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华语
childrenChinese_topic
少儿汉语教材语料库
共15条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我和中文我在中国出生。五岁时,跟着爸爸妈妈到了日本。在日本那几年,我日语说得越来越好,中文却越来越差。
七岁那一年,因为爸爸的工作调动,我们全家又搬到了美国。
刚到美国时,我每天学英语,背单词。半年后,我有了一些美国朋友,英语也说得很流利了,而我的中文却更生疏了.
那年春节前,中文学校的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过新年”
我写道:“中国新年,我们起来放火,然后大象在吃饺子。”
大家都笑话我。
其实我想说:“过新年,我们放鞭炮,然后大家在一起吃饺子"
还有一次,老师让我解释“白痴”的意思,我回答说:“‘白痴’就是吃了很多还不饱。”
大家哈哈大...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不到长城非好汉国有句俗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年暑假,我去了北京,终于登上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好汉”。
那天,我很早就出发了。在旅游车上,我闭着眼睛,想象着向往已久的万里长城。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身边有人惊叫一声:“快看!长城!”我睁开眼一看,啊!
高耸入云的山上,长城蜿蜒起伏,连绵不断,明媚的阳光给长城镶上了一道金边。
旅游车刚停稳,我就抢先一步跳下车,向长城冲了过去。
我看到长城上巨大的砖石,简直不敢相信,我想象中的长城现在就在眼前,...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我小的时候,父亲就教我唱过这首歌。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龙’’这个名称,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父亲给我描述过,龙长着牛头、虾眼、鹰爪、蛇身、狮尾。记得当时我还曾经央求父亲带我去动物园看这种神奇的动物。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龙。它是中国人崇拜的一种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跟随父亲回到他阔别已久的故乡——中国,去寻找龙的踪迹。
那里几...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推敲唐朝有个诗人名叫贾岛,他作诗十分认真。
据说,他写的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要反复修改。
有一天,贾岛骑着一头驴在街上走,一边走,一边想,想出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吟诵这两句诗,觉得如果把其中的“推’’字改成“敲”字,也许更好一些。改不改呢?
他一时决定不了,于是就在驴背上一遍遍地读,还用手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
这时,有个大官坐着轿子从前面过来了。
贾岛还在聚精会神地默念着那两句诗,一点儿都没有发觉,骑着驴一直闯到大官的轿子前。
轿夫怒气冲冲地把他从驴背上拽了...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我看中国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先后几次到中国参观、学习和访问。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1 985年,我第一次到北京。那时候,中国只有少数的家庭有电视,酒吧、剧场也屈指可数。
一到晚上,公共汽车停运,商店都关门了,街上冷冷清清的。
但是,这里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吸引着我:
早晨,十字路口的红灯亮时,数以百计的自行车停在线外;
绿灯一亮,自行车又同时启动。不管走到哪儿,人们都热情地打招呼:“吃了吗?’’“您上哪儿?’’
送客时,他们总是要把客人送...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毕业情思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们接受着知识的滋润,接受着爱的熏陶。
老师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把我们从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茁壮的少年。此时,即将毕业的我们对母校是多么的依依不舍啊!
母校,像母亲那样关心、呵护着我们,希望我们快快成长,长大成为有用的人才。母校有辛勤的老师、可爱的同学和美丽的校园。
老师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学习文化知识。一堂堂课,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同学们互相帮助,互...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晏子出使楚国齐国的晏子被派到楚国去当使者。楚国的国君听说晏子身材矮小,就想侮辱他。
楚王让人在城门旁边另外开了一个小门,准备等晏子来时,叫他从小门进。
晏子到了楚国,士兵按照楚王的吩咐,叫晏子走小门。晏子对士兵说:“只有到狗国去的人,才从狗洞进去。
今天我被派到楚国来,怎么能走狗洞呢?’’士兵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去了。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说:“齐国太没有人了!”晏子说:“齐国的首都有七八千户人家,街上总是挤满了人,摩肩接踵。
只要人们挥一挥袖子,就能遮天蔽日,甩一甩汗水,就跟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齐国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当使者呢?”
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派遣使者有一个原则:对方是什么样的国家,就派什么样的人去。
如果...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包公断案有一次,包公坐轿子出去办事,路上遇见一个小孩,正坐在一块青石板上哭泣。
包公叫人停下轿子。他走过去问:“孩子,你为什么哭啊?’’孩子回答说:“我是卖油炸糕的。
今天早晨卖了两百个铜钱,我把钱放在篮子里了。刚才市场上没有顾客,我就在这块青石板上睡着了,醒来以后发现篮子里的钱不见了。”
说完,他又呜呜地哭起来。
包公又问周围的商贩:“刚才有人从这里经过吗?”商贩们都说:“现在是中午,市场上没人来买过东西。’
包公想了想,对孩子说:“你的钱放在篮子里,刚才又是坐在青石板上,钱没有了,难道是被青石板偷走了吗?
来人,把青石板和孩子一起带回去审问!”
商贩们听说包公要审问青石板,觉得很奇怪,都凑到衙门里去看热闹。
包公坐在大堂上,指着青石板说:“青石板,这个孩子曾经在你这儿坐过,快说实话,是不是你偷了孩子的钱?”
青石板当然一句话也不会讲。包公大...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成语故事(三)坐井观天
井底有一只青蛙,它从来没有出去过。一天,一只小鸟飞累了,落在井边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想找点儿水喝。’’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
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用得着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
青蛙笑了,说:“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真的弄错了。
你每天蹲在这口井里,从来没有出来过,怎么会知道天有多大呢?你真应该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滥竽充数
齐王爱听人吹竽,尤其爱听合...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黄帝陵的柏树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他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传说车船、文字、数学、乐器等都是他发明的。
他还领导人们造房屋、打水井、种庄稼,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尊重他、怀念他,就修建了黄帝陵和黄帝庙,世世代代纪念他。
黄帝陵里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
其中有一棵柏树又高又大,光树干就有八九层楼那么高。
它的树干也很粗,七八个大人才能合抱过来。这棵树的年龄有多大,恐怕...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泰国之旅去年暑假,我跟父母一起去泰国旅行。我们玩得很愉快,旅途中见闻也很.多。
有一次,我们去超市买饼干。我的父母是日本人,一句泰语都不会说。爸爸向售货员比划了半天,售货员也不明白。
我站在旁边,试着用中文问了一句:“请问,饼干在哪儿?”没想到售货员一下子就明白了,笑着告诉我:“哦,饼干就在那边。’’
原来这位售货员能听懂中文。我很激动,真想不到在泰国中文也能派上用场。
爸爸兴奋地说:“幸好你会中文,要不然我们恐怕就吃不着泰国饼干了。’’
还有...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关公的故事关公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将军。
有一次,关公带兵攻打魏国,作战时被毒箭射中了胳膊。
士兵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经渗入到了骨头里,就劝他回蜀国治疗,但是关公坚决不离开。
他的伤势一天比一天严重了,于是士兵们派人到处寻找名医。
一天,来了一个自称是华佗的医生。他听说关公中了毒箭,特地来给他治伤。
这时,关公正在和别人下棋来分散注意力,以免露出痛苦的表情而扰乱了军心。
华佗看了关公的箭伤,说:“你的胳膊如果再不治疗,恐怕就要废了。
如果要根治,就要把胳膊绑在柱子上,再蒙住你的眼睛,然后用刀把皮肉割开,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涂上药,用线缝起来...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历史悠久的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字之一。
它和世界上其他几种古老的文字一样,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只有汉字至今还在使用,一直没有间断。
人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因为中国在五千年前就开始用文字来记录历史。
两千二百多年前,当欧洲一些民族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中国已经有几千卷图书了。
这以后编写出来的书更是不计其数。几千年以来,中国人用汉字书写了大量的不朽著作,有些还被翻译成了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
在中国,不只是汉...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北京的胡同老北京城有很多纵横交错的小街道,叫“胡同’’
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像牛毛"意思是北京的胡同不计其数。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
据说,元代时有四百多条胡同。到1 986年,胡同的数目达到六千多条。
如果把所有胡同的长度加起来,有几十万米长。
以前的胡同,几乎都是笔直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宽度统一,四通八达,像棋盘一样整齐。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胡同也变得千奇百怪。长的胡同,有三千多米;窄的胡同,一个人都很难通过。
拐弯多的一条胡同,有二十多道弯,人... -
教材:汉语文本/汉语文本12 标题:“年”的来历春节是中国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过春节也叫“过年’’,你知道“年’’的来历吗?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深山里有一个又丑又凶狠的怪兽叫“年”每到寒冬快要过去,春天就要来临的时候,“年”都要出来吃人。
为了防备“年”的到来,家家户户都会储备一些粮食,到了腊月三十的晚上就关好门窗,整整一夜不睡觉。
直到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的早上,“年”走了,人们才打开门,彼此祝福。
一次,“年”来到一个村庄,正好一户人家火炉里的竹子烧得噼噼啪啪直响,“年”吓得赶快跑了。
“年”又到了另一个村庄,看见一家门口晒着红棉袄,鲜红的颜色吓得它转身...