岁的时候,在美国留学。
有一次他做实验时,一个瓶子爆炸,脑炎病毒溅到他的耳朵上,接着就渗进他的小脑里,把运动神经给破坏了。
毕业回国的时候,差不多全
身瘫痪。这以后,他一直跟一张活动的躺椅为伴,但他仍然坚持做一些手足的小运动。
那次不幸使高士其脑子里的运动神经受到破坏,但他管思维方面的大脑却是完好的。
因此几十年来,他都用一种奇特的方法顽强地坚持写作,脑子所想的,
只能用觜巴哆哆嗦嗦地发出“嗯嗯”的声音...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几件小事——记父亲叶圣陶
我今年62岁了,可是拿不好筷子。人家拿筷子,拇指上一只,食指上一只,吃起来,两只筷子平行地向碗里伸去,
或扒或拣,灵活方便;我却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捏一双筷子,想要吃什么,交叉着两只筷子往菜碗里伸。
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拣的,你吃菜是叉的。”
还跟小孙女讲:“不要学你爷爷,你爷爷拿筷子多难看。”
我就接着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幺拿筷子,我从小就没学会。”
还有一件我无论如何干不好的事,就是写毛笔字。参加什么会议,看到会场门口摆着圣盒、毛笔、签到簿,我心里就担心:
“又得出一回洋相了。”好不容易毕恭毕敬把名字写上,自己再不敢多看一眼,只好出门不认货,掉头就走。
这当然要怪我自己从小没有下功夫练过,不过父亲也从来没有问过我毛笔字写得怎么样。
直到后来我学着写散文了,父亲也只管我写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比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没想到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
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
你把笔头递过去,...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死了,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向他告别,有的人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花圈围着他,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花圈的有学生,有工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想到我从此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的那一年,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吃晚饭的时候,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囿囵吞枣地读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
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蔡元培与北大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人物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作的大贡献,就是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
1 91 7年,蔡元培先生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
在此之前,北京大学的学生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他们对读书毫无兴趣,上大学只是为了做官。
蔡元培先生来到北大以后,使北大逐渐发生了变化。他第一次在全校大会上演说时,就指出读书是为了研究学问,不是为了做官。
他希望北大的学生培养研究学问的兴趣,养成学问家的品格。
他还强调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尽叉务,年轻的时候学习是为将来服务社会做准备。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改革,首先从文科入手。他认为文科的任务是用新思想代替旧思想。
他到校不到十天,就聘请陈独秀担任文学院院长,后来又请了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来北大当教授。
这批青年教授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使用白话文,推动...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养花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但是我还没有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功夫去作研究与实验。
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没关系,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花虽然多,但是没有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
我不愿时时落泪。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
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
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幺大的本事。
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凭它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
我得天天照顾它们,好像朋友似的关心它们。
陧睫地,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欢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欢干,就别多浇水。
这是个乐趣,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
我不是腿上有毛...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国学大师章太炎趣事章太炎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
他的一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事业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同时也留下不少趣事。
六龄童诗
章太炎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1875年初春,章太炎刚满6岁。一天,他的父亲邀请几位好友在家里饮酒作诗。
饮酒当中,突然下起了大雨。其中有一位老先生酒兴上来,拉着小太炎,让他即景作一首诗。小太炎稍稍思考了一下,大声念道:
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盆;
笼中鸡闭户,室外犬管门。
听完他那稚嫩的声音,在座的客人都拍手称赞!这位老先生立即叫人拿来纸笔,写下了这首十分珍贵的“六龄童诗”。
这首诗现在珍藏于章太炎纪念馆。
考”童子试”
16岁那年,章太炎去参加“童子试”。当时考试的题目是:论灿烂之大清国。考场上安安静静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许多考生伏在桌上,苦苦地思考,大写起歌颂清朝政府的文章来。
章太炎坐在那里,想起...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早点与早茶北京人吃早点,广东人喝早茶,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早点比较简单,常见的是豆浆、油条和包子,另外还有油饼、炸糕、馄饨等。
早晨也有人喝牛奶,吃蛋糕或者面包,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了豆浆、油条、包子,吃来吃去还是觉得这些东西好。
许多北京人到了巴黎或纽约,吃不了几天西餐,就到处询问什么地方能买到油条。
在他们看来,北京的早点吃起来要有味儿得多。
北京人吃早点,总是匆匆忙忙的。大部分人喜欢在家里吃。
早上起来,拿出前一天准备好的食品热一热,草草吃完了事。
大街边,饭馆儿前,卖早点的五六点钟就忙着炸油条、煮豆浆,然后摆出几张简单的桌椅,等候顾客。
那些急着要上班的人买了早点,随便找个座位三下两下吃完,擦擦嘴就走。
公共汽车站或地铁站上,偶尔也可以见到一边吃早点一边等车的学生,车到站了,早点也吃完了。
在北京吃早餐,几乎体会不到轻松、悠闲的情趣。
广东人喝早茶,要比北京人吃早点从容得多,也讲究得多。
早晨起来,买一份报纸,轻轻松松地走进茶楼,要一壶茶,买两样...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中国的花中国是个多花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种花、爱花的传统。
中国人爱花,喜爱的是梅花和牡丹。梅花是中国的特产,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品种。
梅花有五瓣,古人认为是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的象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洁白的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远远看去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股香气从那里飘过来。不怕严寒,这正是梅花的品格。
中国人常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
牡丹也是中国的特产,清朝末年曾经把它定为国花。牡丹颜色艳丽,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
民间曾经流传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年寒冬,唐朝的武则天在长安游览花园,命令百花同时开放。但是牡丹却枝干叶枯,拒绝开放。
武则天非常生气,就命令人把牡丹贬到了洛阳。一到洛阳,牡丹马上就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这更气坏了武则天,她下令烧死牡丹。
不料,经火一烧,牡丹开得更鲜艳了。这虽然是一个传说,却赋予了牡丹一种刚直不阿的...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故宫博物院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中国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大的皇宫,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故宫宫城是长方形,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宫墙lO多米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
城墙外是50多米宽的护城河,保护着这座庞大的建筑群。
从天安门一直往北走,就到了午门。午门是故宫的正门,1420年修建,高3795米。
主搂左右各有一座钟鼓亭,每当皇帝举行重要仪式时,都要鸣钟敲鼓。
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院子,金水河从西向东流过,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叫内金水桥。
中间的桥是皇帝走的,两边的桥是皇帝的亲戚走的,外边的两座桥是大臣们走的。
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雄狮守卫在门的两侧。进了太和门,有一个广场,这是皇宫里大的广场。
紧接着就是故宫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是皇宫里雄伟的建筑,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皇帝即位、过生日、举行婚礼、庆祝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
每...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北京的四合院北京有许许多多的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大大小小的住宅,这些住宅中有许多四合院。
所谓四合院,其实就是东南西北都有房屋,房屋与房屋之间用院墙连接起来的一个院子。
现在,北京城虽然出现了许多高层建筑,但是在老城区,仍然保存着相当一部分这种老式住宅——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
和其他地区的中国人一样,北京人也认为北方是个吉利的方向,因此,一般的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
同时,这种设计还有实用方面的考虑,这就是北屋向阳,坐北朝南的四合院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
四合院北边朝南的一排房子是北房,也叫正房。正房前边两侧相对的是厢房,东西各有两间。
与北房相对的是三间南房,老北京人也叫它倒座儿。
过去,一个家庭常常是几代人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同一间房子里不方便,离得太远又不好联系,四合院正好满足了这种家庭结构的需要。一般说来,正房高大、舒适、明亮,是长辈们居住的地方,东西两侧厢房则由子孙居住,南房常常是书房或客厅。
四合院大都由房屋院墙环绕,院内还设有影壁、垂花门、游廊等。
这样,房屋与房屋之间,既相互连接,又各自分开,有合有分,非常...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少林功夫许多外国朋友都知道中国的武术师李小龙,他演出的“功夫片’’享誉世界。
此后,“功夫’’一词逐渐成为流传于世的一个武术名词,“中国功夫”也成了欧美及其他国家对中国武术的代称。
十多年前,一邗电影《少林寺》,更将中国武术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少林功夫”,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少林功夫起源于少林寺。北魏孝文帝的时候,曾经在嵩山之下为一位印度和尚建造寺院,这就是少林寺。
少林寺建成后.寺中的和尚大多学习武术,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如罗汉十八势、八段锦、长寿拳等。
这就是早期的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在唐朝时开始出名。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曾经与郑王打仗。
在情况危急的时刻,少林寺1 3位和尚协助李世民作战,打败了郑王的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封其中的两位和尚为大将军,又赏赐良田用具。
从此,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开始名扬天下。寺中“十三罗汉救唐王”的壁画,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真正的少林功夫虽然不像电影里看到的那么神奇,但确实令人惊叹。
比如硬功“金钢钟’’,就是一只手以拳撑地,支撑全身倒立。
精彩的要算“一指禅”,是用一个手指着地,支撑全身...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词四首忆江南(三首)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元曲二首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殿前欢
爱山亭上
张可...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都知道,他姓差,名不多,各省各县各村都有叫这名字的。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嘴上,因为他是很多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分明;他有两只耳朵,听得不很清楚;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好。
他小的时候,他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问他:“古城西安在哪一个省?’’他说在山西。
老师说:“错了,是陕西,不是山西。”他回答:“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银行里工作,他既会写又会算,只是总不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经理生气了,常常骂他。而他只是笑嘻嘻地赔不是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了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情,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
走同明天走也...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家宴(上)时间:现代
地点:一个退休工人的家
人物:老头子、老太太
幕启。
桌子上放着丰盛的饭菜。老头子坐在桌旁拉着胡琴,心情不好,因此琴声干巴巴的没有韵味。
老太太端着一个碗上来。
老太太:今天是怎么了?都过了12点了,一个也不回来。
(看了看窗外)我说老头子,老头子!你怎么一天到晚就知道拉、拉、拉,孩子们到现在还不来,你就不去叫 叫?(把碗放好)
老头子:我说你呀,贱!放着好吃好喝的什么时候不能吃?非等到星期天孝敬那两个兔崽子?哼。(又拉胡琴)
老太太:别拉了!你怎么啦?兔崽子也是我生我养的,我愿意。
孩子们一个星期就回来一次,乐乐呵呵地有啥不好?
上个星期也不知道你吃错了什么药,骂完了老大骂老二,你看把你能的。
我买的菜我做的饭,要骂也轮不到你。
你看看,骂得孩子们都不敢回来了。
老头子:是我要骂的?
要不是你总在我耳边唠唠叨叨的,怨儿媳妇不帮着做饭,怨两个兔崽子不帮你收拾收拾,累得你腰疼腿疼,我能骂他们?
老太太:啊!我说了,我也没叫你骂他们。你要是心疼我就不能帮我干点活儿?一天到晚拉你那破胡琴。
老头子:哎,你说对了,我现在就是“老头儿拉胡琴——吱(自)咕(顾)吱(自)’’。他们不来更好,咱们吃。来,吃。
老太太:可也是,好不容易把他们拉扯大了,连星期天都不回来了,让我白做了这么多菜。
老头子:我说你这个人,就是贱。平时咱们就不能吃好点?非要攒到星期天让他们来吃吃喝喝?
老太太:你这个人怎...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来是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绿色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好走;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家宴(下)老头子:(端起酒杯)我真弄不懂他们哥儿俩怎么这么混账!
明明知道星期天家里做了好多菜,等他们来吃等他们来喝,他们怎么一点儿也不懂父母的心?啊?
你说咱爹在世那会儿,咱们敢吗?
老太太:敢?打断你的腿!哎,不是我自吹,老爷子在世那会儿,三个儿媳妇里,他喜欢我。
老头子:是啊,也真难为你了。特别是老爷子生病的那些日子里,你没少吃苦。现在的儿媳妇啊,哼!
老太太:啥人啥命。我这一辈子拉扯小的,侍候老的,也对得起你们老陈家了。
老头子:我也没亏待你啊。(安慰地)行了,说两句就行了,来,吃。
老太太:两个没良心的,心里就一点也没有咱们爹妈?
老头子:你这人也真是,从现在起谁提他们我就跟谁急。来,吃啊,我看看都有些啥菜:哟,红焖肉。
“红焖肉,没个够”。还记得吗?那次你烧了一碗红焖肉,没等开饭就让那两个兔崽子吃完了。
老太太:你们爷儿仨就是喜欢吃我烧的红焖肉,所以我每个星期天都烧一大碗。哎,我去拿个碗来,二会儿给他们哥儿俩送去。
老头子:回来!我不是说了吗,今天谁也不许提他们!
老太太:是我提他们了吗?
老头子:不是你还是我?
老太太:你要是不提那碗红焖肉,没等开...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我的老师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
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幺有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幺会不喜欢她,怎幺会不愿意和她接近...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傻二哥我的童年是在天津度过的。那时,天津是一个热闹的工业城市,天津人又有爱玩爱唱的传统。
那时的天津,好像到处都是音乐,连做小买卖的吆喝声,都是有腔有调的。
比如有一个卖药糖的,他的吆喝就很讲究:“卖药糖啊!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
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图。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
这个卖药糖的,当时不过十五六岁。他非常聪明,会做很多活,会修锁、修鞋、修车、修灯,差不多什幺都会修。
东西坏了,交到他手里,几下就好了。他还有一个特点:爱帮人忙,一帮就帮到底,有一股热心的傻劲儿。
由于他这股傻劲儿,人家忘了他的聪明,给他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他傻二哥!说他“傻灵傻灵”的。
他出去卖药糖,总是穿一套专用的衣服:白布上衣,黑色裤子,挽着袖子,留着偏分头,斜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
瓶口上有一个很亮的铜盖子,可以打开一半儿。围着瓶子,还装了一些靠电池发亮的小灯泡。瓶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药糖。
瓶子旁边挂着一把钳子,是为了夹糖用的,不用手拿,表示卫生。...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荔枝蜜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也往往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喜爱的东西,我却总是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摘花,不小心叫蜜蜂蜇了一下,疼得我差点儿摔下来。
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也就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总觉得不那幺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的一处温泉住了几天。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靠着窗口一望,奇怪啊,怎幺楼前凭空出现那么多小山?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
这到底是什幺幻景呢?等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着一棵,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许是世上鲜美的水果。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长出来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好看些。从开花到果实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
吃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过这东西吧?
这里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呼唤理解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一个家庭里,孩子长大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摩擦也就多起来了。
他们往往互相抱怨对方不理解自己。到底是谁不理解谁呢?某中学组织部分家长与学生代表进行了一次对话。
下面是这次对话的部分内容。
学生甲:子女与家长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家长不理解我们。
理解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可是子女和家长之间并没有平等的关系。
平时家长跟我们谈话,老是一副教训的口吻,我们只能乖乖地听着。
家长甲:要说平等,家长与子女之间在于人格上的平等,也就是说,双方必须互相尊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子女有了缺点,家长就不能批评教育。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
批评子女的缺点,是对子女成长负责,是尽我们做家长的责任。
反过来说,子女听从父母的教育,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
学生乙:您说得很对,家长和子女的确应该互相尊重。可有时家长并不尊重我们的意愿。
拿我来说吧,我喜欢文科,父母却认为学文科没出息,非要我学理科;
我爱模仿自己崇拜的明星穿衣打扮,父...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中国的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国家,到1998年底已经达到12亿多了,差不多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21%。
换句话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如果全中国的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中国不但人口多,分布也很不均匀。东部人口稠密,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平原地带,每平方千米大约有五六百人;
西部的人口就稀疏多了,每平方千米还不到50人。
由于多种原因,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很快,每年增加的人口大约比荷兰、葡萄牙、匈牙利等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还要多。
这给中国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从70年代末开始,中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使五六十年代以来人口过快增长的状况得到了控制。
二十多...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住宅电话二十年前,要是哪位新搬来的邻居家响起电话铃声,你心里可能会不由得一惊:这个邻居准是个什幺特殊人物!
可如今,电话就像彩电、冰箱一样,在中国的家庭里越来越普遍了。
70年代末期,城市私人住宅电话还寥寥无几。到了80年代,住宅电话虽然有所增加,也仅占城市电话用户总数的I%。
进入90年代以来,私人住宅电话开始成为新的社会消费潮流,主要消费者从少数先富起来的人扩展到了广大工薪阶层,
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电话消费热”。
私人住宅电话用户猛增,已经占全国城市电话新增用户的七八成,平均每天有九千多户城市家庭装上电话。
到现在,住宅电话已经走进程村家庭,给千百万农户送去了各方面信息。
电话进入家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信息、聊天、谈生意、询问天气、祝贺节日等等都离不了它。
住宅电话使相隔千里的亲朋好友仿佛近在咫尺,也...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3 标题:闯市场的温州人温州,位于浙江的南部山区。那里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人多地少,交通不便,又缺少自然资源。
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温州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在短短的时间内,
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城市。
早期的温州以大大小小的家庭工厂闻名。他们生产的是一些小商品,像纽扣、标牌等。
这些小商品,国营大厂不愿生产而市场上又十分需要。例如温州的桥头镇,曾经是中国大的纽扣市场。
这里家家办厂,户户开店,生产的纽扣销往全国各地。“小商品,大市场”是温州开始创业时期的突出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庭工厂遇到了挑战。
以制鞋业为例,在90年代以前,这里的皮鞋大多是采用锤子榔头敲敲打打的方式,从各个家庭里生产出来的。
为了以低价保住市场,他们就尽量想办法降低成本,常常用质量差的材料欺骗消费者,结果出现了穿不到一天就坏了的“晨昏鞋”。
1987年10月,在杭州,商家和消费者点起一把大火,愤怒烧毁了温州的皮鞋。从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