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华语
childrenChinese_topic
少儿汉语教材语料库
共270条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桂花雨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的桂花盛开季节。
小时候,我不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
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可是桂花的香气,真是迷人。
故乡靠近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
我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蛊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谈量词A你觉得汉语里什么词难掌握?
B我觉得是量词。
A量词?
B是啊!就拿我们头上的东西来说吧,一根头发、一双眼睛一个鼻子、两只耳朵、一张嘴、一颗牙……你看,各有各的量词,真难记。
A可是,再难也得学、也得记呀。
B说得是。人们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都离不开量词。要是没有量词,说出来的话肯定不完整。
A没错儿。比如,我们只能说“十张桌子、十把椅子”,不能说“十桌子、十椅子”;
只能说“吃三顿饭”“去一次上海”不能说“吃三饭”“去一上海。”
B有人说,汉语的量词不用学,只要记住一个“个”就可以了。
A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合适。“个”这个量词用得是;但不能到处都用它。
B你能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用“个”吗?
A表示动作的量词,像“次、回、趟”等等,不用说,都不能用“个”代替。
就...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说“马”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有关于马的记载7。马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很重要,汉字里和马有关的字也就特别多。
不同年龄、不同颜色、不同用处的马,都用不同的字表示,有六百多个“马”,字旁的汉字。
中国人喜欢马,马是十二属相之一,姓“马”的人很多,关于马的词语和故事也非常多马是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
所以有“马车”“马道”这样一些词。今天,人们还把大街叫“马路”。古代的战争也离不开马。
“马甲”指战马身上的铁甲,“人马”指军队,“兵强马壮”形,容军队强大’“千军万马”形容兵马很多。
这些带有,“马”字的词语都与战争有关。
‘古人认为马很聪明。在中国,许多人都知道。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的军队去远方打仗。他们是在春天出发的’到冬天才打完仗。军队在回来的时候迷路了。
谁都不知道怎么办。当时,有人出了一个主意,说:“老马很聪明让它带路吧。”
他们放开一匹老马,军队跟在...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有趣的会意字汉字有四种造字方法。一是象形,画出实物的形状.
“人”字和“木”字。=是指事,少数指事字只用符号,如、“一”字和“五”字。
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本”字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一”,表示“根”的意思:“刃”字,
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刀”的意思。三是会意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成一个新的意思。
四是形声,由“形旁”“声旁”构成。如木材的“材”,“木”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木”字有关;“才”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会意字比形声字少,但比象形字、指事字多。
会意字十分有趣。比如,“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大都养猪,
所以就用“一”下有“豕”表示“家”。
“看”...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可怕的“它”“它”有什幺可怕的?在现代汉语中,“它”不过是一个代词。
指人以外的事物——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都可以用“它”赤代替。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写“它”,用“它”,叫“它”,几乎天天与"它”打交道,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它”有什么可怕的
汉字中现在的“它”确实不可怕。可是在古代,情况就大不一样发。从古文字的形状来看,“它”分明是一条蛇的样子。
上面的“一”是蛇的头、下面的“匕”是蛇的身体和尾巴.
古书上原来没有“蛇”字,其实“它”就是“蛇”!我现在还能看到,在甲骨文和古代青铜器上,有各种各样的“它”字。
青铜器上的“它”都很肥胖,头很大,身体是扁的,有夸张的意味;甲骨文上的“它”是瘦长的,头是三角形的,一看...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数字的学问A请问,你会数数吗?
B当然会。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两岁的孩子都会数。
A会数还不行。你不要小看这些数字,这里面有不少学问。
B这里面有什么学问?
A我问你,是“一”大还是“九”大。
B当然是“九’比“一”大。
A那为什么中国古代一品官比九品官大?
B这么说,还是“一”比“九’大。
A那一级风为什么没有九级风大?
B可以这么说吧,有时候“九”比 “一”大,有时候“一”比“九”大。
A在中国古代,常常用“九”表示大的数。所以把天空的高处叫做“九天”“九霄”。
B对,没听说叫“十天”“十霄”的。
A在古代,皇帝的地位高。所以,和皇帝有关的数字常常雕“九”表示。比如北京城,过去有九座城门。
故宫是皇帝住的地方,大门上的钉子,横着数是九个,竖着数也是九个:宫殿的柱子,皇帝穿的龙袍、坐的龙椅,上面...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唐诗三首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发白帝域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木兰从军传说古代有个叫木兰的姑娘。她坚强,勇敢,爱劳动。人们从她家门口走过,常能听到她织布的声音。
她家里有父亲、母景、姐姐和弟弟,一家人过得很幸福。
有一天,突然听不到她织布的声音了,只听到她的叹气声。出了什么事了?
她为什么叹气呢,原来,前一天晚上,她见到天子征兵的命令,名单上有她父亲的名字,她急坏了。
父亲岁数大了,怎么能去当兵呢?老人受不了那个苦啊!自己没有哥哥,弟弟还小,去不了,怎办呢?
她想了一夜,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后,她决定扮男装,替父亲去当兵。
那个时候,去当兵的人,都要自己准备马和骑马的各种具。第二天一早,她就去把马和各种用具买来了。
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她流着泪向父母告别,跟着队伍出发了。
在行军和打仗的时候,木...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扁鹊扁鹊是战国时代一位有名的医生,他的医术很高明。
有一天,扁鹊路过蔡国,蔡桓公在宫中摆下宴席招待他。
扁鹊对蔡桓公说:“您已经有病了,还不严重;如果不赶快治,就会越来越重。”
蔡桓公笑着说:“我很好啊,哪里有什么病?”
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对身边的人说:“当医生的总喜欢把没病的人说成有病,
这样做,既可以表现自己本领大,又可以得到许多钱,我才不会上当呢!”
左右的人都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过了五天,扁鹊叉见到了蔡桓公,再一次提醒他说:“您看,小病不治,现在加重了。再不想办法,还要厉害啊!”
蔡桓公很不耐烦地说“你怎么总说别人有病啊?我要是感到不舒服,不早就治了吗?”
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为这件事,好几天都不...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草船借箭这是中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是孙权的大将。当时,曹操领军队打到长江边,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的军队.
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能,。里十分忌妒,就想陷害他
有一天,‘周瑜请来诸葛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打仗了。
水上打仗,用什么武器好?”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好。”
“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帮助造十支。”周瑜说。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十天造得好吗?”周瑜问。
“十天造好,太晚了!”
“那么先生几天可以造好?”周瑜又问。
“只要三天”。
“真的吗?可不能开玩笑啊。”周瑜说。
“三天造不好,愿意受重罚。”
鲁肃是孙权军队的一位将领。周瑜派他到诸葛亮那里.听造箭的消息。
诸葛亮对他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必须请你帮忙。请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士兵。
船布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人,排在船的两边。”
鲁肃答应并且照办了。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行动第二天,还是没有什...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晏子使楚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那时,楚国强大,总想欺压别的国家。
楚王听说晏子身材矮小,想侮辱他,就在大门旁边另外开了一个小门,
准备等晏子来的时候,让他从小门进来。
晏子到了楚国,卫兵按照楚王的意思,叫晏子走小门。
晏子对卫兵说:“只有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呢。
今天我到楚国访问,为什么让我钻狗洞呢?”卫兵没话可说,只好让他走大门。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说:“齐国的首都就有七八千户人家,街上总是挤满了人。
只要人们举一举袖子,就能遮住太阳;甩一甩汗水,就跟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齐国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幺派你来楚国呢?。
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原则:对方是什幺样的国家,就派什么样...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墨子劝楚王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很善于讲道理他主张人人相爱,反对大国侵略小国。
有一次,他的朋友公输班为楚国造了云梯,准备用它攻打宋国。
墨子听说了,就马上动身,走了十天十夜才来到楚国首都。
墨子见到公输班,对他说:“北方有个人欺侮我,请你帮我杀了他。”公输班听了,很不高兴。
墨子说:“我可以送你很多金子。”公输班说:“不行,我不能随便杀人。。
量子说:“楚国土地很多,人口却不多,为什么要牺牲本来就不多的人口,去夺得更多的土地呢?
宋国没有得罪楚国,楚国没有攻打它的任何理由。你知道楚王这样做不对,却不功他这是帮助他做坏事。
你不杀那个欺侮我的人,却帮助楚王去攻打宋国,难道这不是随便杀人吗?”
公输班说:“你说得有道理,但是楚王已经决定攻打宋国了,他不会改变主...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发现甲骨文1889年冬天,京城官员王懿荣请医生看病。医生给他开了药方,其中有一味叫做“龙骨”的中药。
他在检查买来的中药时,偶然看到“.龙骨”上刻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符号。
经过仔细辩认,发现这些符号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规则的他对古文字很有研究,猜想“龙骨”上的符号,很可能是一种古文字。
因此,他派人到中药店,买下了中药店里的全部刻有符号的“龙骨”。
这件事一传出去,很多学者就开始注意这些刻有符号的“龙骨”了。
学者们经过查找,才知道,北京中药店里的“龙骨”,都是药商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一带买回来的。
原来,小屯村一带的农民,常常在田间发现一些龟甲和牛骨,上面刻着很多各种小小的符号。
有一个农民,专门捡这些甲骨,把大块的挑选出来,...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龙在学校的圣诞节晚会上,来自北京的同学张云龙唱了一首《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唱完以后,他给我们讲了关于龙的知识。
龙的传说,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殷商甲骨文里,就有“龙”字。
据说,龙是一种很神奇、本领很大的动物,它有角,有鳞,有脚,能飞,能游泳。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氏族,被当时的人们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
由于龙很神奇,本领很大,很长一段时间,它是皇帝权力的象征。
与皇帝相关的事物也都离不开龙。
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皇帝坐的椅子叫“龙座”“龙椅”,睡的床叫“龙床”。
在皇宫里,龙的形象更...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茶的故乡去年,我到北京旅游,李明陪我逛7一趟有名的“老舍l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进茶馆,只见里面坐满r客人,他们有的聊天,有的着表演。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
李明告诉我,茶叶品种很多,有绿茶、花茶、乌龙茶、红茶等等,问我喝哪种茶。
我对喝茶一点也不懂,只听说龙井茶不错,就要了一壶龙井茶。
台上正在演魔术,我被魔术师的高超演技完全吸引住了。
接着演的节目是京剧,虽然我一句也听不懂,但觉得演员们的表演特别有意思。
我看得高兴,不由得拿起满满一碗茶水,差点儿一口气喝光。李明冲着我笑起来。
我问他笑什么。他说:“喝茶要小口小口地喝,慢慢地品。喝茶讲究品茶的色、香、味。
比如说龙井茶,要品它嫩绿的颜色、淡淡的香气和甘涩的味道。”
李明告诉我,在古代,茶不是沏着喝的,而是煮着喝的。煮出来的茶水十分苦涩,需要加其他的...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口技清代的时候,京城有个人口技表演特别高超。一天,有一家人请来许多客人,听他表演口技。
在客厅的一角,摆着一个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只听见醒木“啪。
地一响.全场马上安静下来,一点声音也没有。
屏风后面忽然传来一阵狗叫声,有一个女人被吵醒,打着哈欠’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被小孩子吵醒。女人一边轻轻拍着孩子,给他吃奶,一边哼哼着哄他睡觉,但孩子还是哭。
接着一个大孩子醒了,不停地说话。
这时,女人拍孩子的声音,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的哭声,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被小孩子吵醒的声音.
同时响起来,十分热闹。各种声音表演得像真的一样。
客人们都专心地听着,微笑着,心里称赞着,认为妙极了!
两个孩子的声...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北京的胡同老北京的住宅主要是四合院,东、南、西、北都有房屋,合成一个四方的院子。
这些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连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成了胡同。
一条条胡同连着一个个四合院,就构成整座老北京城。
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意思是北京的胡同多得数不清。元代时有四百多条胡同。到1986年,有六千一百多条胡同。
如果每条胡同都连起来,有几千里长。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代。早期的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宽度统一,四通八达,就像棋盘一样整齐。
但年代久了,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胡同。长的胡同,有三千多米;短的胡同,才二三十米。
宽的胡同,几辆马车可以同时通行:窄的胡同,...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邻居赵家、王家先后搬进了新搂,他们住对门。
赵家是南方喜欢喝糯米酒,隔十天半月就做一次,每次都送给王家一碗王家是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过些日子就包一回,也送给赵家一碗。
这样,两家不断来往,关系越来越好。
有一天,王夫人正要给赵家送饺子,却被老王叫住了。
“怎么了?”王夫人看着老王.
老王说:“昨天你注意了吗?赵家送来的糯米酒比平时满一点儿。”
“好像是满一点儿。”王夫人想了'想说。
“这就对了,咱们也找个大点儿的碗,多盛点儿饺子,别让人家说我们小气。”
于是’王夫人换了一个大点儿的碗,把饺子送去了。
过了十几天,赵家敲门,送糯米酒来了,那碗比王家送饺子的碗还要大。
老王见了,对夫人说:“人家多懂礼,明天咱们多买点儿肉包饺子,用咱家大的碗送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赵家送来一盆糯米酒,那盆真大,能装下一只鸡。王夫人发愁了,说:“这可怎么办?
他们一定以为,咱们爱喝...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蝴蝶恋吴云从小就喜欢蝴蝶,那美丽的色彩和花纹,让他着迷。多年来,他不停地捉蝴蝶,做蝴蝶标本。
他有这样一个。愿,要把中国的一千五百多种蝴蝶,完整地介绍给世界。
于是,他辞去在广州的工作,来到了蛊产蝴蝶的昆明。
在河旁泉边,在山林丛中,吴云捉了各种各样的蝴蝶,做成标本进行研究。
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蝴蝶博物馆,收集了世界上的三千多种蝴蝶标本,成了中国的蝴蝶专家。
在成功面前,吴云_里却感到很不安。国外早已经有蝴蝶园,人工饲养蝴蝶。
他还像猎人一样.要到大自然中捉那些珍贵的蝴蝶。
现在,由于自然环境受到人们的破坏.蝴蝶的种类和数量一天天地减少。
他心里十分难过,决心_人工饲养蝴蝶。
很快,他建起了两个蝴蝶园,人工饲养了三百多种蝴蝶。
饲养蝴蝶十分辛苦,每种蝴...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父亲,儿子·长城十几年来, 父亲经常带着儿子爬长城。第一次带儿子爬长城,儿子才五岁。
一壶水,两个梨,几个面包’就是他们爬长城的全部准备。
儿子太小了,有时候.他小小的腿怎么也迈不上长城那高高的台阶,父亲只好从后面抓住儿子的衣服,把他轻轻提上去。
一路上,不管儿子哭闹得多厉害,父亲都不背他,他要让儿子用自己的脚登上长城。
终于父子俩站到了高高的烽火台上。
望着眼前的长城,看着身边的儿子父亲在想,中国人建造长城是个奇迹,孩子那么小能自己登上长城,也很了不起。
从此父子俩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爬一次长城。开始的时候,他们先坐火车到一个地方,再走到山下,顺着山路爬长城。
以后儿子能骑自行车了,他们就骑车到火车站,把自行车托运上火车下了火车,再骑车到山下,然后爬长城。
十几年来他们几乎爬遍了北京附近的每一段长城。
转眼间儿子十六岁了。父亲发现,儿子身体强壮了,个子跟自己一样高...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自行车王国有人说中国是“自行车王国”,那是因为骑自行车的人特别多。
在大中城市,上班和下班的时候,街上的自行车就像潮水一样。
车流中,清脆的车铃声响个不停,就像一曲快乐的交响乐。
骑车的人们,急匆匆地蹬车赶路,他们动作灵活自如,好像自行车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
有的人送孩子上幼儿园,就在自行车后的架子上安一个座儿,让孩子稳稳地坐在上面。
在南方的城市,有的妇女把孩子背在背上,用带子系起来,骑着车上街。
在农村,常常可以见到骑自行车带人。
有时还可以见到丈夫骑车,妻子抱着孩子坐在后面的架子上,自行车平稳自如.不能不让人佩服骑车人的技术。
农民还常常用自行车驮东西,车上的东西堆得高高的,就像驮着一座小山.
在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里,从宿舍到教室,从图书馆到餐厅,要走很长一段路。有辆自行车就方便多了,也轻松多了。
这些学校,一般都在城...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孔子学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在公元前551年,那时,正是春秋时期。
孔子的弟子约有三千,其中非常的就有七十多人。
一天,鲁国一位乐师来拜访孔子,孔子和他谈起了音乐。
这位乐师善于弹琴,孔子想请他指导自己弹琴,乐师答应了。
乐师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认真地学习。
十天以后、乐师觉得孔子弹得不错了,就对他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好了,再学一支吧!”
“不”,孔子诚恳地说,“我刚会弹,对旋律还不熟悉,让我再练几天吧。”
说着,孔子又专心致志地练了起来。
几天后,乐师说:“你对这支曲子的旋律已经很熟,可以学别的曲子了。”
孔子仍然不同意,说道:“...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晨练在中国,很多人喜欢晨练。
一年四季,每天早晨,操场上,公园里,街道旁,楼群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锻炼身体的人。
“早睡早起身体好”,是中国人喜欢说的一句话。
早晨,人们走出家门,来,到外边,活动活动身体,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会有一种舒适、啦快的感觉。
很多习惯晨练的人都说,晨练是一种享受,要是哪天没去,一天都会觉得不舒服。
参加晨练多的是中老年人。天蒙蒙亮,他们就来到了公园。
有的打拳、舞剑、练气功,有的跳舞、扭秧歌,还有的遛鸟、吊嗓子。
打太极拳的人特别多。太极拳是各种拳中普及的一种.动作很慢,非常适合中老年人。
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练得十分认真。舞剑的,用的多是木剑和竹剑,舞起剑来,姿态很美。
那些练气功的,一个个神态专一,他们相信,练气功可以去骗健身。
跳舞的’到处可见。人们用一台录音机放音乐,随着曲...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顾恺之作画东晋的时候,有个大画家叫顾恺之。
他的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作画在当时更是远近闻名。
他善于画人物,有时在人物的脸上描几笔,人物就很有精神了。
他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画完一幅人物画后,留下眼珠不画,有时好几年都不画上去。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表现人物,重要的就是眼睛,所以要十分小心。
有一次,他想给一个人画像。这个人有一只眼睛失明了,不想让他画。
顾恺之说:“我给你画眼珠时,在上面留点空白,造成轻云遮月的效果,一定很好看。”
那人就让他画了。果然,画出来的肖像比真人好看多了。
有一年,南京城盖了一座大寺院。不少人都来拜佛,并给寺里捐些钱。
顾恺之也来看热闹,和尚让他捐...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长安米贵,居住不易自居易是唐朝一位大诗人。他的很多诗,写得非常通俗,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听懂。
这里讲的,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白居易十五岁那年,来到首都长安,带着他写的诗,去拜访一个著名的诗人。
他穿过热闹的街道,在一座院子前停住,敲了几下门。
门开了,白居易说明来意,开门的人把他带到了屋里。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站起来迎接白居易,让他坐下。
那老人虽然面带微笑,但又给人一种高傲的感觉。他正是白居易早就想拜见的大诗人顾况。
面对这个陌生的少年,顾况问道:“你是……”
“我姓白,名居易……”白居易说着,连忙恭敬地递上自己的诗稿,“请您多指教。”
顾况见诗稿的第一页上写着“白居易”三个字,笑着...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李时珍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
他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要钱。李时珍从小就跟着父亲,看他怎样给人治病。
那时候,很多人看不起医生,父亲不愿意让李时珍学医,想让他读书,以后好做官。
但是,李时珍很想当医生。他处处留意向父亲学习,还偷偷地记下了不少药方。
有一回,父亲遇到一种难治的病,一时不知怎么办好。
李时珍说出- -个药方,父亲照他说的开了药。病人吃了药,很快就好了。
从此,父亲同意他当医生了。
李时珍一面为病人看病,一面研究草药。他发现旧的药书中有不少缺点。
有用的草药没有记载,有些草药只记了个名字,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
还有些药物的用法都记错了。他想,病人用...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天鸽一个夏天的傍晚,我一进门,儿子就急忙告诉我:“你看.阳台窗口上有只鸽子,赶也赶不走!”
我往外一看:啊,一只白鸽静静地站在窗口,一动不动,好像一座小小的雕像。
它是病了、累了,还是迷路了 ?怎么忘记回家了呢?全家人都没去打扰它,整整一晚,谁也没有走近阳台。
第二天傍晚回家,我一眼就看见它还在,只是换了地方,在阳台边站着,还是一动不动。全家人都盼它早些飞走。
每个人都有家,鸽子也一样,不回家怎么行?
第三天,我拿了一些菜叶和菜籽,放在阳台上,它一点儿也不吃,仍然一动不动,好像有什么心事。
我们不知道它的家在哪里,只当它是“天鸽”——一只来自天涯的鸽子,一位需要我们帮助的朋友。可是怎么办呢?
儿子建议赶紧为它建一座小房子,让它有个住的地方。于是,我们父子俩很快建成了一座小鸽房。
鸽房的圆柱是白色的,房顶和墙是蓝天一样的颜色,特别漂亮。鸽子东张西望,终于找到了我们特意为它建的房子...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挑西瓜爸爸的好朋友张伯伯是大兴县的种瓜专业户。大兴的西瓜远近闻名。每到盛夏,他都给我家送来一些西瓜。
这些西瓜个儿大,皮儿薄,甘甜爽口。
今天,他又给我家送来了十一个大西瓜。
爸爸和张伯伯聊了一会儿,乐呵呵地说:“老张,你的这十一个大西瓜,我能按照它们的成熟程度,排成一个‘好坏西瓜队’.”
“吹牛,我不信。你又不种瓜。挑瓜的本事还能比我强?”
“不信,咱们就当场试试!”
说着,爸爸走到瓜堆旁,把所有的西瓜看了看,又把每一个西瓜摸了摸,拍了拍,然后捧到胸前,歪着头,耳朵几乎贴到了西瓜上,十个手指反复使劲按下去,又松开,好像在仔细
听西瓜里面有什么声音。屋里静极了,我和张伯伯眼睛一动不动,观察着爸爸的每一个动作。
爸爸把十一个瓜排成一队,擦去脸上的汗水,笑了笑,对我们说:
“左边第一个瓜好,熟的正是时候,其他的...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沉默铃声响了。我去初中一年级的一个班上课,这一节课要讲“亲情之爱”。
我问:“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知道!知道!”
“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
“当然祝贺啦!”孩子们回答。
…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孩子们骄傲地举起了手。
“把手举高,老师要数数有多少!”我提高了声音,“啊,这么多!”
我的情绪影响了孩子们。他们也跟我一起数,越数越;,越数越高兴。
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谈着,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晚会,生日礼物,父母的祝贺……
我接着说:“我可以再提一个问题吗?”
孩子们还在快乐和骄傲之中呢,他们点头,眼睛好像在说:“问吧,我们有的是叫您满意的回答!”
“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我把问题叉说了一遍,教室里还是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个女孩举起了手。
“向爸爸妈妈祝贺过生日的,请举... -
教材:标准中文文本/3.2 标题:粽子每年一到端午节,奶奶就开始忙起来。
白天,她准备做粽子的各种材料:粽叶、糯米、猪肉、冬菇……
忙到半夜,桌上堆满像小山一样高的粽子。不是传统的三角形的,而是厚实的椭圆形的,每个足有一斤重。
深夜一点钟,她点起火,把粽子放在大锅里煮,整夜地煮。
她自己呢,也整夜不睡,守在炉边,不停地往炉里添柴,往大锅里加水。头上的白发,沾满汗水,火光一照,银亮银亮的。
这时,锅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她脸上那专_而认真的神情,让我想起了烧陶的艺人。
天渐渐亮了,粽子还在锅里煮着。
她一夜没合眼,只用湿湿的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